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中流行音乐元素的实施

2015-04-29刘沂赵露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学方法

刘沂 赵露

【摘要】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段的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自身有了一定的喜好,对外界充满了更多的探索和好奇,尤其是对一些良莠不齐的流行歌曲更是无比痴迷。毋庸置疑,这些流行歌曲对于音乐课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将流行歌曲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激活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一线的教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面对流行音乐,我们既不能否定流行音乐中的精品,也不能认可一些内容浅薄、浮夸的劣质流行音乐。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也不乏有精品,不乏有其正面价值的存在。而当下,对于身心还未发育完整的小学生而言,如何甄别选择符合自身心智发展的作品,显然还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欣赏、演唱流行音乐提供理性的引导、帮助。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 ;音乐心理; 教学方法

第一章 流行音乐简介

一、概念:

“流行歌曲”一词来源于popular music,西方学者popular定义为“大众”;而目前国内却没有人对流行歌曲做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流行歌曲”、“大众歌曲”、“通俗歌曲”等概念相互混用。因此有必要在本文开头对“流行歌曲”进行定义,即“词曲的内容与形式迎合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当数量群众的心理需求,创作状态自由活泼,无需国家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强行介入便可以自由地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的歌曲”。

二、音乐特点:

(一)新奇性:流行音乐中大量使用一些大胆的节奏与音阶,许多作品富有即兴性,奏出耳目一新的旋律,更加动感和活泼。

(二)娱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所描述的内容较简洁平实,多取自于我们日常生活,大多数是表现爱情主题的,很能抒发人们的心声,各种层次的群众都能够接受。人们可以主动地参与表演,提高了能动性和趣味性,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享受和放松;

(三)商业性:流行音乐有很大部分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商业盈利,因而为了具有更多的消费者,更能够迎合普通消费者的喜好,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面;

(四)多变性: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大家的喜好,就要经常做风格上的转变;

(五)传播性: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其传播的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从早期音频设备,卡带、CD到音画一体的卡拉OK、VCD、MTV,直到现在科技发展衍生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多重媒介。促使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欣赏、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化;

(六)通俗性:流行音乐使用简单的音阶作为基础,选取好记的曲调方便人们上口,主要以记叙、抒情为主,强调主观意识下的心理情感。

三、意义:

当今世界的流行音乐文化同人们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这片沃土,紧系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是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体。流行音乐以其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被人们所接受,逐渐成为国际音乐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第二章 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

一、音乐的兴趣

一项有关小学生的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你平时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这一问题,分别设置了五个选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动画片音乐、儿歌、流行音乐。研究表明,中低段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比例是38.8%,喜欢动画音乐的占26.4%,而喜欢古典和民族音乐的分占3.9%和3%;高段学生选择流行音乐的竟高达75%,选动画音乐占20.2%,选民歌和古典音乐的总占有量不足5%。综上所述,小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以几点:第一,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本身的特性,譬如朗朗上口的旋律,浅显易懂的歌词表达,内容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不难发现,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歌曲并不能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小学生在唱歌、欣赏的时候,仿佛是在完成一项索然无味的任务,导致不能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进而难以发展他们的审美需要。以至于他们更加倾向于倾听并演唱流行音乐。第二,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这种趋势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影响小学生音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其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心智处于一个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受一些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社会环境包括范围很广,如社会风气、社会潮流、文化艺术氛围、社会政治经济等。音乐是艺术,是时代文明的产物,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潮流与文化氛围将对社会成员的音乐审美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别说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小学生。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人们往往就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而那些时过境迁甚至年代久远的作品,则往往难以理解,甚至拒绝接受。作为童真、感性的少年儿童,更有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例如,时下的“好声音”“我是歌手”之热,这一现象是与当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白居易云:“歌诗合为时而作。”①任何一个作品的产生,如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时代、环境和人群的需要。如果没有需要,再好的作品,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会“流行”开来,一旦与人们的需相联系,那便势不可挡。社会的发展推动着音乐潮流的不断更新,从追星族到发烧友,再到当前的我是歌手,都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不能一味的堵,或是逆流而上,在课堂教学中避而不谈。好比我是歌手舞台上歌手们热情奔放的表演、张扬个性的表达,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这一切,都与处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的性格不谋而合。与他们那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学习状态产生了共鸣,所以一旦我是歌手这一音乐潮流在荧幕上出现时,便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从而促使他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倾向性。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社会环境,舆论的导向作用,流行音乐的肆意传播,明星效应的大举渗透,过分的包装宣传,无时无刻不侵蚀着学生的审美价值趋向,模仿心理一拥而上。偶像意识的铸造,喜欢那些长相帅气、清新甜美的少男少女歌手,追捧一些偶像歌星,并乐于去演唱一些通俗歌曲,甚至模仿一些舞蹈动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高段(五、六年级)的学生生理上的发育,使其心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日趋早熟,开始对异性逐产生好奇和特别的关注。而放眼流行于当下的诸多流行音乐,不难发现,基本都是以时下年轻人的情感生为主题,这点对于他们而言是十分敏感的。

二、音乐的需要

音乐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需求。正如荀子在《乐论》中所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其声音,行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③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行动也越有利。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首先要引起听者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听觉需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筛选作品。遭遇困境时,可以选择《我的未来不是梦》,感到沮丧时,可以选择《蜗牛》,因势利导,选取各种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心理、生理得到调节,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

对于高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心理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了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表演,害怕遭到老师及同学的评价。心理自我效能感较差,不能用音乐展现自我。

第三章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一、音乐教材的选择

(一)作品要有思想内涵

所选的教学内容要反应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流行音乐也不乏有一些经典的作品,例如《明天会更好》,它的音乐主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正确价值观,不管经历多少苦难,我仍坚信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对明天有份憧憬、期待。

(二)题材鲜明、风格多样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材在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上的多样性,应囊括中外各种声乐、器乐作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一些古典、民族音乐的教授上,还应适量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④我们理应把他们放在首位,从兴趣出发,激活整个课堂教学。

(三)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喜好的事物、音乐。这里面需要指出除动画歌曲外,流行歌曲从听觉和视觉上都更容易是学生产生共鸣,追其原因,可以从前面谈到的音乐特点上找到答案。例如,在作品选择上,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考量,尽量选择题材短小、节奏活泼、主题鲜明的流行音乐,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二、优化教育方式与方法

(一)教师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合理、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搜集音乐格言、音乐舞台展示活动组织探讨。音乐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⑤就是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积极体验、从而培养兴趣。在学生音乐个性雄称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个性。

(二)将高雅音乐的元素同流行歌曲的相结合

苏雷母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活动,而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⑥音乐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培养的人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进行分析,甚至把优秀的流行歌曲与低劣的流行歌曲教学分析比较,使他们学会鉴赏、鉴别流行音乐,可以通过分析古典音乐动机或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流行歌曲如《不想长大》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了解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对高雅音乐、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结语

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对这一现象,如果一味的否定恐怕会适得其反。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不能一味的堵,而要辅。要积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多元发展的音乐平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审美趣味,挖掘呈现出流行音乐中的精品佳作,带入课堂。从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活力,凸显师生间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注释:

①(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

②(美)杰罗姆·西摩·布鲁纳. 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③战国.荀子.乐论

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2.1

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M].2012.1

⑥(苏).苏雷母林斯基.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曾遂今. 中国大众音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7

[2] 郑文雅. 音乐鉴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6

[3] 吴跃跃.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探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8.第一版

[4] 齐易,张文川. 音乐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 2002.2.第1版

[5] (美)杰罗姆·西摩·布鲁纳. 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6]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 (2011年版) 2012.1

作者简介:刘沂,女,汉族,籍贯山东沂水,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