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2015-04-29宋成贵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国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中国特色,是我国艺术殿a堂中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可谓是任重道远,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迷失方向、低估自我,又不可妄自尊大和自我封闭。在坚守自身应有的特点的同时,还应当广开思路,来发展自我。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具备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既体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又保存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命力。但是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地的逐步侵润,导致了我们的部分音乐人士的盲目崇拜,致使主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健康发展,加之西方由于在近现代发展的强进势头,形成了他们趾高气昂的处世态度,造成了我们部分音乐人的自我弱化,无论在音乐理论还是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就会不自觉屈从于西方的模式甚至是标准,这样的跟从式的选择,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影响是严重的,导致我们自身民族音乐的元素被弱化甚至是丢弃,以至于我们对因此而产生的作品听不懂辨不明,以至于有悲观情绪的人士因而丧失了对民族音乐再发展的自信心。

一、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一极,而绝非处于附属地位

中国有着悠远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唯一仅存,在这样的文明绵延中,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征。例如,中国别具一格的五音或称五声,就是在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产生的,并被命名为“宫、商、角、徵、羽”,并由此衍生出了“民族七声调式”,像,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燕乐“宫、商、角、清角、徵、羽、闰”,这样的独具风格的音乐体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悠扬、绵长、低婉、深沉的曲风,给人以空旷、灵动、清新、秀美的自然美感。比如说,古琴曲《广陵散》、笛子曲《姑苏行》、古筝曲《高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箜篌曲《清明上河图》、二胡曲《良宵》、编钟曲《杏花天影》,等等,虽然有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虽然是不同的曲目,但是所体现出了的都会具有显著的中国民族特征。像古筝曲《高深流水》,不仅有着感人至深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更有其“临山水与微妙,赋琴弦与激荡”的艺术造诣,向世界人民奉献了中国人民自我的既形象又含蓄的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音乐元素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体系,烘托出了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整体辉煌,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的时间更久、贡献的更大、引领作用更强、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为此,我们应当坚定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

二、在坚持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外来的有益因素

(一)充分挖掘和表现民族元素,积极利用和发挥好自身优势

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广博的地域元素,有着56个民族的不同优势,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应当搞好自身元素的融合,就会更加坚实我们民族音乐的底蕴。民族歌剧《江姐》中有一个经典的《红梅赞》唱段,这个唱段已经成为了歌剧《江姐》的代表,只要提到《江姐》,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红梅赞》的美妙曲调,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红梅赞》中吸收了中国江南滩簧的曲调,也融汇了四川扬琴的曲调,还融入了越剧、昆剧和京剧等戏曲中的优秀元素,造就了《红梅赞》的充满民族气息、富有乡土风情、具有华美旋律的艺术成就,即使脱离剧情,也不会影响《红梅赞》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近段时间,中国的乐坛上迸发了“谭维维现象”,之所以称其为现象,绝非贬义而是属于褒赞,是因为初出茅庐的谭维维大胆搞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轰动效应,在《我是歌手》中谭维维和“杭盖乐队”的配合,成功推出了《乌兰巴托的夜》,在表演中完美的揉入了蒙古长调和呼麦(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深情衬托了乌兰巴托夜的宁静“连风都听不到”、“连云都看不到”,渲染了歌者对故去的父亲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带有鲜明特点的民族风韵装饰音,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是起到了“红花绿叶”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有效结合就如同时下的“互联网+”的效果,起到了叠加式的突变效应,超越了“1+1=2”的局限性,提升了层次,上升了水平,创出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全新道路,

(二)合理借鉴外来的优质音乐元素,发展民族音乐

强调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并不是因循守旧或故步自封,我们更不是排斥外来元素,相反在坚持自我“风骨”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对外来元素的合理吸收。我们在讲一个谭维维的故事,在上海东方卫视栏目《中国之星》第三期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有理一次震撼中国人的合作,展示了民谣和摇滚配合的风采,做到了摇滚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完美融合,达到了东西方音乐相互碰撞后所产生的振荡效应,起到了“中西合璧”的典范作用,歌曲《给你一点颜色》,确实给了我们“一点颜色”,而且这样的“一点颜色”绝对堪称“浓墨重笔”正如,崔健所感慨的“朋友们,你们知道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吗,你们看到的真的是一个教科书级摇滚乐!”更如刘欢老师所评价的“接地气”。

传承和弘扬是我们面对中华民族民族音乐应有的态度和坚持的做法,这样传统文明才会更加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必须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我们在坚持正确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把多出精品作为音乐创作的光荣责任,让我们的精品制作,成为既能够饱含民族音乐的精髓,又富有其他音乐艺术的有益成分,在时代创新大潮的涌动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征的新生中国音乐。

作者简介:宋成贵(1969-),男,吉林吉林人,大学本科,文学硕士,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中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