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的叙事研究

2015-04-29罗琳孔明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叙事研究农村初中

罗琳 孔明军

摘要:个案叙事研究表明,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集中体现为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主要源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要素、生成都是个性化的。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骨干教师;PCKg;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39-05

一、引言

教师学科教学认知(PCKg)理论认为,教师PCKg不仅是教师职业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的标志,也是区分高成效教师和低成效教师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富有教学个性的高成效教师、骨干教师,考察其个性化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史,对其PCKg要素、生成与发展进行归因分析,破解其高成效教学的秘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海安县某农村初中校长、县化学骨干教师刘吉展(本文涉及的主要当事人均为化名),男,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某师范学院生化专科并入职,1996年评为一级教师,2011年评为高级教师。1995年任副校长,2012年任校长。从入职到被评为高级教师,海安教师平均18.57年,其中初中教师20.52年,刘吉展用了23年。他是全县知名的无教案、无作业的“二无教师”。同事们反映,他不备课、不改作业、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学生们感受上他的课就是听故事,悠闲得很,不知不觉就懂了,练习也能当堂顺利完成,而且每次考试成绩都比其他班高许多。因此,尽管与“名教师”们相比,刘吉展并不出色,但更具典型性、代表性。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最普通的海安教师是如何教学的。

研究分搜集资料、合成故事、归纳分析三个阶段进行。①搜集资料,包括刘吉展的人事档案、教研心得,对他及同事、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对他进行了PCKg生成与发展要素的测试。②合成故事,将资料综合成个性化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史故事。③归纳分析。为确保研究信度,归纳分析时我们始终注意与刘吉展密切协商,并求得共识。

二、故事

刘吉展,一位普通的农村初中校长、化学高级教师、县骨干教师。1988年从教至今,不管是任教导主任,还是任副校长、校长,他一直执教初三化学,从未离开教学一线。一名同时执教初三毕业班的校长,不备课、不改作业、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学生还很轻松,教学效果很好。他究竟有什么“绝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了刘吉展身边。

1.把学习交给学生

耗时太多,是公认的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标志。刘吉展却认为,学生负担重不重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要他们做的事是否有趣,是否有用。再多的事,再长的时间,只要愿意做,学生都会乐此不疲,沉浸、迷恋其中。因此,教师不应在时间控制上下工夫,而应把学习交给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形式、密度、强度、有效性上下工夫。

(1)把课堂交给学生

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物的刘吉展就被分到一所农村初中。生物这种学科,学校一直不太重视,于是,刘吉展被安排教了化学。虽说生化本一家,但是对教化学,刘吉展心里实在没底,所以,第一节课,刘吉展就跟学生说:“我学的是生物,不是化学,我不会教化学。今后,我就跟大家一起学化学。”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当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从来还没听说过一个老师承认自己不会教书的,这是头一个。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刘吉展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也成了他“最难忘的一节课”。

那是一次演示实验。乡下孩子很“野”,都欺刘吉展是新手,而且自己都承认“不会教”,到了实验室就“胡作非为”,根本不注意规范操作,更不谈仔细观察了。刘吉展反复警告,他们也只当耳旁风。看见孩子们一个个漫不经心,刘吉展不禁动了“教训”他们一下的念头。教材中交代,这节课只要制取少量氢气后点燃,让学生明白氢气燃烧后会爆炸的性质。但是,刘吉展找来一只大铁箱,搜集了满满一大箱氢气,然后让孩子们退后,点燃氢气。“轰”一声,氢气爆炸了,铁箱一直爆飞到房顶,又重重摔在讲台前。孩子们吓呆了,他们没想到氢气爆炸的威力会这么大!这时,刘吉展发话了:做实验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谨慎进行,切不可随意更改实验步骤、药品剂量……不过,等孩子们慢慢回过神来,刘吉展让他们再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一个个都愣在那儿,不敢动手了。刘吉展一再鼓励,孩子们才重整心情,严肃、认真地按照老师的指导,有条不紊地做起了实验,把现象、结果都一一记下,再也没有了先前的不屑、嬉闹。看到孩子们态度的转变,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毕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年的小刘老师只是想怎样尽快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没想到一旦失手,会不会伤着他们。现在的老刘校长肯定不敢这么做。但是,20多年来,刘吉展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课堂交给学生。

他的一篇教研心得中说,化学学习的过程,应该以探究性实验过程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首先,要取消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专利。课堂演示实验应放权给学生,教师不要怕学生做不好,更不要怕浪费时间。其次,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切实的体验。课本上的每一个学生实验,都一定要让学生做够做透,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再次,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内外实验条件。学生课上实验时间毕竟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教室前设“实验角”,有条件的家庭可为子女设“实验室”。

为了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刘吉展一直都是个有心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吃饭、走路、睡觉、打球、钓鱼、上厕所……都会想到自己的教学。他会设想:这节课,我应该提哪些问题?分别面向哪些群体?我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会产生些什么意外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解决?……尽管他的教案写得很简略,甚至根本不写,但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他都了然于胸;对学生思维的盲点,他也一清二楚。有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刘吉展的教学就更适合学生,精讲、精炼且精到极致。这些年来,他上过好多示范课,总让同行感觉简约、实在,又幽默风趣,也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东西。

(2)把作业交给学生

同样让刘吉展颇为自得的是,他觉得自己可能是全校、甚至是全县教师中最轻松的,因为他从来不用花很多时间批改学生作业。每次学生作业,他都只是分别抽查好、中、差学生作业各两三本,认真看两遍。一般是评讲前看一遍,评讲后再看一遍。这样,学生作业上就很少有他批改的痕迹,“不改作业”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他一般都是把作业直接交给学生,让同学借助参考答案互相批阅,然后反思、参悟,进而交流。只有同学之间最终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问老师。开始,也有孩子偷懒,遇到问题不想向同学请教,又不好意思问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他还是坚持不讲。于是,在考试中,这些不爱提问题、不爱和同学交流、合作的学生就会“吃亏”。刘吉展认为,只要有一次“吃亏”,下次孩子一定会主动提问。

在一篇教研心得中,刘吉展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作业设计的想法。他认为,作业设计,要以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状况为依据,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设计作业,不仅要多与同事交流,还要多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接触,了解、征询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刘吉展认为,作业设计首先要生动、有趣、有用;其次切忌机械模仿,要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效;再次,还要有层次性,让学生稳步提高。

2.从“刘老大”到“刘爹”

眼下,遇到刘吉展,孩子们都称他“刘爹”。毕竟他已经年过半百了。“爹”者,北方所谓“爷”也。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孩子们大多是称他“刘老大”的。

他总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为了赢得一个爱好钓鱼学生的信赖,他会故意把钓鱼包放在教室门口,然后再找到这孩子,从钓鱼的爱好开始聊起。为了让爱好象棋的学生心悦诚服,课余他会约这个孩子大战几个回合。为了让孩子们与他走得更近,他也会拿上篮球,到球场上去潇洒走一回……孩子们最愿意跟“刘老大”交流了,大到父母之间有矛盾了,第一个倾诉对象就是“刘老大”;小到厌食了、得了痔疮了,想到的仍然是“刘老大”。“刘老大”就是孩子们的“知心哥哥”。

尤其让他难忘的,是赴云南宁蒗支教的经历。在没有被少数民族的孩子接纳之前,刘吉展有时真觉得这些孩子顽劣得近乎“野蛮”。那时,班上有几个孩子特别顽劣,还有小偷小摸的。后来,刘吉展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原来,这些山里的孩子长时间在外读书,想家了,他们小偷小摸,只是为了“挣”点回家的车费。于是,刘吉展找他们谈心,苦口婆心地劝告:“偷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你们需要回家的路费可以跟我借,还不起也无所谓。”这以后,只要有困难,几个孩子就来找他,不说借,也不提还的事。刘吉展支教5年,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工资成了班上困难孩子的饭资、车费和零花钱。当然,他的慷慨大方,也让孩子们渐渐地变得温顺起来,懂事起来,学习也一天天进步着。就这样,刘吉展支教期间,取得了连续5年教学成绩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连年被宁蒗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

如今的“刘爹”,还是喜欢跟孩子们聊他的学生时代,聊人生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校运动会上,喜欢挑战自己的“刘爹”也报名参赛了,展示着他的热情和活力,更给孩子们树立了一种“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自信。华丽的舞台上,“刘爹”又开始向着健美操发起挑战,博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尊重学生。”这就是刘吉展的为师之道。他认为,只有学生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贴心朋友,才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问,甚至是敢于质问,也才乐于和老师交流。

当年“刘老大”的学生们都长大了,但许多学生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他,逢年过节的,还大老远地跑来看看“刘爹”。甚至相亲、订婚,他们也一定要请“刘老大”参谋、做主。

3.“我喜欢老师”

客观地说,目前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并不容乐观,刘吉展是怎么做到让学生既爱学习,又这么亲近自己的呢?他的回答非常简单:“最根本的,是要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是个典型的‘差生。”

刘吉展上小学、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直到上初二,才恢复了高考,教育教学质量才开始被重视起来。可历年积累下来的松散稀拉的教风、学风怎能一下子重整旗鼓?直到初中毕业前,他连最简单的数学因式分解都不会,英语单词记不了10个,是当时全班乃至全校倒数第一的“差生”。理所当然,因为中考考分少得可怜,他未能被高中录取。但是,刘吉展年少体弱,回家什么都做不了,父亲只好托人说情,以旁听生的身份把他送到临近的一所农村高中借读。

恰巧,他的高中数学老师焦老师是父亲一个朋友的儿子。焦老师是当年刚分配的教师,看上去很稚嫩,跟学生无话不谈,很随性,学生都很喜欢他、亲近他。不知怎的,尽管连有理数运算、因式分解都不会,但高一开始就学函数和解析几何,刘吉展却都听得懂,每节课的作业也基本能做对。一段时间后的阶段测试,刘吉展居然考了91分!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不仅如此,英语老师周老师也是一名刚分配的新教师,不断鼓励他,给了他信心和勇气,刘吉展的英语成绩也发生了巨变,阶段测试居然考了82分。

从此,他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自己找来初中的数学、英语教材自学补习。一学期下来,刘吉展不仅数学、英语成绩跃居班级前茅,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期终考试,成绩居然名列全班第八!刘吉展奇迹般的进步,得到了老师、甚至是校长的高度赞扬。期终总结会上,校长安排他上台发言。直到现在,刘吉展还记得自己当时讲过的两句话:“我喜欢我的老师,我喜欢听他们的课!”

三年后的高考,刘吉展甩掉了进校“倒数第一”的帽子,取得了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就这样,他由一个痛恨学习、痛恨老师的“差生”,变成了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立志回报社会的“优生”。也正因为如此,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选择了做教师。刘吉展说,“20多年来,转化后进生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现在是,将来还是……”

三、讨论

刘吉展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深刻印象,也为我们理解农村初中化学教师PCKg的核心要素、生成发展带来了启示。

1.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要素是个性化的

学科教学认知(PCKg)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四个要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刘吉展的PCKg集中体现为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教学很“懒”、很“蛮”,是刘吉展最大的特点。他很“懒”。不备课,教案写得很简略;不改作业,只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还不额外辅导、不占用他人时间。他把课堂交给学生,强调要取消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专利,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他认为,不要怕学生做不好,更不要怕浪费时间。他把作业交给学生,作业设计要征询不同层次学生的看法和建议,甚至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批改主要让学生互相批阅,然后反思、参悟,进而交流。他很“蛮”。他一心要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不接招,学习不主动,他会“蛮不讲理”、“不择手段”。“刘老大”不惜违反实验规程,搜集了满满一大箱氢气点燃,“教训”一下学生。学生不爱交流,不爱提问,“刘爹”会狠下心来让他们考试时“吃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族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1]。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负责任的中国教师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地担起“家长”角色,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过多保护、过多干预,这到底还是“妇人之仁”。刘吉展坚信: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敢“舍”才能真“得”。舍得把课堂交给学生、把作业交给学生,甚至舍得让学生“吃亏”,才能真正把学习交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自然轻松,教师也自然轻松。这恰恰契合了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刘吉展很“懒”、很“蛮”,归根到底,是出于他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真爱、对学习的深刻理解。

对学科内容知识,刘吉展当然也很“熟”,但这并不是其PCKg的核心要素。客观地说,初中化学直到初三才开设,比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时间少两年,比物理也少一年,学科知识点相对有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吉展经过近30年历练,教材重点、难点理所当然烂熟于心。

研究表明,初中数学教师PCKg集中体现为学科内容知识,特别是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2]。而刘吉展的PCKg集中体现为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这两项研究的不同结果,应该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拥有PCKg的教师具有个体性,教师PCKg的发展也具有个体性。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核心要素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2.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生成也是个性化的

我国有关教师PCKg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廖冬发等曾对重庆、贵州、四川等地79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过相关调查[3]。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将同样的问题提供给刘吉展,结果发现,他的自我认知(简称“自陈”)与廖冬发等的研究结果(简称“一般”)存在不同之处。

两相对比,我们发现:①无论是一般,还是自陈,都很重视“作为学生时的经验”。②自陈特别重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和“与同事的日常交流”,一般则认为这些不太重要。自陈还特别重视“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一般则根本未提及。③一般特别重视的“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和“阅读专业书刊”,自陈则认为不太重要。

进一步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自陈特别重视的,除“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外,多与自身职后发展及与“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他人关系有关,与教师个人经历,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态度有关。回顾自己近30年的教师生涯,刘吉展说:“我能一路走来,就是因为‘我喜欢老师。因为做学生时我喜欢我的老师、喜欢听他们上课,所以,后来我做教师时,也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喜欢听我上课。这么多年来,不管外界怎么变,我只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只凭这个信念督促自己一直往前走!”

可见,居刘吉展PCKg核心地位的是学生观,这与教师的精神需要密切相关,而且主要源于“作为学生时的经验”。这有别于廖冬发等的研究结果,也有别于实践与反思是初中数学教师PCKg生成的关键的研究结果[4],进而也表明,农村初中教师PCKg的生成也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

3.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促进教师PCKg发展,应该整体把握,同时促进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等4种知识的发展和综合。对刘吉展的研究则启示我们,促进农村初中教师PCKg发展,应该强调以师德修养为核心。

富有爱心,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但优秀教师为什么都有爱心?师爱从何来?却往往被忽视了。刘吉展的故事告诉我们,正因为曾经得到过老师的关爱,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关爱,刘吉展才会也关爱自己的学生。正所谓“投以木瓜,报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教师的教育爱,也源于其自身爱的经历及感受。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教师都具有刘吉展那样“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却有理由要求所有教师都具有他那样的学生观,都能像他那样关爱、理解学生。内在的师德修养难以在外在的、苍白无力的说教中形成,拥有爱才能付出爱。提升教师师德修养,需要我们给教师更多的关爱。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管理者要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坚信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只有一切为了教师,才能一切为了学生。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人之为师”的人生价值,更要关注“师之为人”的人格价值,要密切关注、主动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满足教师正常、合理的需求,让他们有安全感、幸福感,并将这种关注、关心迁移给同事、学生和家长。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4.

[2]张怀明.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1A).

[3][4]廖冬发,等.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叙事研究农村初中
心理学的叙事研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留学博士的成长发展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浅谈温州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新时期“娘婿”题材剧中女婿形象刻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