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西临县伞头秧歌的调查研究

2015-04-29高宝贝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表演形式历史渊源临县

高宝贝

【摘要】伞头秧歌是一种植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目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初是用来祭祀神灵,后来逐步演变为民间的一项大型娱乐活动。

【关键词】临县;伞头秧歌;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表演形式

伞头秧歌是临县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临县伞头秧歌历经时代的变迁,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现在已成为临县重要的文化标志。2008年山西“临县伞头秧歌”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保护项目当中。那么临县伞头秧歌是一项什么样的民间艺术,它对临县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目的,本文从历史渊源、传承演变、表演形式等方面对临县伞头秧歌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一、临县伞头秧歌的历史渊源

临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在这里降生,其中最有特点的莫过于秧歌。由于秧歌表演时,主要是手拿花伞的人来指挥和演唱,因此这种娱乐活动又称为伞头秧歌。它主要在山西省的西北部和陕西省的北部盛行,其中以临县的伞头秧歌最具有特色,临县也因此有着“伞头秧歌文化之乡”的美称。

伞头秧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人们在农事结束之后,往往陈列各色酒食和表演舞蹈节目来祭祀田神,以此来感谢神灵的庇佑,并且向神灵祈福,而伞头秧歌就是这种音乐舞蹈节目中的一部分。

二、二十世纪后临县伞头秧歌发展演变的历史

从开始的祭奠神灵到现在的民间艺术活动,临县伞头秧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尤其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伞头秧歌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临县伞头秧歌的繁荣阶段,也是它的大变革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伞头秧歌在民间比较受欢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当时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民众一起抗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然而然的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的重要媒介之一。此外,伞头服饰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他们开始脱去长袍礼帽,换上时装,体现着时代的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推翻了专制统治,从上千年的封建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临县人民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通过扭唱秧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欢快的心情。之后,秧歌队伍由开始的几人逐渐壮大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与者有小至七八岁的儿童,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

(二)改革开放至今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现代史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瓶颈期。在这十年期间,各种文化艺术都处于发展的低潮,临县伞头秧歌也未能幸免于难。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时,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舞蹈动作的设计、音乐的改编、场面调度等方面做了一番改变后开始推向舞台,从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民间艺术。

跨入二十一世纪后,临县伞头秧歌以一种更加全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未来。如今,临县伞头秧歌已经受到当地县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大批的伞头秧歌爱好者和组织者积极探索这项艺术的魅力,其中也不乏一些地方领导参与进来,这些都充分预示着临县伞头秧歌生机盎然的明天。

三、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临县伞头秧歌发展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民歌、武术等表演形式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它主要是由唱秧歌和扭秧歌两种形式组成”,当地人俗称这两种形式为“伞头”和“秧歌”。

(一)唱秧歌

唱秧歌主要是伞头领唱,伞头是秧歌队伍中的指挥兼领唱,是整个队伍中的核心人物。在秧歌演出时要求伞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即兴表演,所以必须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渊博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二)扭秧歌

扭秧歌是比较常见的街头秧歌舞蹈,下面以春节期间的秧歌活动为例,来展示其独特的表演。“现在一班秧歌队伍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二三百人构成的,”走在街上好像是一条特别壮观的彩龙,因此整个队伍又可以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龙头有仪仗队、乐队和伞头。龙身是由“打鼓子”和“拉花子”两部分构成,这是秧歌行列中的主要成员,即当地人所说的“扭手”。接下来是龙尾部分,当地人称其为“杂会子”。

四、对临县伞头秧歌发展的思索

漫长的历史孕育了临县伞头秧歌,使得伞头秧歌与临县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已成为对临县人民影响至深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活动,临县伞头秧歌由原先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一门供大众欣赏的民间艺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深深扎根于临县老百姓心中,作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而存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民族传统艺术都经受着史无前例的大挑战,国际上掀起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浪潮,而临县伞头秧歌也被列入该行列。伞头秧歌在演唱过程中使用的方言虽然为其增添了不少地方特色,但也是它的不足之处。由于语言的差异,它只能局限于临县附近的地区,使其走出去的步伐严重受阻。关于这方面可以适当的借鉴东北的二人转表演方式,使用一种带有临县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来演奏,这样既不失其地方特色,又可以将临县伞头秧歌推广到更远的地区,进一步为临县伞头秧歌积累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总之,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临县伞头秧歌早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依然保留有属于自身的那一份“骄傲”。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吕梁伞头秧歌简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毛广平.浅谈临县伞头秧歌的特色及功能[J].黄河之声,2010(06).

猜你喜欢

表演形式历史渊源临县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走村入户送温暖 扶贫慰问暖民心 山西省种子站赴临县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基于审美角度分析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与祭祀思想探析
浅谈东海吕剧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我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