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欢乐并存
2015-04-29钊传鑫
钊传鑫
【摘要】在苦难之中谱写欢乐,在欢乐之中创作音乐,这就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倾听他的音乐你会时不时的感觉到生命的复杂,变化万千。贝多芬一生写了9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是绝世佳作,而这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代表交响乐的最高成就。它是贝多芬一生的巅峰之作,说他是一部交响曲,我认为更应该称它为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战的斗争史,它囊括了贝多芬的全部,苦难与欢乐并存。
【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苦难的;欢乐的
命运是悲惨的,但是因为有音乐变得快乐。
1770年12月16日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这个男孩注定是要被成为世界人民的偶像,年幼时就能独立完成一些钢琴曲的写作。但凡有音乐的地方都能看到贝多芬的影子。就贝多芬的作品数量来说,他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一部歌剧、5首钢琴协奏曲、9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相比较起来大大的少于同为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代表的莫扎特、海顿、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非维也纳乐派)这些人,海顿(104部交响曲、23部歌剧等)莫扎特(20多部歌剧、50部交响曲等),但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力和成就可以超越他的,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说的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几乎用他的一生在创作音乐,交响曲可以说是创作重点之中的重点。一生中完成了9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是所有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首,对他本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就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罗曼-罗兰曾说过:“贝多芬的一生,犹如暴风雨的一天”。悲惨与痛苦伴随了他的一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有他太多真情实感的参透,这是一部对自己人生总结的交响曲。
贝多芬从一出生就是不幸的,少年丧母,父亲酗酒,恋爱失败、导致终身未娶。26岁换耳疾,之后完全失聪,这正好应正了中国那句古语“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是有了这些悲惨的遭遇再加上贝多芬本身高超的创作技巧才造就了他作品的无法超越性。更是这些遭遇使他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他从不屈服于权贵,热爱自由,拥抱一切,由于出生地的关系,从小他就受法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是那时候人们所追求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启蒙运动的影响就不可能产生这么高尚而又伟大的贝多芬。
早期的贝多芬经常都浠勒的文学作品,《欢乐颂》就出自于他书,最终这个被贝多芬作为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也是全曲的核心。整首作品都体现了贝多芬从苦难到欢乐,从黑暗到光明的典型思想。
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为不太快的庄严快板,d小调是整个第一乐章的主要调式。本乐章的主要特点是:庄严、紧张、严峻,是一位经历了千难阻碍凯旋而归的英雄的宏大场面。两大主题不断作斗争,这正是象征着贝多芬内心世界及其复杂。第一主题:严峻有力,塑造出斗争之艰苦,给听众强大的听觉上的冲击力,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弦乐从一开始便出现由强到弱,逐渐加强,到加入全部器乐,整个主题威严有力,气势如虹,排山倒海。第二主题:转入B大调,整个乐曲又一次进入苦难发展时期,给人听着是那么的感叹,但是马上又进入了积极的性格,好像是对“命运”的动机的反抗。整个乐章大部分都是发展部,并以很形象的对位为基础,但主要还是以第一主题为主,围绕第一主题展开的,第二主题我觉得就是起了一个对比作用,悲剧一直是这个乐章给我们展现的主要形象,虽然在尾声部分有明亮大调出现,这只是为了更好体现作者内心深处坚信能看到未来,一定可以胜利的坚强意志。
第二乐章:
诙谐曲式为活泼的快板,d小调。传统的交响乐结构一般是按照快——慢——快的结构走向,但是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的这一传统。活泼的快板,明朗振奋,充满了活力。同样有两个主题,不同于第一乐章的是,这两个主题相互补充,而并不是内心的斗争。作者用三乐段的结构,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主题动机,贝多芬用主导动机的写作手法使得主题与主题、乐章与乐章精密联系,主题与乐章相交替出现,这一主题与奥地利民间一种舞蹈(连德勒舞曲)在特征上非常相似。乐章第二主题转入C大调,带有一点舞蹈色彩,和第一主题的b小调相互补充。乐章最后不难听出,逐渐急促起来,此时的作者内心应该是非常的不安。
第三乐章:
变奏曲式为如歌的柔版,降B大调。作者在经历了痛苦的斗争之后,最终还是恢复了平静,理智,静观的思考中来。这与前两个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诗意般的抒情性。两个主题相互交替对比再加上变奏的手法。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程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已经脱离了之前那种深深陷入复杂内心斗争中的情形。而第二主题完全是贝多芬内心的真实渴望,带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前面的乐章相比,宁静优雅,旋律平缓,却不是柔美。作者俨然完全回归到了理性世界,“伟大的乐章就此诞生”法国著名作曲家、评论家柏辽兹这样评论的。如果说前面两个乐章是激烈的战场,那么本乐章可以说是战争后短暂的平息,在这个乐章最后,作者其实已经开始在为第四乐章(最后乐章)做准备和过度了,他开始为声乐做链接了,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长的引子,这就是前三个乐章和第四乐章的桥梁,把前面三个乐章都有意的引入到四乐章中去。
第四乐章:
变奏曲式为急版,D大调。如果说前三个乐章是作者在经历了那么久的苦难之中的挣扎后并回归到理性世界的短暂思考,那么本乐章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痛苦之后终于回到了欢乐上,思想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状态。本乐章加入了大合唱,是人声与器乐的完美结合,这是整部曲的核心精髓。作者将它分为连个部分:先出现序曲后再加入人声。再出现“欢乐颂”之前,作者用了大部分的器乐表演,他将前三个乐章中出现的都一一回忆了一遍,在回忆完这些痛苦的经历后,在再现了前面乐章中的每一个主部主题。然后才是本乐章中的主题出现,首先出现的是一个非常气愤的急促短句,这与三乐章最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接着是器乐月器乐之间相互斗争,一次次的我们以为要出现人生了,可是作者没有这么安排,继续往后发展。
整个序曲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有木管慢慢带出了“欢乐颂”主题,理想之都整缓缓向我们走来,欢乐的主题慢慢的变清晰,这就是贝多芬的理想国度,这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在经过了额这么多的铺底后人声终于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壮丽、辉煌的场面。现场是那么的激动人心,它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人心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配合的相得益彰。整受乐曲在《欢乐颂》上得到了升华,乐章在最后表演到了极致。人乐合一。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领域里取得最高的成就,它凝聚了贝多芬一生的心血,它是贝多芬的一部斗争史。在1824年,贝多芬亲自在维也纳指挥演唱了他的第九交响曲,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听众面前。苦难与欢乐并存,我想这就是他的一生了,贝多芬将痛苦带去了天堂,却将欢乐留给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