依法治校中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
2015-04-29钱昭楚
钱昭楚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种思想观念都在影响着青年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关键词:依法治校 大学生 法制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来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此次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全面”二字,真正实现法治 “全覆盖”。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虽是个老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新课题和大课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新观点、新举措,对于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广大青年青春勃发、奋发图强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部分同学不注意个人修养,凡事利益与实惠至上,以致价值错位、道德失衡。法制观念,一是泛指对法律制度的看法和态度;二是指人们重视、遵守和自觉地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一般来说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对法现象的思想、知识、心理的统称,是人们认识、遵守和自觉维护法制的思想意识。它直接决定人们的法律态度,制约着人们的法律行为。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他们的法制观念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好坏。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一个国家,加强教育法制主要就在于依法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提升科技和人才优势,提高综合国力;所以一所学校就必须要尽量的发挥好法治在学校发展和改革中所起到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二、目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
一是法律知识欠缺。当前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课程学习。目前除法学专业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获得法律知识,但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往往比较有限;二是接受媒体宣传。这是多数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直接途径,直观、形象且容易接受。三是上网查阅。上网查阅虽然是最方便快捷的防止,但网上的法律知识专业性不强,且网友的回复不一致甚至还比较片面。可以看出,上述三种途径获得的法律知识都比较有限,系统性不强,专业性不够,难以较好地树立法律思维与观念。
二是权利意识不强。所谓权利意识就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具体说来,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当前大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以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自己,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方面,多数不愿也不敢很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听之任之,自认倒霉。同时法律意识不强还体现在守法意识不强上,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遵守法律是对个性的约束,限制了人身自由,压抑个人思想,敢于违反法律就是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挑战世俗,追求个性。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发,其根源也在于守法意识的淡薄。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就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才能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主观要件。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法制教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高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重视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营造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要将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法治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耳濡目染形成对法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通过各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观念。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法律课堂教育
大学本科和专科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原来单独的《法律基础》课融入在该门课中,这门课既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法律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充分发挥法律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改进课堂教育方式,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内容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课堂案例应紧密结合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就业等领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基础课的实用性。同时,課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结合,选修课中增加法律选修课,开展法制讲座等,让学生对法律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用和有所信仰。
3.开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培养需要系统教育,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首先,国家要建设好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利用大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净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其次,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要重视法制教育,为高校育人提供更多、更开放的法制教育资源。地方上提供免费开放的各类法制教育基地,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司法活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志宏 学术自由与大学法 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12.
[2][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徐辉、张民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3]何学 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 中国成人教育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