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传统儿歌童谣的继承与创新初探
2015-04-29李娜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上下几千年,流传着数不胜数的儿歌童谣,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也流传着很多传统儿歌和童谣,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中原地区的传统儿歌童谣逐渐沉淀下来,经过河南各级文化部门和学者的搜集整理,流传于河南地区的传统儿歌童谣大概有五六千之多,面临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我们的传统儿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从如何正视传统,学习继承传统,以及结合新思路对传统儿歌童谣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儿歌童谣;继承;创新
传统儿歌童谣多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一般情况下是无旋律音高的吟诵,但一般都是有节奏的诵读歌谣,并且具有浓重的地方气息和生活色彩,现代意义上很多传统的歌谣被划归到儿童文学当中去。从语言特点上来看,传统歌谣具有语言简练、活泼;句尾押韵、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和传唱,从功能意义上来看,传统歌谣一般表现一定的情感或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民间,历经千年,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原地区以河南省为主要代表,流传与河南这一带的传统儿歌童谣以洛阳、开封、商丘、信阳、焦作等地居多。在这么多的儿歌童谣当中,根据儿歌童谣所表现的内容,大概可以划分为这样几类:知识类、风俗类、情感类、宗教类以及政治类等。比如知识类儿歌,流传于洛阳地区的这首《蔬菜十二月》儿歌:“正月菠菜才发青,二月栽上羊角葱,三月南瓜籽入土,四月竹笋头发青,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坬子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满枝红,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十一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绿莹莹。”儿童经过这首童谣的学习,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什么蔬菜在什么季节成熟,是一首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类歌谣;再比如这首流传于洛阳地区的情感类歌谣《迎客》:“我家小狗叫阿黄,来了客人它先忙。摇头摆尾施礼仪,猫腰昂首先开腔。爸爸门前去迎客,妈妈赶快下厨房。叔叔阿姨快请坐,俺沏新茶您先尝。”这首歌谣充分体现了热情好客的一家人,从小教育孩子待人接物之道和热情好客之心。
流传于中原地区的儿童歌谣还有很多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去不断发掘、继承、学习和创新,进而普及。下面本文主要从学习与继承和创新与普及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习。
一、学习与继承
传统儿歌童谣涉及的面比较宽泛,从生活习俗到知识情感再到时事政治都有涉及,对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启发功能、同时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孩子的情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如这首《地球、月亮和太阳》“地球圆,看不见,月亮圆,有时弯。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坐着大地球,自己不动它也转。自转一圈是一天,公转一圈是一年。一天走路八万里,一年滚动三百六十五个圈。”通过这首童谣,儿童不仅可以感受语言上的律动感,更重要的还可以通过诵读,了解地球月亮和太阳的关系,启发孩子感知时间观念,所以说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教育功能。再比如这首《检查身体》“小队伍,排整齐,医生给咱查身体。称称身体有多重,量量长了几厘米。听听心肺怎么样,瞧瞧牙齿齐不齐。咱像小树快快长,好为祖国多出力。”这首童谣可以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和情操。
当然流传与中原地区的诸如这样优秀的传统儿歌童谣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发掘,进行学习和继承。如何更好的进行普及教育和创新教育,本文主要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教育。
二、创新与普及
(一)增加故事情节,让孩子扮演和模仿
流传于洛阳地区的这首《春风娃娃》“春风娃娃真勤劳,静静悄悄一路跑。找到小河挠挠痒,小河醒了哗哗笑。找到小草拍拍头,小草醒了穿绿袍。找到麦苗推一推,麦苗醒了要窜高。找到树枝摇一摇,树枝醒了捧花苞。春风娃娃你真好,我们欢呼春来了。”这首儿歌在教学当中可以让孩子对春风、小河、小草、麦苗、树枝各个角色进行扮演,幼儿通过观察春天到来后的各种景象,进而进行模仿,既可以增加幼儿的观察能力又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体会角色扮演的乐趣,也可以更加形象的感知春天。
(二)手指或团体游戏,让孩子玩中学
《量词歌》“一张桌子两杯茶,三颗柳树四朵花。五条鱼儿水中游,六只鸭子岸上耍。七本书,八幅画,九面彩旗呼啦啦。十个娃娃排排坐,滴滴答答吹喇叭。这些量词要记清,千万不要弄淆它。”这首歌谣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手指游戏让孩子通过诵读和更准确的控制每根手指表示一到十的数字,不仅可以开发儿童智力还起到了让孩子对数字概念的初步认识。
(三)歌舞结合,感知音乐与肢体律动
《萤火虫》“我是一只萤火虫,小巧身躯有本领。白天在家睡大觉,黑夜旷野去飞行。我是一只萤火虫,随身带着小灯笼。绿色荧光闪闪亮,为我飞行来照明。”这首歌谣,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编创旋律,并配上舞蹈动作,让幼儿感知音乐的高低和肢体的律动进行结合为孩子们的学习增加乐趣。
(四)图画结合,更形象、直观
这首流传于信阳地区的《十二月花名》“正月茶花香又香,二月兰草开满岗,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梨花赛粉妆,五月桅子开罢了,六月打马下海棠,七月还有七星剑,八月又闻桂花香,九月菊花做菊酒,十月芙蓉不怕霜,冬月雪花纷纷下,腊月还闻梅花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幻灯片进行展示,每个月份的花通过观察图片,孩子更加直观的感知季节变化和各种花的花期、形状等知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教育方式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歌谣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因此,在针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创新的学习和教学,进而可以将流传在各地区的传统歌谣逐步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金昭.传统儿歌、游戏的育人功能与传承[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4).
[2]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3]赵金昭.洛阳传统儿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2).
[4]付玉兰.信阳民歌研究[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6).
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河南宁陵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