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融入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5-04-29靳瑛
靳瑛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为本土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有效为社会服务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音乐学教育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办出特色大学成为了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撰、实践教学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土音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是地方音乐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民族文化这片热土的培养,只有扎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音乐学教育才能枝繁叶茂,才可以发挥地方专业优势,办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专业,才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增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所以,地方高校应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形势下,在改革中求发展,建设地方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特色之路,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地方音乐文化紧密结合的措施、意义和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促进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同时,促进地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一、高校改革中的课程设置建设
地方高校教育应立足、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应该与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紧密结合。目前,地方高校中的音乐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失衡、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定位不准确、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为社会服务观念滞后等问题,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课内容与实际运用严重脱节,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无特色,缺乏社会竞争力,培养对象不具有社会实践能力,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今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对教学影响尤其大,这就好比工厂生产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生产出来后用在什么地方,是必须为社会采用的,这样才不为废品,那么培养音乐人才同样是这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那么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是为社会量身定做的,是能够为社会服务、创造财富、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社会需求;由于地方院校音乐学生大多来自本土地区,将来社会就业方向也是回归原籍地,所以他们不但承担着地方基础教育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地方民族音乐发展、传承的重任,如果大学中能有机会给他们更多的了解学习地方音乐文化,那么对他们将来的就业能够提供很好的保障。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音乐学课程设置必须改革,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专业结构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增加地方民族音乐课程,拓宽新的专业方向;下面通过以粤东地区某高校为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一)遵循音乐学专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打破传统课程设置,以服务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准确定位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学一、二年级课程适当减少社科类学科的设置
增加专业集训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如:粤东地区音乐文化课程:增设《民歌演唱》《潮乐排练》《潮剧唱腔》《畲族舞蹈》《潮州音乐鉴赏》《潮州大锣鼓》《田野采风》《民族学》《民俗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措施》等相关课程;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使音乐技能在大二前基本完成,大三进入专业拔高和专业实习阶段,可深入到地方乐团、民间乐队、潮剧院、音乐工作室、影视、文化传媒等单位做全日制的工作学习,并在实习后做出汇报演出或实习成果展示,为毕业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课程保证。
(三)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能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特色专业优师实验班,如:“潮歌演唱实验班”、“潮剧实验班”等,作为学科专业领头羊,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学生在同行师范类院校的影响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在专业特色中求发展。
(四)教材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根据音乐学专业教学的需要,选用具有权威性及专业教学指定的优秀教材,依据重基础、重特色的思路,在选用全国优秀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教学大纲要求主编、参编教材;根据本院的办学特色,大力支持教师编写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教材,如:《潮州音乐采风》、《潮州音乐鉴赏》等教材,为专业教学服务。
二、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人才培养的水平与办学生存和事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一)师资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只有一流的大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要有领军团队,这个团队必须是能够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学术创新、开发地方民族音乐研究走在学术前沿的群体,并且愿意为地方音乐奉献的青年教师,才能够把整个音乐学专业带动起来,走在全国师范类院校的前列。
(二)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民族音乐专业研究人才
充实教学科研队伍,聘请地方潮剧表演艺术家、民间杰出艺人、民歌大师、潮州音乐研究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我院客座教授和教学改革的指导顾问,弥补师资队伍专业不均衡问题。
(三)做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开发,培养青年教师地方音乐传承人,为教师在学习进修、科学研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到专业院校、文艺团体进修学习,组建以本校教师、客座教授与民族音乐家“三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特色的地方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体系。
三、艺术实践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
高等艺术音乐教育是连接社会音乐事业发展的纽带,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制约着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就必须准确预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构建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地方音乐事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所以,音乐学教育必须是在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实践,才能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得以升华,更好地为地方社会服务,本章节通过对外艺术实践的实施,进一步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增设民间艺术大师进课堂专业课程,以及与民间文艺团体建立协同创新实验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民乐团、潮剧院、电视台、艺术学校、文化传媒团体排练、演出、音乐策划等,使学生与大师面对面亲自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学习研究兴趣,为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实操提供保障平台。
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田野采风”的知识,参加民族音乐的田野调查,并通过实地采风,参与对地方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潮汕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项目的研究,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中得到传播和发展。
以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艺术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推动院系“非遗”文化研究,建立潮汕音乐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非遗艺术大师工作室、如;潮州大锣鼓传承人工作室、畲族山歌研究工作室、潮州歌谣研究工作室等,对潮州音乐的历史考察、艺术特色和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对潮州音乐原始音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资料库;对濒临灭绝的戏种、歌谣进行录音、录像的收集、整理成册;培养新一代的潮州音乐研究团队,促进潮州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创新。
加强高校与高校的联合、与地方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团体、新闻影视传播系统、演出团体的合作,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建立潮州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定期组织学生到协同创新单位学习交流,参与团体的演出、排练,并利用社会所学,为服务社会。
总之,高校教育融入本土音乐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与社会连接的纽带,通过这个改革的实施,可使地方音乐有效地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发挥其本土音乐文化的功能,有效地为高校特色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为大学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办出特色、办成正真属于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