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贵州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2015-04-29李更生
李更生
从2014年5月至10月,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驻岑巩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对贵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以岑巩县天星乡美丽乡村建设为基层典型,通过走访有关职能部门、部分镇、村,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对贵州省基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做法经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天星乡地处岑巩县东北部,辖区面积76.64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总户数4353户,16778人。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该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农业产业规模,依托现代烟草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努力将河塘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
美丽乡村示范点河塘村位于乡政府东南部,该村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县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极其便利,民风淳朴。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引导群众团结致富本领较强。随着国家对烤烟种植户的大力扶持及烤烟基础设施的跟进,烤烟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以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业,烤烟发展面积逐年递增,烟农队伍不断壮大。2014年烟农78户,种植烤烟近1800亩,除水田外,全村所有能种烟田土近96%全部用于种植烤烟,烤烟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随着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该村2013年投入逾30万元的河塘村阵地建设已初步建成,投入近120万元的房屋风貌整治工程已经完工74栋17000平方米,投入近800万元的土地平整项目已完工,家家户户自来水已经实现全覆盖,基本农田灌溉沟渠及管道基本能满足群众需求。一个“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逐漸显现。
二、具体做法
(一)六大举措全面推进,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保障
1.强化领导,落实保障
天星乡党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站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部署、调度、督查、检查和评估。同时,推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重视宣传,广泛参与
天星乡以拉横幅、发放宣传卡片、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下思想基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领导小组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对乡、村干部进行政策、技术的培训。该乡11个村的村组干部采取摸底调查,召开群众会或走家串户进行宣传发动,到134个村民组召开群众会议,讨论制定《村规民约》,让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群众基础。
3.编制规划,高位推动
天星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该乡集镇规划,对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标准》,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注重特色、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保护整治建设规划,力争50年不落后,30年保先进。按照撤小村并大村等方式,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中心村寨和产业聚集区,编制以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房屋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
4.整合资源,产业拉动
天星乡积极策划编制申报项目,寻求项目支撑,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综合治理、风貌整治。按照“资源整合、资金捆绑、打捆投入、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交通水利、文化教育、财政“一事一议”、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用项目来包装、来打造美丽乡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烤烟、山塘养鱼等特色产业,引导群众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5.整治环境,带动示范
天星乡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施落实好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整脏治乱等多项工作,突出重点抓样板,按照先点后面、突出示范带动、全面铺开的原则,大力推进该村电网、路网、管网建设整治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拆除违章建筑,规范村庄整治,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6.加强考评,督促检查
天星乡建立由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组成的考评体系,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考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召开汇报会、现场会、调度会,及时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年终考核干部的重要目标考核内容,工作的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四项建设具体实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四美目标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美”
一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以黔东南州被列入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强化推进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三位一体”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功能。二是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促进生态种植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畜牧业,抓好规范化、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和无公害优质农产、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村容寨貌特色美”
一是进一步提高“黔东南民居”建设与改造水平,对新建建筑进行有效控制,严格实行村寨建房审批制度,认真执行房屋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形成具有苗族风格、侗族风格、徽派风格的三类风情村寨。二是对村容寨貌实行有效整治,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亮丽村寨景观。三是实施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改灶“五改”工程加强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深入开展整脏治乱。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以上。
3.加强致富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生活美”
一是围绕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油茶、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稻和杂稻制种、现代烟草、中药材、精品水果、油莱、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围绕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大生态畜牧业项目实施力度,积极发展种草养畜,做好生态养羊业、肉牛养殖业、林下养鸡业、生态养鱼业等。三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优质畜产品,积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农家乐”、河塘现代烟草观光农业,增加农村服务业收入。五是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培育一个支柱产业或者一个特色产业。六是加强农民文化教育、技术技能培训。
4.加强管理创新建设努力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
一是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大力实施“十有”工程,达到每个村寨有群众活动场所、有村“两委”建设阵地、有党员活动室、有体育健身器材、有医疗卫生室、有科普图书室、有村务公开栏、有文化墙、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等。二是实施文明新风培育工程。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乡风民俗。三是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四是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金。五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打造农村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为参考标准,配强支部书记、建好“两委”班子,壮大党员队伍,优化服务平台设置,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初步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天星乡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全乡134个村民组组组通路通电,125个组实施人饮工程,36个组实现通组路串户路建设。实施危房改造900多户,其中实施风貌整治65户。实施改厕300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农业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河塘村作为示范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业建设投入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该村立足资源优势,走“烤烟兴村”的路子,积极扶持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烟叶种植。2013年全村有76户种植烤烟,烤烟种植已达1850亩,同比增长230%,实现产值700余万元,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烤烟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2014年,全村种植烤烟1900亩,发展烟农42户,其中土地流转800亩,预计实现产值800万元,另外还种植西瓜,可实现产值30万元,加上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该村争取实现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的指标,率先实现小康收入指标,群众增收致富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农村环境整治亮化进一步推进
天星乡201 1年投资30万元实施河塘村丁家湾等6个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 2年投资15.8万元实施河塘村井坎、龙熬冲等4个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实现了全覆盖。该村全面落实了风貌改造工程及新村组织阵地建设,加速推进了水塘整治与环境亮化工程。投入90余万元,完成了对公路沿线75户居民楼的风貌改造。投入35万余元,对原河塘小学进行了阵地建设优化改造,并建设篮球场、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室等,全面丰富了民众生活,建成后共惠及全村375户,1 508人。治污丁家湾水塘1200平方米,建围栏、沟渠及观赏亭。及时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全村共建32个垃圾箱并设立标识,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
天星乡以深入开展的“平安天星”创建为契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多次深入村组就村民在劳动社保、低保、危改、邻里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題进行摸底大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目前,美丽乡村示范点河塘村有医疗卫生室1个,科普图书室1个、村“两委”活动阵地1个、村务公开栏3个、信息平台1个、停车场1个。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开展“文明村寨”8个、“星级文明户”170户、“和谐村寨”11个、“信用村寨”11个。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基金委员会1个。
四、基本经验
(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创建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天星乡各村条件不尽相同,但都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有基础,注重挖掘各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结合各村自然地理条件,体现村庄个性魅力,彰显天星乡整体和各个村庄的风格和特色,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特色化建设之路。
(二)整合资源、协调联动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种资源集约、集中使用的过程,天星乡努力把部门相关资源整合集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上,凝聚最大化的推进合力。河塘村美丽乡村建设采取财政投一点、向上争一点、对外引一点、民间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融一点、农户筹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等“八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同时,加大资金申请力度,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更大支持,发挥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财政一事一议、生态移民和其他工程项目资金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创新机制,长效管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天星乡在积极推进集镇建设的同时,把建立长效机制、高要求管理集镇放在了突出位置。每月组织干部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活动,对建筑垃圾、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进行清理。以乡人民政府的名义下发了《落实门前三包,争做文明居民,打造宜居天星乡的倡议书》及《关于开展集镇环境治理的倡议书》促进集镇居民形成人人讲卫生,人人爱卫生的意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新管理思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效破解了长效管理难题。
(四)壮大产业,增强后劲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增收产业紧密结合,是天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近几年来烤烟产业已成为天星乡河塘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自2006年种植烤烟以来,农民收入和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种烟面积逐年倍增。除水田外,全村所有能种烟田土近96%用于种植烤烟,建成现代烟草示范基地1个,成立以烟农为主体,政府指导,运作统一,技术规范的烟叶专业合作分社1个,所有烟农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在烟叶生产中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运输、统一分级、统一烘烤,有效地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服务水平及生产经营效益。
五、当前贵州省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主动意识有待增强
一些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农民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模糊,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另一方面,少数单位和部门还没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许多地方甚至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一项单纯的阶段性创建任务,单一片面强调点的建设,个别村组积极性不高,导致工作推进滞后。此外,还有部分老百姓的思想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里,不愿意接受“变化”,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美丽农村建设进展。
(二)乡村建设缺乏特色,村庄规划有待完善
从调研组走访的村寨来看,在“美丽乡村”的大力建设过程中,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存在“千村一面”现象,失去了原本的特色,不利于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有一些村乡村建设缺乏科学论证,与资源禀赋、地缘条件、产业发展结合不密切,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比如基础设施怎样才能体现其最大化作用,基础设施怎样才能融入地方特色等问题都还需要实践的验证。
(三)组织管理功能薄弱,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乡镇由于责权不明、村级经费紧张、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薄弱以及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等原因,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后续管理不力,公共基础设施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如道路、绿化、路灯等管理都不够到位。部分镇、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回潮现象,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四)基础设施仍有欠账,建设标准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做出了大量工作,修建了通村、通组公路,但因道路等级低,弯道多、路况差的现状难以改变。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群众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少。由于不懂科学技术、不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少数群众陷入信息封闭观念陈旧导致经济落后的困境。另一方面,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除示范村外,大多还停留在拆迁整治、立面改造、风貌提升、道路整修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这是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培育有待加强
在调研中,调研组了解到,由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弱、村級隽体经济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或规模较小,多数村的村民收入还是以传统的种养模式为主。整体来看,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的问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规模小,品牌少,主导产业弱,产业特色不突出;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条件较差。另一方面,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有朝“空心村”发展的趋势,普遍缺少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六、新阶段加快贵州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干部群众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实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广泛参与,提高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二)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各种资源的集约、集中使用,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实现“美丽乡村”战略目标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全省性、整体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加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市级、区县、乡镇层面的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建立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制,从土地利用、道路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布局、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实效性,形成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间的政策合力,统筹协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注重建管并举,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农村和谐、农民幸福。为此,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的机制,把实施民生工程、惠民实事与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探索建立以村组日常管理为主、乡镇不定期监督检查为辅的乡村建设和管理机制,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建立管理维护资金保障机制,可采取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弥补维护管理费用,确保“有钱办事”。
(四)加大产业培育,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能力
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和最根本目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落实在经济发展上,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让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一是发展优势产业,利用各方资源,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二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商业、文化、休闲、生态等特色经济,形成一至两个主导产业。四是壮大集体经济。谋划把农民的房屋、土地等资产变成资本,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引导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投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