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课程:撬起学校发展的新支点
2015-04-29阚晓茵黄红兰
阚晓茵 黄红兰
摘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童玩”课程立足儿童本位,通过“优化国家课程、丰富社团活动、博厚主题活动、关注独特需求”实施途径,革新“童玩”课程的评价方式,带给孩子、教师、学校美好的变化,优质的发展。
关键词:“童玩”课程;学校发展;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27-04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创办于2007年,建校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已成为张家港市个性化学校,苏州市义务教育项目改革学校。这所年轻的学校蕴含丰富发展潜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学校领导团队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论证,学校最终把“童玩课程”作为撬起学校发展的新支点。
一、“童玩”课程的规划缘起
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将核心素养落实在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需要课程作为桥梁。
(一)满足学习者的课程期待
每学年,学校会对全体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家课程基本能满足学生需求,但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对课程多元化要求迫切,他们更喜欢学校开设的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特需活动和学科课程延伸拓展等多个版块,对“以玩促学”的童玩课程,更是充满期待。
(二)搭建教师的发展平台
随着学校的壮大,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完善,专职教师逐年递升,整体素质优化。学校通过“一专多能”的培训方式,提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以“社区引进、家长志愿、聘请名家”等形式,建成一支理论与实践融通、东西文化交融、校内外互补的成熟稳定的师资团队。目前,学校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团队尤其出色。这些教师迫切渴望用武之地,一展己长,而学校的课程改革恰好搭建了一个适合的平台。
(三)契合学校的教育宗旨
学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招见效、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办学思想,不断凸显特色的匡正中发展起来的,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的愿景是秉承“尚德启智”的校训,致力于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心灵居所”,办一所童趣盎然、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品牌学校。“建设童话校园,使学校如田园一般,有着顺天致性的生长自由;塑造童心教师,使学校如家园一般,有着情脉相连的人际吸引;锻造童玩课程,使学校如乐园一般,有着童真觉醒的愉悦体验”成为了学校的发展使命。正如此,我们对“童玩”有了三点认识:
第一,顺应天性。玩是儿童的天性,“玩童”才是健康儿童,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第二,促进自然成长。儿童在玩耍中成长。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美学家席勒的“游戏说”,认为人的文明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动机是游戏,是玩。千万不要看不起儿童的玩耍,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游戏和玩中出现的。第三,永葆好奇心,启迪创新。不同类型的玩可以发展人在不同方面的素质。玩是基于一份“热爱”,让孩子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玩到更高“境界”,为孩子今后的探索研究创新播种。因此,玩不是简单的形式,其直接内涵是学。“童玩”,就是倡导保护好奇心,不断激发兴趣,鼓励尝试,逐步让儿童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颐养性情,玩出智慧,启迪创造,是一种理想的学习。
二、“童玩”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进行“童玩”课程的顶层设计
学校以培养“纯真灵动、勇敢智慧”的白鹿学子,促进学生校园学习样态的转变。重点凸显“4+4”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以此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国家课程通过校本化的实施,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校本课程由选修和必修两部分组成,含德育活动、社团活动、学生特需活动等三个版块,构筑了学校“童玩”课程的框架。其课程结构图如下:
(二)推进“童玩”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1.优化国家课程
(1)授课对象优化组合,授课时间弹性调整。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形式,根据不同的学情,重新组合学习群体,个性化育人功能逐渐显现。如:体育男生课、女生课;六年级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学校推出了“长短课时相得益彰”的创新做法。短课不嫌短。低年级外语教学革新为“2+2+W”模式,即每周2节40分钟的课,2节20分钟短课,1节10分钟微型课,保证学生每天都有接触、学习外语的机会。长课不显长。四到六年级美术课将原先孤立的两节课联排一起,变成80分钟长课,解决了课外作业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
(2)学科拓展和整合,实现“1+1>2”的张力。
学科延伸拓展——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延伸实践。对于这部分必修课程,学校开发相应的校本学材,免费供学生学习。如:品德类课程开发了白鹿绘本童话,开展读、绘、演、塑等儿童喜欢的活动;语文课程中开发《呦呦鹿鸣经典诵读》教材,编排课本剧、诵读脚本、相声等“好玩”的剧目;体育、艺术课程结合“体艺2+1”项目要求,设置多种球类、器乐类项目,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英语口语的“鹿鹿随声听”等内容已有效整合到学科教学,使国家课程更合儿童的“口味”。
学科整合——整合多学科优势,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开展全方位辐射式探究学习。目前白鹿小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童玩”课程特质和学校自身优势,充分调研各年级组需求,确定了“传统游戏、小白鹿童话、三大球与单车、艺术表演、葫芦丝演奏、小小农科院”六大主题。编写分课时的学案,设置不同梯度螺旋式递升的课程目标,力图达到“童玩”课程“文与道、学与玩、技与术”的和谐统一。
2.丰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以学校九色鹿少年宫为平台,自2010年开展以来,不断研究儿童性向发展特点,动态优化课程门类,形成了“自选兴趣型”、“双选特长型”两类课程,提供“菜单式”活动项目供孩子自主选择。社团活动打破自然班授课方式,学生“走班”活动。其中周三的社团活动以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为主,教师辅导以本校教师为主;周四的提高班,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聘请校外专家和本校特长教师进行辅导,为孩子的特长发展助力。
3.博厚主题活动
一年12个月,学校月月有主题活动,将公民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提升融合于丰富的活动中。此外,每周的主题升旗仪式,每月的校长颁奖日都做到了“五定”,即:定方案、定主讲、定地点、定时间、定反馈。
4.关注独特需求
“童玩”课程建设中,学校特别关注校园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童玩”课程留意“每一个”的需求,尊重和理解“差异”,关注学校里的弱势学生,留意每一位儿童的特需,“因人而异,你需我设”,从而让每一位孩子的情智触角充分舒展,让每一位孩子的心智得以全面地感知和提升,培养乐观、自信、向上的白鹿学子。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如下特需课程项目。
(三)革新“童玩”课程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童玩”课程多元的评价,让“童玩”活动由有意思变为有意义!
1.国家课程评价传承中有变革
主要通过过程性检查、考查、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采用“七彩童玩嘉年华”闯关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例如,低年级期末考试——“七彩童玩嘉年华”,是对学科综合评价的有益尝试。语文学科认读拼音、识字组词、口语交际,数学学科的简单计算、图形辨识,英语学科的单词认读及儿歌,美术学科的用图形创作,体育学科用“1+X”方式对学生一项必修的专项技能和一项自选的游戏活动进行考查,六年级更是把“红领巾长征行”的必修和10首葫芦丝曲目的过关考级作为毕业考试项目。这些评价形式把学科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核无形融入到了儿童喜欢的游戏中。
2.“童玩”校本课程评价创新不断
校本课程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
在德育活动中,学校开发了个性化评价手册——《小白鹿男、女生手册》,我们采用“小白鹿成长迹冲击榜”的做法,不断刺激正能量的爆发!白鹿小学社团活动的“5+x鹿鹿童玩分”评价体系的建构,促进孩子们由“乐玩”到“乐学”的学习转变。
在“双选特长社团”中,我们主要采用展演制。每学年的“呦呦鹿鸣”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迎新年活动是学校的两大盛典。每逢盛典,我们倡导每个人都是主角,节目表演、作品展示、现场汇报、同伴互评,每个人都要参与。
在特需活动评价上,我们采用案例跟踪的方法,建立特需档案,进行过程性对比评价。
三、“童玩”课程触发的变化
学校“童玩”课程改革的初具雏形有效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发展。“童玩”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吴永军教授评价“童玩课程”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是一个幸福的词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司长称赞“白鹿小学的课程实施,已经颠覆了传统学校的模式,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崔允漷教授、杨九俊会长更是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啧啧称赞。“童玩”课程正在让学生、老师和学校悄然发生着变化。
1.“童玩”课程,让孩子更像孩子
学校六(5)班有这样一位女生,名叫卢科伊。在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中,她选择了环保时装T台秀社团。社团的多次表演活动,引发了她对模特T台秀的强烈爱好,逐渐在T台上走出了自信优美的步伐。去年8月,卢科伊参加CCTV追梦计划——第八屇阳光宝贝中国少儿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少儿组金奖和最佳媒体印象奖。近期刚参加了“2015年上海国际儿童时装周”走秀活动。自行车赛车拼装社团里有位五年级的特别小男孩,他学文化科目非常困难,性格有点孤僻。为了孩子,父亲倾注了很大精力,有时还来学校陪读。这个孩子加入自行车拼装社团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拆装自行车的过程中,他非常投入、专注。好像对单车有天生的好感,每次拼装成功一辆车,他都会非常激动。授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回答得最快,也最准确,自行车上的每个部件,他都了如指掌,拼装社团带给他从未有过的自信。
童玩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课程的选择性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学校享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的课程学习向生命敞开了,孩子的内在潜能因“童玩”而唤醒,他们因着“童玩”正迈向幸福人生。给儿童一个动力,永远要比给一点知识重要得多。
2.“童玩”课程,让老师更像老师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课程改革,如果学校的教师不改变,一切都会落空。
(1) 班本微课程贮存能量。
以班组为单位,根据班级特点、学科教师或班主任自身优势、学生个人自身特长而开发的微型课程,开发主体为教师和学生。班本微课程以其自由性、小微性、易操作性而备受师生欢迎。学校毛老师已工作了28年,以前默默无闻的她因课程焕发活力。春暖花开的时候,她带着班里40多位孩子,在学校小农庄撒下了40多颗向日葵种子。孩子们欢天喜地,天天去农庄观察。渐渐地向日葵冒芽了,长大了,她带孩子们用画画的方式记《自然笔记》。
(2)讲述课程故事催生动力。
人总是在不断激励中成长起来的。在众多课程教师纷纷涌现之际,学校开辟了微型通道,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活动推送到这个平台,家长、学生来点赞,在家校合力的推动下,教师激情常驻,童心不泯。每月课程故事讲述大讲堂,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教育,在他人榜样的激励中,不断调动内驱力,实现由学校的“要我做”向个体的“我要做”的转变。因为有童玩课程,教师团队活力、激情得到张扬,团队更具凝聚力。多年来,我们倡导教师“一岗双责”、“一专多能”,此要求逐渐深入人心,特长教师潜能得到挖掘,部分特长教师有了专门的工作室。
3.“童玩”课程,让学校更像学校
校园环境在张家港美丽学校行动中,因“童玩”课程得到个性化改造,成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户外课堂。开学第一课,白鹿小学的孩子们驻足新落成的浮雕墙前听老师讲白鹿故事,轻吟碑廊“勤学”名篇。假山叠瀑,游鱼嬉戏,孩子们聚集在小农庄,认养果树,种植蔬菜花草,喂养兔子、松鼠,享受田园课堂、自由生长的快乐。课间、午休之际,孩子在廊道里嬉戏、玩着各种有趣的游戏,笑声不断,开怀不已。学科的延伸拓展、丰富的主题活动、量身定做的特需活动无一不让孩子们心向往之,孩子们喜欢校园里的环境,喜欢校园里的人,喜欢校园里的事。学校,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巴学园”。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