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表现力的非技术因素研究

2015-04-29郭聪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郭聪

【摘要】一提到歌唱训练和歌曲表现力,呼吸、发声、共鸣等深层次的技术要求往往就浮现在歌手的脑海。实际上,美国音乐方面的相关学者经研究认为,歌唱的非技术因素则并不像一部分人所认为的对歌曲表现力无关紧要,如果想要真正将歌唱艺术表现力提高到更深层次的境界,歌唱的非技术因素则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此,从歌曲表现力的非技术因素的不同方面出发,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歌曲表现力;非技术因素;探讨与研究

前言

优秀的歌喉、富于变化的音色、清晰的发声、抑扬顿挫的节奏,或是歌手在歌曲中对于细微末节的一些处理,都会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固然,这些在歌唱艺术中的技术要素是提升唱功的根本,也是一名歌手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但除此以外,歌唱思维的制约与控制,歌唱时思想的高度集中,甚至是歌唱时所迸发出的激情,是否真的对歌曲的表现力毫无意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伊卡那查连柯所说,歌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与其说一名歌手是用喉部的震动来歌唱,倒不如说这名歌手是用自身对于歌唱的热情与丰富的智慧来歌唱。因此,如何处理好歌曲表现力中的非技术因素,如何完善这些非技术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歌唱技巧,值得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们进一步商榷与思考。

一、调动内心听觉,塑造声音形象

声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对于普通人而言,判断一首歌曲的优劣,听觉自然就是最好的依靠。因此,听觉的敏锐程度对于声乐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想准确听出不同歌曲中的音高,想准确听出不同歌曲中的音符时值,或是想听出两首歌之间的音线差异、音色区别,极端灵敏的听觉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的内心听觉,就是在脑海中通过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迅速的分析,以听到的效果对自己所唱曲目有更进一步的调节,并寻找加以解决使各方面得以平衡的有效方法。想要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这种内心听觉的调动自然就是必不可少的。内心听觉的调动理想状态应当时这样的:歌手的心中能够感受自己所演唱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每一个音符的时值与音高。而音乐恰恰是最能够引发听众共鸣的艺术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将听众带到一种意境中。在情感渲染方面,尤其是在一些艺术歌曲演唱中,这种共鸣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在歌唱森林时,演唱者脑中就要刻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薄雾弥漫、鸟儿在花丛中嬉戏的景象,这样声乐演唱者的面部表情才能自然真实不做作。只有声乐演唱者能够做到真正塑造出声音的形象,才能在了解伴奏者的表现意图上,借助伴奏用歌声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

但初学者在歌唱时,往往难以达到这样一个预期的效果。以美声唱法为例,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声唱法的声音总是很粗、音色较暗、音量很大,于是很多初次接触美声唱法的人就认为美声唱法只需要单纯地讲声线防粗、音色低沉、声音放大。初学时,这种模仿能让初学者对美声唱法有个切身的体会,对美声唱法的音质、音色特性有一个较为基础的认识。但是这种盲目的模仿也会导致这部分歌唱者在后期唱美声时由于对发声和声门控制不足,除了导致发声时出现撑喉、压喉、漏气等问题以外,还会由于只顾表面的模仿难以体会到用美声唱出歌曲时表现出的一种独特韵味,使得歌唱造诣难以进一步深入。实际上,一名优秀的歌手往往会在真正歌唱之前,想象出自己所演唱的曲目的音响效果, “听到”自己的声音,然后对这声音全神贯注地揣摩,对听到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处理,逐步使其趋向完美。想要用一首艺术歌曲将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诗意韵味完美表达出来,这种调动内心听觉,塑造声音形象的方法势必会在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和声音质量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把握歌曲情感,表达歌曲精神

与任何艺术表演一样,歌手必须要有热情,在歌唱的过程中饱含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丰富歌曲的表现。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即使你看不到一个人的表情,但是从他的语气、语调中,你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他语气中的情感,或笑或悲,或喜或怒。歌唱同样也是这样,歌词相同的一首歌,不同的歌手进行演唱,听众却会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把握好歌曲的真情实感能够为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而苍白的语调则会使得歌曲失色不少。任何热情都必须动之于心,感之于心,发之于心,一首歌只有做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才能真正地感动听众,真正地表达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只有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热情,表现在歌声中才不矫揉造作,歌声才有可能真挚而感人。歌手作为歌曲情感的表现着和歌曲内涵的传达者,必须对所演唱的歌曲有全面细致的分析,必须深刻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有首先让自己理解这首歌,才能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动听众,著名音乐教育家季晓林曾说,唱歌要有激情,情绪激动才能使得横膈膜的振动不停歇,发出的声音才能垂直地从头顶通到小腹,歌唱技术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歌手对于自己所演唱的歌曲所表现的内涵不甚理解,或是内心对于歌曲的情感无动于衷,即使这名歌手咬字再清晰,声音再洪亮,音色再优秀,也很难将这首歌曲唱的打动人心。因此,歌手需要用心地去分析歌曲,去理解歌曲,去体会歌手,进而使得内心感受和歌曲本身融为一体,同时在演唱中灌注热情,用心地去唱歌,歌声才会宛如从山中流出的涓涓细流自然无痕,演唱中的歌曲才也因此而富有生命。

三、注重动作表情,渲染表演意境

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主要是歌手唱出的声音、歌曲蕴含的感情。但除此之外,歌手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甚至是表情也对歌曲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歌手为了唱出更动听的声音,为了使所唱歌曲更有意境,为了表达歌曲的真情,往往会情动于中,注重自身的动作与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作和表情能够激发和渲染歌唱这种表演艺术的意境。初学者在歌唱时总畏首畏尾,甚至不敢有所动作,而即使这些初学者的歌喉动听,歌曲的表现力也会因此大大降低。实际上,歌唱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的美还表现在神情形体上,也正是由于声音表演和形体表演的完美结合,才会共同创造出独有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统一的歌唱表演美。心理上对音乐的感受,会自然而然地使人的整个肌体也感受音乐的节奏、呼吸及情绪起伏,身体就会随之顺理成章而充满活力地律动,它们对声音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的魅力和领悟,对歌者本人的激励和带动都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视听的融合强化音乐的美感,使听众的情绪、神态随之变化,形成情感辐射,转而又推动歌者的表演,台上台下互动,情感美感交流,反复推进,从而产生动人心魄的表演效果。有时一个微微的转身,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轻轻的上步、一个眼神的运用、一个视点的变化或一个重心的微移乃至一个呼吸,对歌曲的艺术表达都可以起到微妙的作用。

四、形成歌唱风格,把握歌曲节奏

美国民族文学费尼莫·库柏所说:“歌唱风格是歌唱家在在歌唱艺术创作和表演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他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既代表着艺术家个人与众不同的个体性,又有一定的群体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实际上,我们能够记住一些知名的歌唱家,恰恰是因为这些歌唱家身上具有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他们能够在把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歌曲的感染力,从而与观众产生真正的共鸣。而节奏,是生命运动的体现,是音乐创造的灵魂,它以一定的秩序存在,这就要求歌唱家必须遵守这种秩序。如艺术歌曲《兰花花》,声乐演唱者演唱主旋律,运用舒缓的节奏和低沉的声音表现出作品的悲凉。在钢琴伴奏方面,以利式和弦织体为基础,左右手节奏的不同做到作品由甜美到紧张的变换,预示不幸的来临,使整体作品在节奏上形成对立统一的风格。同时利用音色和音量将作品风格定性。引导听众进入艺术情境和情感氛围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演出起到铺垫作用。一段旋律结束后会有一段节奏变换时间,称为间奏,在这段时间内,演唱者可以调整气息和酝酿情绪,为下段节奏的变换做准备。各个段落结束时,作品会达到一个高潮,尾奏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可以尽情发挥,伴奏者协作增强气氛,使音乐作品得到升华,给人们留下无尽留恋。这种把握歌曲节奏与形成歌唱风格的最大平衡,作为歌曲表现力的非技术因素,在提升歌曲的表现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歌唱风格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例如我国的“四大名旦”,其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梅兰芳雍容华贵、程砚秋深沉委婉、荀慧生清新俏丽、尚小云刚劲洒脱。可以说,这些歌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反映出这部分歌手具有出色的才能,更多地是标志着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结构规律的成熟与歌唱风格的艺术。

结语

歌唱如果没有许多非技术因素的介入,就只能停留在声音技术层面上,造成口唱心不唱,导致声音中缺乏生命的活力,不能表达歌曲的弦外深意。歌手只有做到身心在音乐中互动,才能促进自身更深刻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可以说,重视歌唱艺术中的非技术因素,并充分加以应用,是变歌唱技术为歌唱艺术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俞钢.如何唱好一首歌[J]. 湖北音乐学院院报.2013,4(20):

190-191.

[2]齐晓天.歌曲表现力机理分析研究[J]. 中国音乐理论.2007,9(11):67-68.

[3]张梦婷.歌曲表现力的非技术因素探究[J]. 声乐理论探究.2011,2(4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