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茉莉花》“技与境”探析
2015-04-29何思惠
何思惠
【摘要】自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作曲家们一直在探索钢琴作品的创作。作曲家储望华改编的《茉莉花》通过精巧的技法布局,将传统民族曲调在西方乐器上完美结合并呈现,实现了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音乐意境。本文从创作技法和音乐意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析,解读这首作品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技法;音乐意境
巾围钢琴作品的创作始于二十世纪初,赵元任先生于1915年发表的《和平进行曲》,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创作钢琴作品。析钢琴作为一件西方乐器,如何通过这一外来乐器的演奏技巧与特点来充分地体现巾围传统审美风格,这是中国作曲家们一直以来在创作中探索的重要方向。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问,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在探索钢琴作品民族化的道路中不懈努力,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江苏民歌《茉莉花》,可以说是最广为流传的中国民族音乐,被改编创作出的版本颇多。在这其中,储望华先生于2003年改编的钢琴独奏版本《茉莉花》让人耳目一新,这一“新”来源于他将钢琴技法与演奏意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东方韵味的意境,为听众展现了一幅意境深远、朦胧淡雅的中国画。
一、“技”——精巧的技法布局
(一)结构布局
整首作品的结构规划缜密,作曲家储望华在创作笔谈中写道:“在布局上,力克‘即兴性,力求‘逻辑性,使乐曲在内容情绪的表达上,有一个始由、初呈、延续、进展、转折、高潮、回落、再现、回味等段落的发展程序。”从作曲家的自述和作品的曲式技法可以看出,作曲家使用多重技法力图承载丰富的乐思,使整首作品内容丰满起来。曲式上融合了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
从变奏曲式结构来分析这首作品,曲式结构如下所示:
引子(6小节)+主题A(17小节)+连接(9小节)+AI(13小节)+连接(cadenza 11小节)+A2(27小节)+A3(coda尾声16小节)。变奏曲式的运用强化了音乐主题,使得整首乐曲简洁、平和。
(二)和声语言
《茉莉花》这一中国民族旋律,要在西方乐器钢琴上演绎,做到既不失东方韵味,又能与乐器本身完美融合,实非易事,为此,作曲家在和声语言的改编上花了很多心思。大量的二度、四度、五度、三和弦加六音,使作品更添民族韵味;还有大胆的运用半减七和弦、九和弦,使作品情绪色彩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引子部分(见谱例1),一开始在高音区使用大二度、纯五度和声,左手使用三和弦叠加二度,并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琶音的演奏技法,模仿古筝的音色效果和演奏技法,将浓浓的民族色彩加入这段引子。在小字三组、小字四组的音区的纯五度和声给改编后的钢琴版本增添r空灵的韵味,又如第七、八小节交错的大二度和声,用不协和音程来表达飘渺虚无感,仿佛闻到了晨曦微露中远远飘散而来的淡淡茉莉花香。这精致的八小节引子为全曲渲染了一股清新淡雅的民族色彩,为主题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挚。
同时在短短的八小节中,曲调的词性游移不定,在远关系调A调与bA调上徘徊迂回,使得和声色彩更为丰富。
(三)节奏特征
复节奏是这首作品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是演奏的难点。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声部性,作曲家通过复节奏这一载体,来实现旋律的层次感以及和声的丰满感。如第一次主题旋律A(见谱例2),右手伴奏织体五连音和主旋律声部的八分音节奏对置,旋律线条穿插在大二度和声中,若隐若现的不协和二度音程让主旋律这一传统曲调有了新的元素。
又如第三次主题A3(见谱例3),这一次右手除了旋律声部还有伴奏声部,旋律用八度和声的八分音节奏,与右手同时弹奏的中声部十六分音符穿插进行,而低声部持续的三连音与高中声部形成“三对四”节奏。如此巧妙地设计,使主题织体更密集,将作品情绪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还有作品中两处巧妙的休止小节,完美展现了“时间艺术”。第一处是在以密集的六连音、七连音、三连音为基本音型发展的cadenza结束后,一小节的延长休止,密集的三连音渐弱直至逐渐消失,音乐的情绪在此处停留延伸。
第二处休止,是在全曲高潮过后主旋律如回声般再现的时候,在旋律中间两拍子的休止留白,再悄然延续旋律(见谱例5)。
作品中还多处使用延音记号,复节奏、休止、延音记号的大胆使用,不仪没有破坏旋律的连贯性,反而使改编后的茉莉花有了西琴中韵的突破。
(四)调性布局
全曲主要围绕E徵调式旋律去发展主题。调性布局严密而统一。调性布局框架如下:
如上,主题乐段进行了三次变奏,以E徵调式为主。在连接段处,作曲家频繁运用了模进手法、远关系离调的手法(即游离于降种调与升种调之问),丰富了和声色彩。另外,离调的手法尤为灵活,比如86-93小节,这里通过左手和声的灵活变化,使得A2很自然的过渡到A3,完成了c宫至A宫远关系转调的自然衔接。
二、“境”——符合传统音乐审美的意境渲染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创作,一直深受着巾围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与钢琴自身的特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曲调中融入运用了西方和声学、复调等技法,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民族化的多声思维钢琴作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特征。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不仪展现了钢琴这一乐器的技艺,更使这些技艺贴切的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做到西琴东韵。
然而,音乐意境的表现还须把作品所用技法与准确、细腻的演奏相结合来实现。以下将从音乐情绪、演奏力度、音色处理三方面来探讨:
(一)音乐情绪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摘一朵,又怕看花的人(儿)把我骂……”。显然,这是一个发生在东方庭院的恋爱故事,同时也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致袒露和写照。储望华先生在改编此曲时,将这一情景作为表达感情的依据和归宿,把这一比喻爱情的东方花卉象征之一的茉莉花细致捕绘出来。储望华先生在谈到改编此曲的文章巾提到:“唯茉莉花的高雅、幽清,淡轻;唯东方之美、中国女性之美在世界之独到”。可见,这首作品作曲家在改编时极力还原东方的审美意境,更是贴合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而要演绎出东方韵味和意境,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首先是音乐情绪的把握,这是一首描绘恋爱故事的作品,但无论从原作品的歌词,或是改变后的钢琴作品来看,这里的爱情绝非只是用甜蜜诠释,它还蕴含忧郁、激情、亢奋、疑惑等不同的或综合的情态。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是含蓄却又蕴含丰富情感。如此理解,在演奏时,在篇幅的布局、力度的把握、音色的处理都要有很多思考。比如在主题二次变奏出现的旋律片段,每一次的音乐情绪和处理应该都有所对比,把含蓄、淡泊、空灵而又对爱情的迫切,通过每一次的变奏诠释出来。又如激情高昂的华彩乐段,在力度f的把控应该是热烈却又不喧闹狂放。
如此演绎出的美好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主观的想象空间,从而在解读的深度上与作品产生审美共鸣。
(二)演奏力度
在力度布局上,从pppp到ff,力度布局细致。这些力度记号不仪是演奏力度上的提示,而且还是音乐意境刻画的重要记号。如谱例6所示,此处力度标记为pp,音区在小字三组和小字四组,所以这里不仪力度上pp,更重要的是音色上的处理,要演奏出轻盈朦胧的意境,触键的控制尤为重要。
在另一处力度上有戏剧性变化的乐句(见谱例7),在一段逐渐减弱的cadenza最后力度标记为pppp,而此标记正标在休止小节上,这里的延长全休止和pppp的力度记号启示演奏者在这里的演奏处理要与音响的自然消失相结合,营造出余音缭绕的效果。巧妙的是cadenza部分一直以密集的音型反复进行,力度逐渐减弱至延长休止小节后,主题并没有在意想的力度p上进行,相反在力度f上向听众宣告主题的再一次出现,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由此,让人意想不到的力度处理即是作曲家的理念之一。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浅析来看,五声调式和声与调性的频繁转换、复合节奏、意想不到的力度处理,这些因素都表明了作曲家在钢琴织体布局上的缜密、精巧,这为演奏技法的发挥,以及演奏意境的营构作了铺垫。
(三)音色处理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儒家重中庸,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而在这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体现这两种意境的技法。
从结构来看,二部再现的曲式设计,体现出作品结构的“平衡合一”。作品各段落的连接处理和结构组织驾驭能力是很大的考验,在演奏前,必须先思考好音色、力度、情绪的对比与统一,才能将作品“一气呵成”。从和声来看,纯四度、纯五度的运用,以及和谐、富于色彩变化的音响过程也表达了“中和之美”。
在音色控制上,弹奏出主旋律的歌唱线条与和声色彩多变是演绎好这首作品最基本的要领。这首作品的音色细腻、层次丰富,要把远近、虚实的画面感捕绘出来,总的来说,在演绎时要把音色处理的空灵、柔和,清新,热烈,使听众在丰富的音色变化巾仿佛闻到了茉莉花的香味。如引子部分(见谱例1),此处模仿古筝的音色,且在高音区,弹奏时要把古筝的拨弦音色通过改变触键表现出来,并且高八度音区要区别于前面的音色,把远与近、虚与实两个层次演奏出来。
除此之外,延音记号和休止的运用,巧妙地让音乐适时的停留,这些停留的处理,要做到“声断情不断”,仿佛虚无飘渺的晨雾,才能真止的把意境完美的呈现出来。如华彩片段前(见谱例7),一段持续的三连音乐句逐渐渐弱到最后的延长休止一小节,这里的音色处理要柔和、最后的延长音至声音自然消失。
储望华先生改编的这首《茉莉花》,将技艺与意境融汇贯通,它继承了20世纪近代以来的审美原则,在技法上尝试性的进行突破,比如通过多词性与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融合来达到丰富的音响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演奏的力度及音色处理上有着独特的布局,以实现个人对音响色彩、作曲技法的细腻要求。在这首作品中,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呈现了东方韵味与中国传统审美。在笔者看来,对它的演奏还应有更多的诠释及演绎版本,因为其技法的丰富,决定着演奏时应更好的把握“二度创作”的问题。如此,演奏难度确实增加了,但是,游刃有余的意境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