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剧
2015-04-29刘莎
刘莎
【摘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受到人们关注,但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对学生进行传统心理辅导的层面上。本文通过采用莫雷诺提出的音乐心理剧形式,结合其即兴音乐创作的特点,将其融入音乐课堂、课外活动及学校社团中,试图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音乐心理剧;即兴创作;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仅要有良好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素质。高中是人生旅途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心理社会化发展起步阶段,他们每天背负来自高考和学业的双重压力,早已身心疲惫,极易产生不稳的情绪,造成自信缺乏、考试焦虑和自我失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从近20余年针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且每况愈下。1994年,广州市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约53.2%的中学生存有心理障碍。2000年,在对平顶山830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中显示,有 13.25%的高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2008年,对延边地区朝鲜族的566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有39.57%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1.59%的学生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人群,需要重点辅导。2011年,陕西某县级重点中学对301例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39.9%的高三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近期关于山南地区中学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该地区中学生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上各维度及心理健康总分上的异常发生率均超过50%,不同程度的异常发生率合计占到 88.2%,总体上有73.9%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比例不减反增,若不加控制,没有合理疏导,长期以往,情况只会越来越恶劣。尽管国家为此出台了相应政策,不少学校还配备心理咨询医生,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力度。但由于我国相应的心理辅导资源有限,同时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力水平普遍偏低,不能满足整个高中生群体的心理辅导需求。因此,如何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帮助高中生实现心理健康辅导,将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音乐心理剧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莫雷诺提出,为一个医学上的概念,音乐心理剧是将音乐即兴创作、音乐想象及其他音乐治疗技术与传统情节心理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常用音乐角色互换、音乐对话、音乐与分裂的自我、音乐镜像、音乐冲入和冲出、音乐空椅子和独角戏等技术对心理患者进行治疗。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心理剧培训班简介就很好的为这一方法的治疗过程进行了解释说明:演员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彼此通过舞台演出自己的故事,释放自己,演出心里的东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可以演出来。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参演人员便是借助于乐器,以音乐演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发现矛盾隐藏的力量,借以释放积郁已久的情感,化解心结。
一、音乐心理剧对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
孙丽娟在《“妙悟”音乐心与境》中写到,音乐就其本身来讲,“作为艺术,人们强调它的审美功能;作为治疗,人们强调它的医学功能;作为教育,人们就强调它的德育功能。实际上音乐既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媒介,也是人与社会的沟通媒介,更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生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深,依靠音乐的多重功能性,探索一条既能为我国高中生提供培养审美能力机会的同时,又能治疗心灵的两全道路是可行的。
音乐心理剧传入我国不久,就有不少思想前卫的专家学者试图将其运用到对部分人群的心理治疗上,如对流浪儿童的自尊水平研究,对海洛因依赖者解毒动机的干预a等等,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学校心理教育方面,至今还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是,通过对音乐心理剧的深入了解,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将音乐心理剧同样引入到我们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甚至是中学音乐课堂上。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学生,单纯地说教和心理咨询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时甚至会让学生对这种治疗方式产生抗拒心理。那么,采用音乐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即兴演奏,由传统单调的心理咨询变成一场以学生为主的音乐心理剧,在演出中感受情绪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莫雷诺教授特别强调音乐创作和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状态进行传递。既然完成音乐心理剧要进行音乐创作,那就需要参与者必须走进音乐,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感受音乐,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体验音乐的机会。不仅如此,音乐心理剧还能帮助参与者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在演绎过程中引导参与者反观自我,同时,每一个演奏过程又是对参与者内心世界的一次梳理,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见,在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音乐心理剧,无疑是一举两得的。
二、音乐心理剧走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莫雷诺曾提过出心理音乐的两种形式,一种为身体形式,即不用乐器;另一种即可以使用乐器,但这些乐器只作为表达自我的手段,那么这便解决了学过音乐的却不能使用乐器随心而奏的一些问题。音乐心理剧的核心本是一个心理剧与音乐即兴创作的总和,它的作用是在任何特定时间都可以创作即兴音乐来支持多种情绪,所以并非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矛盾,往往用乐器替代语言,能获得更实在的效果。在这种采用乐器替代语言的表述里,所透露出来的情绪将更真实,因为音乐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无阻力状态,让情感从内而发。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的乐器也显得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某些乐器本身具有的和声和和弦所带来的限制,莫雷诺建议选择无调打击乐器,它比钢琴和吉他等有调性的乐器更有效。从未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没有调性感,采用无调性乐器反而能够更自然地表达。
往往推行一个新事物,让它受到学生的欢迎,并且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兴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而音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人人都爱音乐也离不开音乐,采用音乐的方式去进行心理引导是最佳选择。将音乐心理剧进行改造,引入到高中校园,笔者提出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组建音乐心理剧社
在学校组建音乐心理剧社,用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这种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为主的,以演唱、演奏与心理剧相结合的形式,可以给学生一个倾述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下体验情绪起伏的波动,在不同心境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还可以与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帮助他人解决心理矛盾的同时,提升对自身的认识及心理素养。当然,组建与办好一个音乐心理剧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管理上,社团最好由音乐老师和专业的心理老师共同合作负责管理。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老师在指导同一个事物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音乐老师对音乐很敏感,而心理老师则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
其次,在内容上,让学生自选题材,尽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便于理解和体会。高中生心理问题多为来自学习和环境的压力,他们很难做到理性的看待爱情、友情,或是家庭的矛盾纠纷等。在选择剧本的内容时就可以围绕着解压,树立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来进行,让同学们共同探讨身边存在的这些问题,再根据情景进行创编,用音乐辅助剧情进行,再现心理问题,最终达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在模式上,音乐心理剧社可采用音乐心理剧常用的激发团体工作的方法,针对心理健康程度和音乐水平的差异来进行选择。例如,用梦的心理剧,音乐剧心理中这一方法主要针对小团体的心理疏导,在我们的中学里同样可以使用。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回想最近或过去所做过的一个可以再现并具有特殊意义的梦,通过对梦的回想,在音乐的支持下重演梦中情景,再由心理老师进行指导,以达到心理治疗效果。然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倾吐自己矛盾内心,但却渴望得到情感释放的学生个体,可以尝试击鼓对话这一方式(用鼓替代语言表达),或依据角色转换(将矛盾的主角与其他有关重要角色进行角色交换,通过主角与他人的音乐演奏进行交流和理解,让主角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此时那些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使用乐器表达内心时,所流露的情绪会比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真实。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轻易泄露自己内在冲突,那么角色转换就能有效地化解这种抗拒局面。另外,音乐心理剧中还有许多技法,比如协奏曲技术、音乐圈、失语、生活之舞等等,我们老师都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出音乐心理话剧,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疏通心理矛盾的方式,因为在编排人物故事的时,剧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他们自己的影子。
最后,操作模式要非功利化,也就是自由化,要真正做到由学生自导自演,在老师的辅助下自我治疗,而不是成为领导或老师追求荣誉的工具。音乐心理剧社不只是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去处,更是寻求抚慰、治愈心灵的疗伤之地。
(二)不定期的举办主题活动
如果说成立音乐心理剧社能丰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释压的平台的话,那么不定期的举办相关主题的活动便是锦上添花,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尽管莫雷诺强调音乐心理剧的即兴性,但这种开放的主题活动中,在剧中加入适当的旋律或歌曲,为剧情的开展提供背景成为一种有准备的表演也不偿为一种可选的做法。例如每学期固定一个时间作为校园心理健康日,让学生自由成立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自由编剧进行表演,最后由学生代表、老师和校领导共同投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表演,将表演录制成视频,放在学校宣传栏或者校园网站上宣传推广。这种加入音乐元素的心理教育,既改变了传统的心理教育讲座的枯燥模式,又能有效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辅导作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从事音乐心理剧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进行现场指导,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心理剧,关注对音乐体验,关注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将音乐心理剧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需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但从实际开课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依旧选择了以音乐鉴赏为主,其他模块为辅的形式。然而,提高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单靠音乐鉴赏和歌唱是不现实的,那么,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改变其他模块的窘境,将创造、戏剧、舞蹈等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未必不可行。莫雷诺在其《音乐治疗和心理剧——演出你内心的音乐》中例举了15条音乐心理剧模式,其中有一些便可以运用到我们课堂中来。例如,“协奏曲技。
术”、“人生之歌”、“失语”等。
协奏曲技术这一模式适合硬件条件较好和学生音乐水平较高的学校,这一模式本是针对那些要解决生活问题,但又无法开口说出来的人群,通过让他们担任音乐独奏者,即兴表达他们对有关问题的情感。在日常的演奏和创作课中,音乐老师可以留意一些上课不太积极或是有舞台怯场情节的学生,让他们选择一种他们认为最能表达内心的乐器,就像表演协奏曲一样,通过其他同学们的完全服从和配合,完整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他演奏的这段音乐完全由他自己创作。
人生之歌模式,即写一首关于人生感受的歌曲。在日常音乐课上,我们便可要求学生谱写他们自己的人生歌曲,歌曲由学生自己创作,最后的成果将成为心理剧的基础。例如在上音乐鉴赏课时,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完一段音乐后,结合对生活中的感受,完成一小段音乐创作,可以只有旋律,也可以是一首完整的歌曲,目的是鼓励学生发现内心的心灵之歌。完成后由教师帮助演奏,挑选几位学生用简单的乐器为其进行打击伴奏,这样能有效增添学生的创作自信。我们的音乐课中最缺乏的便是创作,高中音乐课中开课率最高的音乐鉴赏早已被打上了聆听音乐的标签,似乎认为鉴赏就是赏析音乐,而忽略了听后反馈、延伸与评估,相信人生之歌这一做法将能有效弥补这一块的缺失。
失语,即让人们想象如果丧失了语言和肢体交流能力,仅剩下音乐即兴演奏的表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根据失语这个的特点,把它运用到课堂中,通过失语,让学生去感受贝多芬在创作时内心交织的痛苦和希望,体验阿炳用二胡演奏《二泉印月》时内心的一片澄明,并试着用乐器音乐表达出对这些音乐的体验,然后再恢复语言交流,与学生探讨之前失语时所感受到的问题。
以上这些以音乐心理剧为辅的音乐课堂中,学习音乐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不再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主要是帮助开发参与者的听觉、注意力、敏感度,提高相互关系和音乐表达欲望,在日常教学中不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击破所存在的隐性问题。正是由于对这种音乐体验的新鲜感,一般参与者都会投入很大的兴趣,因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同时提升对音乐体验的能力。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音乐心理剧的元素,不仅能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同样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创作欲望。上述的那些模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和更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音乐心理剧作为一个潜在内容,亦可整合到其他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音乐心理剧本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心理干预治疗方式,对指导者的要求并不高。它不需要指导老师拥有高超的音乐技能,也不需要有从事音乐治疗临床治疗活动的能力,只需要具备足够的观察能力,就可以采用音乐心理剧中的手段加强心理剧的指导工作b。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情景剧、校园心理剧之间既互相联系却又相互区别,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三者虽在形式、内容、参与人数上的要求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表达内心和演绎情感,但音乐心理剧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不同特点,那便是它不仅将心理剧作为治疗心理的途径,更强调内心的音乐表述以及在音乐下的感受,以进行治疗。
一个人不可能仅凭课堂学习的知识就能闯荡天下,课外技能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品德和审美的提升都对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面对有着敏感内心的高中生,我们不能只强求他们勤奋努力,而忽视他们在成长时积郁的矛盾内心。不论从课外活动目的还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来考虑,高中课程活动安排都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用音乐心理剧这种既放松又有效的排解方式贯穿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让高中学生们在重压下寻得一片静谧的天空,从音乐释放自己,从音乐爱上学习,爱上生活。
参考文献
[1]周艳.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01)
[2]闫江涛.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报告[J].洛阳师范学院报.2000(06)
[3]马慧英.延边地区朝鲜族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0
[4]李建玉,田苑,王亚萍. 陕西某县级重点中学301例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陕西医学杂志.2011(02)
[5]刘健礼.山南地区终须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3
[6][美]约瑟夫·莫雷诺著,张鸿懿等译.音乐治疗和心理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8.8.
[7][美]约瑟夫·莫雷诺著,张鸿懿等译.音乐治疗和心理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8.15.
[8]孙丽娟.“妙悟”音乐心与境[M].科学出版社.2012
[9]杜丽丽.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10]张刃,崔新华.音乐心理剧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动机的干预[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01)
[11][美]约瑟夫·莫雷诺著,张鸿懿等译.音乐治疗和心理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