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如今民族器乐创作的点滴思考
2015-04-29刘奕辰
刘奕辰
【摘要】新中国成立到至今,我国的民族器乐创作成绩显赫,不断能涌现出一些好的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这些作品都能真实的反应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尽管如此,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不可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是多么的难得可贵,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在创新,而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好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掉队了”。主要的问题是,民族器乐作品之少,作品缺乏时代感,作品创作手法单一,作品思想不创新等。导致难以适应现代各高校飞速发展的民乐教学和民乐研究。作为一位当代的民乐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感到失落,揪心。本文是就对现如今民族器乐创作发表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器乐创作;点滴思考
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其实都是反应当时的时代风貌与生活状况,因为一切的艺术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脱离了这点,艺术就是空想。民族器乐它是能够反应我们本名族独有的时代风貌,它对促进我们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激励作用,江泽民同志曾说过“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是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因此,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否,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关系到我国高校民族艺术研究,关系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关系。
民族器乐作品它是我国文化的结晶和沉淀,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后人的非物质遗产,它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演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这些特点从先如今各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就可以看出,时间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都有记载。民族器乐已然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符号代名词。近年来,得益于那些工作在致力于将民族器乐带入世界的研究者、老师这些群体的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器乐不断在世界各地上演精彩演出,并受到海内外一致好评。但是随着时代不断的在进步,我们的民族器乐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想这对于民族音乐创作者来说更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应该用弘扬民族的时代性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与时俱进,开阔创新。
在改革开放以来,本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抨击和影响,特别是青少年这一代,对待外来文化中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艺术毫无抵抗力,盲目跟随。青少年不仅对我国民族器乐不了解,对外来音乐就更不了解了。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宣传和普及的不够。人们都于自己的音乐文化了解太少了,对民族器乐的话更是了。因为不了解所以就谈不上敢兴趣,更不用说去学习了,导致最后在选择学习上就只好随大流。这也是造成民族器乐到现如今还普遍不好的现象,作为一个民乐爱好者、研究者我感到很焦虑和不安。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些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来文化(音乐)的冲击和影响,让我们难以有目的的选择;2、民族器乐作品缺乏时代感,作品普遍比较老气,抓不住听众的内心;3、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宣传不力,观众和听众数量有限;4、相关的作品数量曲目少,这导致在演出时没有新鲜感,每一次都是那些曲目,听众有腻烦心里。在这些原因下笔者觉得创新和繁荣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是当下的一等要事,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首先,从高校出发,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在各大音乐艺术院校或者是有音乐专业的学校,民族器乐演奏专业中应该开设针对本民族音乐作曲理论课,然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歌本质的认识,我们不仅要提高专业演奏水平,更要提高学生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能力,根本上解决民族器乐作品少的问题,在这加强师资水平力量建设,老师在这个过程是起绝对作用的,我们培养的老师不仅会演还要回作。以此同时我们应该多呼吁音乐学院可否在学生选择专业上不那么墨守成规,一个学生只能是一个专业,如果有那种特别的学生是否可以考虑采用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然后,针对本身已经就是作曲系的学生,在他们的课程中增设一门专门的民族器乐作品分析、欣赏、民族器乐演奏课等之类的和民族器乐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再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不够全面的缺陷,这样也更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会有意识的想去学。我国著名民族器乐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一开始就是因为他对二胡有所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写出像《长城随想》、《豫北叙事曲》等家户喻晓的二胡名曲,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我想刘文金先生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好好学习的楷模。
最后,作品好坏最终取决的是演奏者能不能将这首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能不能打动听众。如果作曲家写出的东西毫无根据,或者根本无法演奏,那么这是另外一种失败,有要能写出好作品的音乐家同时也要有能够演奏出好作品的音乐家,二者缺一不可,就像鱼和水一样。所以我们能不能多呼吁在发展名族器乐创作的艰苦道路上提倡:民族器乐作曲家和民族器乐演奏家共同的正对性强的课题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二者的优势形成无缝对接,相互补充,相互切磋,实现艺术理想双赢。这样写出的曲子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感,也更能打动听众。这样的例子也存在过,比如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与二胡演奏家联合创作的《长安社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先例;还有民乐小合奏《秦韵》、民族管弦乐音诗《丽山吟》等,都是一这一类型方式完成的民族器乐作品。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加强和效仿。
结语
总之,振兴和繁荣民族器乐、民族音乐是一个可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实力,它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更是需要每一代民族音乐爱好者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金.关于当前民族器乐创作的若干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06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