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上帝桥梁沟通说悖论考
2015-04-29滕海峰张婵
滕海峰 张婵
【摘要】“音乐是与上帝沟通”桥梁之观念由来已久,不论修习器乐涉及巴赫作品者、亦或是研习理论探讨中世纪音乐者,都抛出“音乐是当时当世创作者或者参与表演者与上帝沟通方式”的观念。
【关键词】音乐;桥梁沟通
可以看到两个例子:中世纪开始,基督教教仪活动分为“日课”和“弥撒”,弥撒仪式向天主表示钦崇、感恩、祈求、赎罪,马肖的《圣母弥撒曲》、帕勒斯特里那的《教皇马尔切利弥撒曲》是弥撒曲的代表作品,信徒们用唱弥撒的方式向上帝在凡间的代理人(上帝之子)耶稣忏悔、祈愿、诉说,在教仪中,弥撒音乐与弥撒内容与形式是具有与上帝特殊沟通作用的。此为例一;另一例是,不协和音程在巴洛克时期具有明确的贬义,从当时的文献中的拉丁语名称可以看出。J·G·瓦尔特在其《音乐词典》(1732年)中将其理解为一种“恶劣的声音、刺耳的声音”从巴赫的两部受难乐中有与之相契合的主题音型。
谱例1(Johannespassion,Chorus:Herr,unser Herrscher)
选自《约翰受难乐》中的合唱《上帝,我们的君王》。以上歌词为,在所有的时候,即使在最卑微的时刻。“Niedrigkeit”(卑微)这个词配以哭啼式的d1-#c1半音下行。
谱例2(Matth?uspassion,Ari?.Coro:Erbarme dich,mein Gott)
谱例选自《马太受难乐》中的女中音咏叹调与合唱《上帝,怜悯我》。歌词大意为:上帝,怜悯我,只因我的泪水。前四小节二度下行的音调与erbarmen(怜悯)和meiner Zahren(我的泪水)二词相结合,可见这种二度下行所要表达祈求上帝的怜悯与同期的主观动机。
由二例不难看出,人们试图通过音乐与上帝沟通,似乎成为顺理成章,逻辑无误的常识,同时,这种历史沿革也一直被大众在理念上所接受。
我们常讲,认识问题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音乐是否可以和人们观念中的基督教中的天神----造物主基督进行沟通,笔者发现悖论不可胜数,此处试举二例:
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是天主教圣咏例一的统一规范和最高礼仪,通过圣咏进行诵经祈祷可谓是向上帝进行沟通的最普遍事例,然而格里高利圣咏的成因确是因丕平在教皇支持下成为法兰克王,作为政治回报引进罗马教仪,实际上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显然,格里高利圣咏的诞生充满了天主教义所不能容忍的肮脏、市侩、利益等元素,但事实确是,格里高利圣咏依然被众多信徒当做向上帝祈愿、祈祷的重要工具。这种在伦理学中被称为“手段恶、目的恶”的产物,这种悖论的存在,恐怕不能够在纯正的教仪中达到对上帝沟通的目的。
十字军东征是大众熟知的中世纪教皇领导的基督教徒对异教徒的征伐,罗马教廷企图以此扩大统治建立世界教会。在这个过程中,流血漂橹、尸魂遍野,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文艺复兴,但在主观上和事实上却犯下了人道主义所不允许和天主教教仪中所不能容忍的罪行。教徒吟唱弥撒做日课是日常规范,烧杀抢掠,残忍征伐亦是客观事实,在这种矛盾与背景中,用吟唱弥撒与上帝沟通,显然成为了悖论,因为这本身便不符合教仪规范。
二悖论说明,音乐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在天主教义体系下、在基督世界规则中与上帝进行沟通,那么艺术是如何表达人类思维实质变成了待解之问。
对于音乐与上帝关系的美学认识,当推黑格尔的美学。一切片面的理性思维方式都无法对人这种存在形态给予完整体现。艺术思想具有综合认识事物的特征,决定人类思维实质,人类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人类思维艺术性实质的意识显现,现有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任何学科对人的存在的形态的反映都不如艺术思想更加直接,音乐思想则以其行为显现直接揭示人的思维实质,从而使艺术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行为对人性及其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更加接近其实质核心,因此,可以说,音乐是表达人类思维实质的最直接方式。
纵观历史,回眸展望,俯察卷册、仰望星天。公元前一世纪上帝之子耶稣被圣女玛利亚诞下,公元元年是他降生的年份。从此,耶稣便成为纯洁、美好、博爱、仁义、自由、平等等一切美好的化身,被基督徒爱戴尊崇。公元前五世纪,释迦摩尼佛诞生在印度恒河流域,佛祖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由此,释迦摩尼佛布道人间,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在三界六道中,释迦摩尼佛被冠以无量法、无量寿、无量佛、普度众生、慈悲、仁爱之名,为世人所信仰,在佛教众典籍中,信众皆须唱诵佛经修行参悟,以达同神明神交沟通之境地。孔子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按题材分为风、雅、颂,皆为配乐演唱,所表达无外乎仁爱、真诚、善良、博爱、美好等世间美好价值观,这种表达也即说明,通过音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上帝沟通的桥梁”的命题便转变为“音乐是与美好观念沟通的桥梁”这一可以成立的真命题。
在逻辑推演中,音乐的沟通内核,其实质与人类终极关怀相关,而并非是单纯的上帝观念。音乐在表达与教徒心中的上帝、教仪规范中的上帝的沟通时存在悖论,但是却不约而同的表达了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地域背景下,对美好事物的沟通,对人类普遍认可价值观的沟通。通过音乐,可以获得仁爱、博爱、平等、正义、纯洁、自由等这一些列美好价值观念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这样一种举世公认的价值观念,从古到今、从西到东、穿越时空、跨越地域,通过音乐与人类进行沟通,人类以此获得音乐带来的神奇力量,获得鼓舞,慰藉灵魂。
笔墨尚浅,难入方家之眼,万望指正。
作者简介:滕海峰(1990-)性别:男,籍贯:浙江宁波, 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美国音乐;张婵,性别:女,籍贯:湖南株洲,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单位: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