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福泉古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15-04-29

理论与当代 2015年2期
关键词:福泉古城墙古城

一、福泉古城文化的主要内涵

福泉,从远古时期的苴兰古国一路走来,沧桑岁月已经两千多年历史。历史就是时间和文化的结晶。在福泉古城这块土地上,积淀了瑰丽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种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以本土的土著濮人、苴人、苗人及汉人等共同创造的原始文化为主,融进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福泉古城文化。因此,福泉古城文化的主要内涵有五大支柱:一是古城墙,二是古街道,三是古庙宇,四是古桥梁,五是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一)古城墙

福泉古城,原为平越卫城,据清《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平越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时平越卫指挥李福,为军事防御固守疆域的需要,在颍川侯征南将军傅友德支持下,申报朝廷获准修筑卫城。并将修城任务分到平越卫属的五所和屯田军民,督军民万人垒土而成。初为土城,土城被雨水浸湿,容易坍塌,防御功能不强。因而,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改甃以石,始为石城。城门为石料拱砌,相传为麻哈岩下宋石匠承首修建,工精艺湛,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仍坚固完好。

《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平越卫城,周长一千五百丈,高二丈二尺,广一丈五尺,门四,月城三,城楼四,警铺四十五。”城墙上砌设有护墙垛口,可以骑马射箭,雄伟坚固。所谓“四门”,即开有东、南、西、北四道石拱城门。据实地考查,南、北门洞皆长17.3米,宽4.8米,高6.3米;东门和西门洞各长20米,宽4.2米,高6米。所谓“月城三”,即在东、南、北三道城门外构筑了月城,又称腰城,设护城壕,壕中蓄水,架有吊桥,常年军士把守,功能类似护城河。所谓“城楼四”,即在四个城门洞顶上建有城楼,东门原称“宣和楼”,后改“藜峨楼”;南门原称“通化楼”,后改“威武楼”;西门称“泰宁楼”;北门称“福泉楼”。城楼二层,飞檐翘角,崇闳雄丽。至此,城垣臻于完善,这是明代第一次兴修的平越卫城。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平越卫属清平(今炉山镇)苗民首领阿旁、阿革、阿阶聚众起义,据香炉山称王。义军围攻平越卫城,将犀江水隔断,拆毁堰坝,无水淌入城内水井,城中缺水,人畜渴死众多。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巡视平越,见城中缺水,不便军民汲饮,遂发官银六百两,命平越知府杨可陶、平越卫指挥奚国柱扩修水城。在原水城外又扩修外城五十五丈,将一段犀江河流围经城内.即便再受敌军围困,城内也不会再乏水了。并修左右汲水石梯五十二丈,砌筑敌台三座御守:在河道上建上下两座石拱桥,桥上有墙体护城,桥下安置可升降的铁闸门四道。扩修后的水城,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墙构成,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城墙围水小西门”的奇特构建。这不但解决了城内饮水困难,而且进可攻,退可守,这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这种独具匠心的布局,被誉为“贵州八达岭”,在高原城池中独树一帜,这是明代第三次修建的平越古城。

至此,平越古城,雉堞规整,敌楼完备,城门坚实,壕堑深邃,山水一体,雄居黔中,锁钥京滇。所以,乾隆《贵州通志》称:“论贵东城廓固,不能不以平越为冠也。”

(二)古街道

福泉古城内的老城区,在元代是平月长官司治所,已开辟了一些简单街道和集市。到明初,这里成为平越卫治所,在修筑平越卫城墙时,新辟了通达东、南、西、北四大城门的主要干道,初为泥石路面,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将通过四大城门的主干道铺设为石板路面。城内石板街道交叉处形成了大十字和小十字,这是城内的繁华路段。在南北主干道两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街巷相连,分别通往东街、皮家湾、福泉山、文庙、猪场街、武庙、大西门、小西门、校场坝、王家营、东岳庙、月山寺、书院、试院、仓坡二郎庙等地。城内的主干道出南门设平越驿站,与京滇驿道衔接和湖广、云南、四川等省连通。

清代,平越城内街道继续维护使用明代形成的街道。成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占领州城长达八年之久,原来的石板路大多被拆毁,校场坝、仓坡及一些小街道被荒废甚而沦为耕地,城内一派荒凉。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城内恢复用青石板铺设大十字和小十字路段。南北主干道路面宽处约8米,狭窄处仅约5米,其余各条街道依地势高低砌石坎路面。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时,平越州城内的主要街道是南门至北门的“北南街”,其次是从北门财神庙至仓坡二郎庙的“东街”两条大道。此外,城内还有从东门经大夫第、汉相祠至坳颈上:从试院经城隍庙至大西门;从福泉山经花牌坊至东街;从财神庙到小西门:从龙王庙至甘氏祠:从杨氏祠经黑神庙至护国寺;小西街、皮家湾、安家港等十余条街巷。

(三)古庙宇

福泉古城六百多年来是卫、府、州、县所在地,宗教文化十分发达,作为宗教文化载体的寺观祠宇也十分壮观。经查阅《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志》和调查了解,福泉古城的寺庙遗址和遗存共有六十多处,主要以月山寺、高真观、文庙、观音寺等为代表。

这些众多的寺观庙宇,是宗教文化繁荣的展现,这是福泉古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古城文化的一大支柱。

(四)古桥梁

福泉河网密度是贵州省平均河网密度的2 2倍,两大水系大小河流59条,堪称高原上的“水乡泽国”。河多桥亦多,拥有明、清古石桥120多座,被誉为“石桥之乡”。福泉不仅桥多,而且名桥也多。贵州载入《中国桥梁技术史》的有两座桥梁,而两座名桥都在福泉,主要以葛镜桥和通远桥为代表。

此外,古城四周还有玉峡飞虹桥、洒金桥、五里桥、可禹桥、刘家桥、仙人洞中佛桥、城北干桥、洋桥等明、清石拱桥。这些古石桥,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厚重的古桥文化也是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城文化内涵的另一大支柱。

(五)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福泉古城是座地灵人杰之城。这里文峰荟萃,代有名人。主要以张信、毛胜等为代表。

张信,明洪武间平越卫指挥,多有建树。助永乐皇帝朱棣登基有功,封为“隆平侯”,赐世券,世袭侯爵二百多年,谥封公爵,载入《明史》,他是明代贵州第一个侯爵。毛胜:原名毛福寿,平越衛指挥,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任左副总兵,多有战功。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功封“南宁伯”,载入《明史》。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卒,追封侯爵。他是黔南明代唯一的一位伯爵。黄绂.福泉第一位进士,官至布政使、巡抚、南京户部尚书、兼左都御使,被称为“贵州名臣之冠”。他是明代黔南的第一个尚书、左都御使。曹维城:出身平越武林世家,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30年)武科进士,殿试获第一名,成为贵州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武状元。历官御前侍卫、云南副将,曾远征西藏,有战功;同时,他是一位儒将,诗作顿丰。曹氏祖孙三代武进士(曹元肃、曹维城、曹石),誉满云贵。

文峰鼎盛,名人辈出,增添了古城文化的灵气,也是古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柱。

二、古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关于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念。

要让接触到的人们对古城文化的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古城文化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其见证了各民族或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寄予了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让接触到的人首先了解保护的重要性,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同时,要提高福泉古城管理层面的认识,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具体参与保护开发古城文化的技术人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思想自觉,使其不辱使命:提高古城文化产地的居民以及游客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古城是他们的一种义务。

(二)加大古城墙保护的执法力度,编制修复古城墙规划。

福泉古城墙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使之家喻户晓。同时,由市人民政府出台具体措施或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建章立制,严格奖惩,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长效机制,有效加强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对违法违规侵占、破坏古城墙及其附建物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这样,古城墙才能得以有效保护。

按照审定的规划,分期分批完成古城墙的修复工程。第一期从1982年开始至2014年年底前,完成水城经后草坡至北门城门洞一段城墙的修复工程;同时,完成威武楼、泰宁楼、观水楼、福泉楼及雄镇楼主体的修复工程。第二期建议在201 5年底前完成南门至福泉山一段城墙的修复和雄镇楼主体及配套工程;完成水城内民房的拆除工作。第三期建议在2018年底前完成北门至东门至南门一段城墙的修复工程。至此,历经36年完成福泉古域的整个修复工程。

猜你喜欢

福泉古城墙古城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致敬福泉(组诗)
福泉寻遗(四章)
安居古城
幸福在福泉
春秋古城一日游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