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歌演唱中的声音色彩
2015-04-29马丹
马丹
【摘要】民歌是一种流动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包含的性格特点都是民族音乐文化地域性色彩的主要表现。民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层面上的独特色彩。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代表的民歌作品,归根结底民歌是用演唱的形式来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基于此唯有生动的演唱技巧,与悦耳动听的声音才能将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演唱中的声音色彩有效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歌;演唱风格;特点
引言:
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自春秋时期的《诗经》的成书就是采集楚国等国的民歌收录而成。民歌千差万别,但是都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瑰宝。中国幅员辽阔民歌的地方色彩也就更加多种多样。所以,要想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声音色彩,也要把民歌色彩的条条分离出来。
一、什么是色彩
色彩的涵义就是,借用了美术的术语,运用同感的艺术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和声音色彩,也造成了不同地区的人对于民歌不同种类的喜爱,这些声音色彩的个性特点就是民歌的“声音色彩”。
民歌从古代之时就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色彩”,当时古人对于中国古代的音乐已经有了南北差异的宏观认识。从孔子整理的《诗经》中的《国风》可知,当时吴越的民歌也算是的“南音”的始祖了。在远古时期舜帝还曾做过五弦琴以弹奏和歌唱,这都是“南音”丰厚的基础[1]。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形风土人情也是悬殊很大。因此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些造就了不同的“民歌的声音色彩”。当时古人对于中国古代的音乐已经有了南北差异的宏观认识。古人给当时的古代民歌还做了分类,起了名字:南方的音乐叫做“任”,北方的音乐叫做“昧”,西方的音乐叫做“侏离”。各地区这样的划分,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区域文化。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就像方言一样,代表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和音乐声音色彩。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种类多种多样,地区声音色彩也十分丰富,其他国家不能相较,并且这也代表了民间厚厚的文化积淀和五千年的文传统留下的艺术宝藏,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
二、声音色彩与演唱风格的关系
民歌的风格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民歌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就形成了很多民族声音色彩的区域:西南民歌、中原民歌、江南民歌、和东北民歌等,这其中还有当时名家的创作。民歌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群众在生活中和勤劳的工作中产生的小情绪和小感想,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达,这就形成了一定的音乐风格,民歌在演唱时,有着清亮、柔和婉转等声音色彩或者特点。如果歌者声音十分明亮、音域也十分宽广,有很强的表现力那就很适合有极强风格的民歌;如果歌者声音柔媚婉转,仿佛是百灵鸟一样,还可以真假声灵活转换,那就很适合唱抒情、温柔有情感的民歌[2]。
陕西传统民歌《山里的花开红艳艳》,“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 毛主席呀哈领导咱打江山”。这个歌曲很有西北特色,音域很宽广,角度的跨越很大,加上“呀哈”这种发音很有特色。还有《走西口》、《想亲亲》、《看秧歌》这样脍炙人口的歌广为流传。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跑马溜淄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就是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配有四川特有的方言,跑马溜溜等。有无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声调的音调结构。
《山里的花开红艳艳》和《康定情歌》分别代表了中国民歌南方特点和北方特点。在声音色彩上,北方民歌具有那种清亮并且高亢的美感,而南方民歌则具有温柔婉转的灵性。从民歌的声音高度、辞藻结构、调值和语言的合辙押韵综合对比中可以得出:地理环境对于歌者和歌曲创作都是有影响的。这其中也是由规律可循的,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在声音色彩上也有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歌曲的分析有时候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进行深入探究,不能简单的做一个总结评论,评论一首歌也是由很多负载的因素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具有赞美和民族特点的。而《康定情歌》是抒发了一种青年男女勇敢追求幸福的歌曲,旋律很流畅并且优美,前两句主要集中在中高音的音区,又从低音区中起承转合,感情十分真挚,令闻着动心,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缀词“溜溜的”让歌曲变得很活跃,也显得十分风趣和生动。
三、不同地区民歌的色彩形式
民歌的音乐形式只要是音调、音律、润腔等。唱词也很有特点,词曲方面和方言歌词、声调有关,有浓浓的地方特点。江淮江南的南方地区的歌曲大多是清丽、婉转、柔和的,情感表达比较细腻,在音调上比较高亢和嘹亮,韵律宽广,曲调悠长,而东北的民歌就十分粗狂豪放,大多数受到了东北地区“二人转”的影响,词曲十分贴近生活,歌者在演唱的时候也是十分的豪迈和有气势,具有十足的地方色彩。在西北地区流传比较广的民歌种类有:“信天游”、“山区”、“爬山调”和“花儿”等,在演唱的时候调子十分的舒缓和悠长,有时候演唱者也会即兴开始演唱,可是声音中也会有难以掩饰的悲壮之感,磅礴大气!位于中原之上的民歌,经过浓重的儒家思想的渗透,曲调比较中规中矩,旋律也十分平缓不会大起大落,需要听者在聆听中自己寻找特色和情感的重点,比较重视对于内在的挖掘和深入体会曲调情感[3]。
(一)西南民歌
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是我国山歌的一大宝库,有多种多样的民歌特色,有贵州山歌、四川南部的神歌、苗族飞歌、藏族山歌、布依族的小歌。音乐色彩中有着自由气息还有着十足的山野气息,带着来自于大地山川的灵性。许多少数民族会在进行祭祀大典和节日庆祝的适合进行歌唱,比如彝族在火把节时演唱的“丫腔”、土家族的“哭嫁歌”。还有在辛勤劳动中表达情感的歌曲,比如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很多民歌都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和旋律起伏的特点。比如彝族演唱方式非常多的种类,有独唱、对唱和重唱。在彝族的民歌中表达爱情的歌曲有很多,比如在特定的节日中,男女进行对唱,歌词可以进行编排,或者先以对唱为主,大家在进行集体的应和。歌词都是即兴创作同时也具有朴素自然和生动的优点。广西壮族的人他们世代是用歌声来进行交往。交流表达情感的,在生活中发生大事的时候都要“长歌以和”。每一个人都是唱歌的能手,在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唱歌的理由,同时不同的地域调子也是不同的。他们在歌唱的适合歌词不会讲究押韵和谐,歌词就像是说话一样朴实有力,很有强的感染力。
(二)东北民歌
东北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统称,东北的民歌铿锵有力,语言十分贴合生活却有着极深的哲理。所谓“话糙理不糙”的完美诠释。体裁也有很多,有“号子”、“山歌”、“小调”和“儿歌”。民歌都是反映乡土人情的载体,在传唱的过程中也没有固定的版本,在不断的加工和变化。东北民歌《对花》:“郎对花姐对花 一对对到田埂下 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 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喂呀得喂呀得喂得喂上喂 叫做莲篷花”。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交友择偶时的即兴创作。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出现了常见的助音“哎、啊、呀”等词汇。在东北二人转中,小调小曲十分诙谐幽默,体现着东北人民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演唱上,东北地区的民歌所特有的粗犷豪放或者婉转细腻的外形和旋律,内涵深刻,工整细致、精雕细琢的乐句转换特点,有句话叫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民歌声音的转折让黑土地音乐的色彩以更强的感染力影响着热爱它的听众。
(三)江南民歌
江南地区的民歌,古代称为“吴歌”。这一代的民歌不像西北调子的大线条的笔墨渲染,也不是西南地区多种民歌荟萃的民歌的那种自由和朝气。江南民歌是那种曲调柔和,婉约不张扬,比如小调《无锡景》: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唱一只无锡景呀,细细那道道,唱拨拉诸公听。这是典型的南音色彩,旋律十分细腻,曲风柔媚婉转,江南的民歌和吴歌的音调十分符合,江南民歌主要内容都是承载着对于风景和人文的留恋和赞美,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大多数都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常用叠词,段落变化也很丰富。汉族民歌的调调基本由三、五度结构和四、五度结构着两种[4]。
在演唱上,音色的变化要做变化,在曲调的强弱和调值的变化中趋于平静和柔和,适合表达情感的直白和平铺直叙。对于那种情绪变化比较大的作品中,调值在强弱变化中也要做些变化,做到风格和基调的统一。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造就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悠久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环境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民歌,也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魅力。西北民歌的悠长、东北民歌的诙谐、中原民歌的规整、南方民歌的婉约、西南的悠扬清亮组成了我们民歌的不同音乐色彩,为我国演唱提供了风格把握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尹湘云.浅谈滇西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14,15:19-20.
[2]徐频频.巢湖民歌演唱艺术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7-122.
[3]佐世容.探析藏羌民歌演唱技法之异同[J].四川戏剧,2014,03:123 -125.
[4]杨敏,陈薇.陕北“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传承保护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