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钢琴学派初探
2015-04-29徐懿
徐懿
【摘要】英国钢琴学派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从英国钢琴的设计制造原理入手,研究其对海顿、克列门蒂创作的影响,进而探讨英国钢琴学派在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对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英国钢琴学派;克列门蒂;奏鸣曲
十八世纪以来,英国的国力和地位逐渐上升。政治上,英国逐渐以议会立法的形式取代君主专政。经济上,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的革命,进向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中产阶段随之兴起。军事上,英国不断扩张其海外殖民地,1815年惠灵顿公爵打败拿破仑的战役更使得英国成为西方世界列强之一。贝多芬曾为此段谱曲——管弦乐曲《惠灵顿的胜利》,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英国首都伦敦十几世纪时以成为英国工业、金融、商业和文化巾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音乐上,公众音乐会与私人音乐会、乐谱出版、乐器制造、音乐刊物发行等相关活动大量增加。新兴的巾产阶级为提高社会地位与艺术修养,欣赏音乐会、购买乐器、聘请私人教师、赞助出版商等,这些都奠定了英国钢琴学派兴起与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自从十八世纪中叶钢琴被引进英国后,伦敦著名的乐器制造商布劳德伍德公司(Broadwood)将其进行了大量的改良。在钢琴的关键机械部分——击弦机方面,布劳德伍德与制造商贝克斯(Backers)共同研发了一种英式击弦机并申请专利。他们以一个小薄挚接住完成击弦动作而退回原位的琴槌,并阻止回弹,这样一来不仪可以确保触键的清晰度,琴弦也可以承受强有力的锤击而获得更大音量。
在琴槌部分,布劳德伍德在槌头研发了使用“毛毡、布料、羊毛或其他弹性材质”的设计并取得专利。由此琴槌变得较大,较重,不仪增加了琴槌与琴弦的接触面,而且可以传送更大的力量使钢琴音色宏亮且音质更加网润。此外,他还在钢琴设计上增加了双层音板以改善琴声的共鸣度。
在踏板方面,布劳德伍德将延音装置改用脚来控制,对于歌唱性的连奏,渐强和高潮段落,以及戏剧性氛围的营造均大有效益。
此外,为增加琴弦的张力和钢琴低音区的音量,布劳得伍德将低音弦琴桥从中高音弦琴桥分离出来,使用较短而粗的缠弦作为低音弦,以增加声音的厚度与力度。
十几世纪是钢铁的世纪,将钢材引入钢琴是钢琴制造T艺的划时代革新,钢琴因此而可以承受更大的负荷以适应大型音乐厅和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的需要。1822年5月钢琴家莫舍列斯(Moscheles)曾评论道:“布劳德伍德使用坚实的钢板铸造其乐器,使触键变得沉重,然而却获得了饱满且充满共鸣的音色,这非常适合歌唱性连奏的表现。”
维也那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在十八世纪后期先后两次访问伦敦,每次停留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在伦敦期间,海顿使用的钢琴就是布劳德伍德公司生产的。他创作的最后二首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Hob.XVI/52)、D大调(Hob.XVl/51)、C大调(Hob.XVI/50)又被称为“英国奏鸣曲”。这二首奏鸣曲无论从和声的浑厚饱满、音响的强度、力度表现幅度、音域的扩张、音色的细腻对地、踏板的使用、丰富的织体与演奏技巧的要求都较之海顿以前的作品有强烈转变,显然是受英式钢琴与当时创作氛围的启发。其中三度双音明显是受英国钢琴学派之父克列门蒂演奏技巧的影响,而堆砌的和弦似乎是在测试新式钢琴音量的峰值与键盘力度的承受度。这给予了早期的贝多芬创作以强烈影响。贝多芬在其早期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No.3中,用相似的和弦堆砌手法来展示强烈的力度幅度对比。演奏这些段落需要坚实的手指、手腕和手掌支撑、快速而有力的触键,才能充分发掘钢琴的音响。在对向远关系调转调的处理手法上,海顿在作品中使用的降Ⅱ级等音转凋明显受到当时伦敦作曲家杜赛克(Dussek)的影响。此外,在这些后期作品中,海顿还通过左乎的持续低音来模仿英国流行的乐器——苏格兰风笛。
海顿在伦敦听到当时英国一些钢琴家实验Open Pedal的效果,即因制音器的升起产生不同和声的混合,因而形成特别的音色。Open Pedal是英国作曲家需要较长时问踩住延音踏板时所使用的指示术语。海顿在其C大调奏鸣曲(Hob.XVl/50)第一乐章,首次加注了踏板记号。在第73小节,主题首次以pp的音量在低音区呈示,由于Open Pedal的使用,形成朦胧神秘的意境。这段音乐与前后段落在力度、音区和音色上形成极大的反差。第120小节,双手移至高音区,右手是主题原型,左手是主题倒影,并以切分节奏伴随着主题。这次的踏板记号一直延续4个小节,因为是在高音区,泛音较低音区少,因此声音不会浑浊。由于制音器的抬起,高音音色如同八音盒般清脆悦耳。可以说,英国钢琴赋予r海顿新的想法来丰富其键盘音乐的创作语汇。
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的克列门蒂(Muzio clementi)是位杰出的演奏家、作曲家,更是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他是第一位充分利用英式钢琴优势的人,驰骋伦敦乐坛数十载。他的演奏方法、钢琴教学法、创作手法和内容,乃至音乐相关企业的经营,对整个英国钢琴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深远,是英国学派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对其推崇备至,曾盛赞克列门蒂的奏鸣曲是最美、最适合钢琴的音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结构的统一性、技术困难段落之音型设计、动机与主题轮廓、声部层次安排等方面明显受到克列门蒂创作和演奏风格的影响。这些奏鸣曲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现在日益引起国际音乐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今国际音乐舞台的走红曲目。在贝多芬的出生地一一德国波恩每四年举办一届的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和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钢琴比赛等国际国内重要钢琴赛事巾,都将克列门蒂的奏鸣曲列为选手必弹的古曲奏鸣曲的规范曲目,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并列。
以他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最成熟、最负盛名的g小调奏鸣曲Op.50 no.3为例,标题《被遗弃的狄多——悲剧场景》源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也是但丁《神曲》中的人物)的史诗《伊里亚德》(Aeneid)。这是克列门蒂唯一的一首带标题的奏鸣曲。故事梗概如下:当特洛伊城(Troy,即《木马屠城记》中被灭之城)被攻破之时,特洛伊工子依里尔斯率众逃亡,行至迦太基时,与迦太基女工狄多相恋。狄多欲留住伊里尔斯,但他心系特洛伊人民,欲重建家同而不愿寄人蓠下,故忍痛割舍这段感情远走他乡。失去爱情的狄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克列门蒂的创作重点不在叙述故事情节,而在于刻画狄多的心理状态——苫恋与爱人离去的痛苦与绝望。
第一乐章引子(1-15小节)悲痛的广板,就像歌剧序曲,以小调的悲剧色彩、如泣如诉般双附点节奏的级进下行旋律与厚重的和弦来刻画狄多沉重的心情,似乎她的苫苫衷求与祈祷仍然无法留住伊里尔斯。演奏这段音乐尤其要注重手臂重量的运用与外声部旋律的歌唱性,附点仿佛是狄多的眼泪,音乐要弹得感人,富于表现力。毫无疑问,克列门蒂的这种处理手法已站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浪尖。
接下来的奏鸣曲式部分,有表情的快板,克列门蒂不仅标记了乐章的节拍器速度,还加上了“谨慎、沉思”的文字,指导弹奏者如何恰当的表达狄多忐忑不安的心情。呈示部主部主题如歌的旋律以十二度的音域问隔、不自然的跳进音程与半音下行的叹惜音型来表达狄多这段苫涩的恋情。建立在隆B大调上双手交替出现的旋律化连奏八分音符跑句(第88小节开始),以对位卡农与倒影主题的手法,表现狄多内心的不安与翻滚。庞大的展开部(第187-359小节)以卡农为主要展开手法,先是单音的八度卡农,再以双手八度的方式进行,以增强音乐的张力与戏剧性。演奏时要注意力度层次的变化与力度幅度的强烈对比。
第二乐章,悲痛的慢板,近似狂想曲的自由曲式。乐曲以如定音鼓般的反复D音与如竖琴般的琶音拉开序幕,重复音成为贯穿整个乐章的主要动机。细腻的和声处理手法以及富于装饰性的右手精致三度连奏双音预示了贝多芬晚期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此外,这个乐章的踏板处理手法也是浪漫主义式的,主和弦与属和弦以及一连串的半音轻柔的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朦胧的音响色彩,预示了这个故事悲剧性的结局:痛苫的狄多决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段恋情。
第二乐章,激动绝望的奏鸣曲式快板。第一主题强拍上小几度音程形成的尖锐不协和和声奠定了这个乐章的悲剧性基调,增添了乐曲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尾声达到全曲情感的最高潮,克列门蒂将全部激情倾注其中,“愤怒地”“火热地”“激情地”等浪漫主义作曲家常用的表情术语在这里全部出现。克列门蒂运用双手快速琶音音型和上行级进的减七和弦和声来表现狄多悲剧性的爱情结局,充分发掘了英式钢琴的音量和演奏者的技术潜能。
这部奏鸣曲的古典悲剧性预示了德奥浪漫的最后一位大师——勃拉姆斯的典型创作风格,这在他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c小调第一交响曲等作品中均有鲜明的体现。作品巾辉煌的钢琴演奏技巧则给予贝多芬以重要启示,贝多芬的许多早、中期钢琴奏鸣曲,如作品2之3的第一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尾声的高潮部分,均使用了类似的演奏技法和技术性音群段落。舒曼在他的g小调钢琴奏鸣曲Op.22的末乐章也采用了相似的手法。在这部作品巾,克列门蒂以既古典又浪漫的手法展现了狄多情感的心路历程。同时,这也是克列门蒂首次将义学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尝试,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驱。贝多芬的助手辛德勒曾评论道:“这部作品是音乐最深处的灵魂画面,且没有任何其他以奏鸣曲命名的作品,比这首更值得放在贝多芬奏鸣曲之旁。”
克列门蒂在其钢琴作品中对英式钢琴承载度及力度的挖掘,止体现了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原则一一力与美的结合。无论是从贝多芬开始的钢琴协奏曲巾钢琴与交响乐队之问的竞奏,还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奏鸣曲中密集和弦的强奏,无不是对这一美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这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英国钢琴学派是古典主义音乐通向浪漫主义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