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呼麦艺术的发展
2015-04-29岳莹莹
岳莹莹
【摘要】呼麦是蒙古族极具特色的一种民间唱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之一。呼麦流传至今是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社会生活。本文拟定蒙古族呼麦艺术的发展,从其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意义出发,深入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蒙古族;呼麦艺术;民族精神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能够引领时代风貌和风气。蒙古族呼麦艺术的出现,是集民族精神与情感于一身的时代诉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髓,同样也是呼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所在。
一、当代传承与发展呼麦艺术的时代背景
“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①。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也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快速涌进文化市场。一些艺术创作者以“大众欢迎”、“群众喜欢”为借口,盲目的追逐市场利益,迁就、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很多市场上快速传播而来的大量艺术作品机械化、快餐化、雷同化、脸谱化,浮躁之风盛行。在这种的时代背景下,呼麦艺术作为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呼麦艺术的发展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艺术产业,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当代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重中之重。
二、发扬民族精神,抓住呼麦艺术发展之“魂
“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②。蒙古族呼麦是蒙古族先民利用“喉音”发音将自然和生物之音加以模仿的单人多声表演艺术。呼麦之音回荡在山谷之中、草原之上,流传千古。它的出现,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蒙古族人民民族情感的升华。
艺术创作应重灵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主、文明、和谐、爱国、友善等核心精神的艺术作品才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如“少数民族美术,无论就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③。拿造型艺术而言,从《洛神赋图》到《清明上河图》;从《击鼓说唱俑》到《秦始皇兵马俑》;从《祭侄文稿》到《兰亭序》。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在表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每一个朝代,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每一个艺术作品的传承,都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然而,“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④,如《祭侄文稿》的出现。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呼麦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现实意义和民族情感,而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又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呼麦艺术产品应该重精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费翔因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而享誉中国;杨丽萍因为《雀之灵》而使她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孔雀”;《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为中国四大名著;《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黄鹤楼》等成为中国著名特色建筑。可见,只有精品才能久立不衰。只有饱含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让广大人民每每聆听、阅读、观看之时才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呼麦艺术的发展应与时代同步,积极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精品,为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服务。
呼麦艺术发展的目的应该重服务,使艺术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⑤。呼麦艺术是我国民族精神食粮,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求我们不忘民族精神与文化。对文化保持高度自信。“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⑥,“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⑦,呼麦艺术揭示了蒙古族先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热爱。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也都会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对国家和本民族图腾信仰的热爱。“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⑧,“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⑨”。艺术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⑩”。艺术的发展应具有时代的意义,为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艺术才能在我们精神饥渴之时,为我们输入养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艺术创作应以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为根本。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它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作为艺术的传承者,应担负起这个爱国的重任。我们每个艺术的传承者都应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艺术为中国梦引航。
注释:
①苏和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以民族艺术的教学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期P101.
②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③苏和平:《少数民族美术起源及发展特征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④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5年第6期P65-68.
⑤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年第4期.
⑥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P84-88.
⑦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贵州2004年第3期P70-73.
⑧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
⑨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
⑩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第六期,P87-90.
参考文献
[1]苏和平:《试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发生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4年第5期.
[2]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5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