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音乐审美响应的发动机制

2015-04-29左扬

北方音乐 2015年2期

左扬

【摘要】对《你们可知道》中音乐信息的流转、对象的构建进行分析,从和声技法上探索离调、转调的色彩感,探索音乐审美响应发动机制。

【关键词】离调转调;本体属性;主观投射;通感效应;音乐格式塔

音乐审美响应是指人们对音乐的心理回应过程,涉及音乐形式感、音乐想象力、音乐记忆、听觉与视觉的关系等内容。在审美响应过程中,人与音乐形成一种无功利的情感关系,在这个关系里,贯穿着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本文拟对《费加罗婚礼》选段中音乐信息的流转、音乐对象的建构进行分析,探索音乐审美响应发动机制。

音乐塑造客体的思维过程也符合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创作理念,即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眼中之竹”是强调音乐本体属性;“胸中之竹”是主体提取了自身的内部信息,来对客体进行加工,实现一种主观投射;“手中之竹”是艺术客体产生通感效应。

一、乐段的感觉接受效应——“眼中之竹”

人的感觉和音乐的展开都是在线性时间维度里进行的,音乐形态为心理结构的空间造型提供了时间支撑点,音乐感觉具有时间维度的律动形式,即实时性。人的内在心理情态与客体之问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即当两者在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等动态结构上处于同构状态时,人的心理情态便发生共振。乐段结构物质化为乐器的交替、交接、变移、对比,共振条件一旦建立,音响本身的这种“结构性”形态,便在受众心里产生符号化的联想,音乐符号转换成心理情态。乐段是由乐句构成的音乐段落,具有完整的音乐思想,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单位。音符、动机、乐句、乐段是音乐形成的必要阶段。美学现象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首先是感性的高度发展,它的全部意义是在感性巾给定的。康定斯基也说:“内容选择形式”,也就是说音乐总是感性外壳,理性内核,审美与生理条件感觉有密切联系,音乐的形式和心理接受是音乐审美的一体两面。乐段的感觉接受效应是指在音乐审美时,节奏、音高、音强、音质、时值的物理性质首先进入人的感觉,由此,主体获得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愉快,音乐经由感觉而成为审美概念。

歌剧选段《你们可知道》处于《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第三场,音乐背景是凯鲁比诺是伯爵夫人的童仆,正值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对于爱情还处于懵懂状态,他暗恋伯爵夫人,却又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每个乐段中,作曲家利用和声技法中离调、转凋的技术手段,改变歌曲的线条走向,调性注入不同的情绪以及心理变化,来模仿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活动。《你们可知道》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歌曲(ABA)(图1),9到20小节为A乐段,21到61小节为B乐段,62到79小节是A乐段的再现。从9到79小节,音乐感觉始终处于起伏不定状态。歌曲A段使用降B大调,2/4拍,速度为稍快的行板。在B段展开部分,安排了频繁的调式转换,由F大调到g小调,总共换了四种调式,依次是F大调、降A大调、c小调、g小调。乐段由大调向小调进行转换,结束段是主题的再次重复,回到降B大调。ABA结构形态是一个“呈示——展开——再现”的对比性结构,具有一种情绪发动、集聚、释放的线性动力,乐句充满张力,极富动感,在感觉巾产生统一与连贯,变化与再现的心理效应,以这种调性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波动。

二、乐段的知觉反馈效应——“胸中之竹”

知觉是人的认知系统对外界客体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并对事物进行综合性、整体性把握,审美产生于知觉之中。乐段的知觉反馈效应是指在音乐审美时,主体反作用于客体(乐段),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的愉快。在音乐知觉中除了包括音乐感觉之外,还包含音乐记忆、思维、言语和行动,也就是说歌剧中的音乐离不开歌词和相应的表演。寨尚曾说,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新的自然。这样,当主体面对这样一个音乐对象时,就依据乐段组织内构巾“力”的关系,形成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亦即音乐“格式塔”。所谓人的音乐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握音乐“形”的结构规律,能够从杂乱的背景中,把各种相关的因素突出来,使之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也能够经由若干局部便把握剑对象整体,音乐经由知觉而成为审美经验。《你们可知道》这部作品巾,作曲家加工了音乐对象的相关信息,并激起了自身反应,这些快感都以现实的身体反馈,返回到感觉之巾,最终参与到音乐的审美创建巾。乐句从带有一种不确定性意味的乐思开始,进入局促不安、痛苫思恋的感受表达,中间乐段呈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纠结和激动情绪,使得前面那满怀的忧思得以宣泄和释放,最后又回到无奈的惆伥中,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也随着调性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色彩是音乐的审美意象,有许多音乐家诸如莫扎特、康定斯基、波萨科特、高得弗来等都把音乐与颜色相比拟,音色正如颜色一样能给人鲜明、温暖、明朗、暗淡等感觉。在通感意识里,长笛明朗的音质表现出蓝色的天空,单簧管的独奏乐句呈现出玫瑰花般的美丽,鼓的沉稳与热情渲染出红色的气氛。莫扎特以自己的情感为基调,通过音乐词性的变化来捕绘审美对象。在《你们可知道》中,小调本身具有忧郁色彩,再穿插大调就更能体现出寒冷与火热,消沉与兴奋情绪。整首咏叹调调性变化多次,这种转调手法的引用,使得咏叹调更具有层次性,力度在强弱之问转换频繁,情绪宣泄也在不断地推进,情感表达更加的细腻生动,带给听众丰富的色彩感受。下面是乐句对应情绪表达的简要图表对照(图2)。

三、乐段的条件反射效应——“手中之竹”

乐段的条件反射效应是指乐段把音乐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等同起来,在一定条件下,音乐这个替代刺激与人的反应之问建立起来暂时神经联系。即人们在艺术审美的长期实践活动巾,形成的特定的欣赏习惯和兴趣爱好,经过多次重复后就会成为直觉性情感,一旦艺术作品符合了鉴赏主体的大脑皮层动力型,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肯定情感或否定情感。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绘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即预成图式。指出视知觉是极大地受着前在经验的影响和支配的。事实上,听知觉也存在如此现象,音乐的条件反射是人的本能和过往经验的叠加。音乐经由反射而成为审美对象。

下面就整首乐曲离调、转调后的情感基调做一个分析(见谱例1):

前奏部分在P的力度上呈现。旋律轻快柔和,模仿六弦琴伴奏,连续十六分音符加小连线的旋律线条伴奏织体,体现出俏皮的性格特征,描绘出凯鲁比诺年轻富有朝气,让听众感受到凯鲁比诺的形象,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见谱例2)。

9到20小节是A段的开始,凋性为降B大调,淡粉色的调性,体现出活泼,轻盈之感,伴奏织体是一个个跳音连绵起伏,像是叙述般在和伯爵夫人说自己内心的感受,突了陈述性。中段加入左手分解和弦右手双音下行续进。两个部分形成一个小的对比,使得乐句更带有流动性,织体更加丰富,大调传递出粉红色般女件独有的温柔情绪,观众在听觉上和视觉上产生通感(见谱例3)。

21小节开始进入多变的B段,22小节一个还原mi的使用把调性引入到了F大调,F大调给人的感受是很温暖的淡红色,作曲家在该乐段巾给听众传递的信息是凯鲁比诺陷入爱情,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他的内心由于对爱情的憧憬而变得温暖而迷茫(见谱例4)。

35小节开始凋性变为了降A大调,降A大调的色彩是明黄色的,坚定有力但又不乏美感,作曲家通过运用音符直接从主音上开始,把听众迅速带人到了另一种情绪,这里作曲家描绘出凯鲁比诺对爱情的理解过程,消沉与兴奋交替出现,内心随之感到寒冷而后转为热情(见谱例5)。

45小节开始转入到c小调,c小调是纯黑的色彩情绪,作曲家转入c小调来表现凯鲁比诺内心纠结,这种小调的忧郁风格,诠释出他缥缈而朦胧的爱情观(见谱例6)。

52小节转入最后有一个g小调,这是一个海蓝色的调式,拥有怀念思念的感伤,而这种淡淡的忧愁正是主人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备受懵懂爱情折磨纠缠,但却心甘情愿。作曲家通过这种调性转化,为听众展现出一个备受爱情折磨的少年,这种变化止是主人公不断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与暗示,g小调的色彩把听众带入了一种伤感而幽怨的情景之中(见谱例7)。

62小节开始是A段的重复又回到了降B大调,其中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特色都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在A段的基础上做了一次扩充,再一次宣泄了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迷恋和迷茫,比A段显得更加的无奈但不乏坚定,歌词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全曲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刻画更加细腻。

以上乐句总体上是,降B---F---降A---c---g---降B,这种调性的变化带来的是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这几个调属于近关系调,这样的离调转调,衔接起来十分的自然和流畅,能够细微展现出凯鲁比诺的心理变化,而不会产生生硬之感。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这种频繁离调的手法,很好地刻画出了凯鲁比诺的困惑、忧愁、忐忑不安的心理。巾于调性的变化使得听众有不同的色彩感受,有效地发动了对凯鲁比诺形象的审美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