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引入

2015-04-29薛洁茹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

【摘要】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借鉴与引入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概述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同时深刻地影响到了声乐发展轨迹。这一种声乐演唱方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演唱体系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引领之下形成,由于歌剧的流行而从中获得了诸多的启发,进而逐渐成长为一整套完善的科学发声体系。随着东西方音乐教学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东学西渐的时代潮流,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而后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了声乐演唱方法,还在声乐演唱理念、声乐演唱教学、声乐教学科研理论等等。

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美声唱法要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引入和融合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尤其是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术、咬字技术、共鸣运用技术等主要形态,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二、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西方声乐理论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基础则是由巴雷在17世纪中期的时候完成,其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原则、教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开始融入到这一理论中来,美声唱法的教学理论、演唱方法、演唱技术形态和生理学理论等相关基础不断完善。在美声唱法生理学研究过程中,德国医生曼德尔系统地阐述了横膈膜呼吸法,使得这一声乐演唱理论的发声基础得到了有效巩固,并且适当引入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思想、发声科学有效地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曼得尔医生的这一发生理论在1876年发表的《嗓音卫生学》(Die Gesundheitslehre der Stimme)一文中有着深刻的阐述。在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之后,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术技术开始渗透到这一领域中来,如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 X 光摄影等等,使得美声唱法体系中关于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威廉.莎士比亚(wi11iamShakespeare,1849-1931 年,英国)、马凯西(S.Marehesi,1822-1922 年,意大利)、丽莉·雷曼(Lilli Lehmann,1849-1929 年,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等人致力于美声唱法教学的研究与观点阐述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美声唱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声乐演唱的面部表情、口舌位置、起音与音色变化、共鸣运用、演唱呼吸、演唱状态等等均称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声乐教学的借鉴与引入的重要方向。

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气息的运用

在西方美声唱法体系中,呼吸原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所借鉴的重要声乐技巧之一。在具体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气息处理的时候可以像生活中“闻花香”一样记性气息处理,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使得整体的气息处理向着流动、舒缓、持续、匀速的方向发展。在相关作品演唱实践上,《我住长江头》《思乡》演唱时所使用的连音唱法,《兰花花》所使用的“偷气、取气、换气”演唱方法均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民间歌曲、民谣类歌曲、地方音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牧笛》《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小白菜》等作品的应用也相应借鉴了这一演唱技术。

(二)咬字技术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咬字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由于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字音处理有着诸多的特性,这就使得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引入呈现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在具体的声音训练上,意大利语中的a、e、I)、o、u成为基本训练单元,而后进行混音处理,同时尽力寻找到五个音距离最近的地方,将其咬字清楚,实现声音的共鸣。近代以来,关于美声唱法中咬字技术的引入有着较久的历史,黄友葵、周小燕等人演唱的《康定情歌》《梅娘曲》《问》《黄水谣》等作品便是最早的尝试;廖昌永演唱的《母爱》则是对于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与延续;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最美不过夕阳红》也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三)共鸣的运用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口腔共鸣是主要的共鸣形态,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则是将这一技术形态引入了新的发展高度,将共鸣腔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了起来,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使得音色更加富有变化。在具体的作品演唱实现上,《沁园春雪》《祖国万岁》作品演唱则将内在的气魄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在美声唱法的融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的理论观点便是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唱法的有力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逐渐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形成了以民族唱法、声乐教学体系、声乐教学科研作为主要支撑的系统过程,影响到了后续的声乐教学与人才培养。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推进,美声唱法的理论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得以应用,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教学还是日常的声乐训练,都有着美声唱法的影子。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美声唱法声乐理论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且将其中对于声乐教学所具有的指导性、借鉴性和启发性的理论、思想、技艺等产生了推动作用,使其有了较大的改变与提升。美声唱法在气息运用、咬字技术、共鸣运用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薛洁茹(1968—), 女,本科,汉族,讲师 职务:讲师,单位: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研究
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获得者 张学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