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热点探因、价值分析与观念更新
2015-04-29郭文良
郭文良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由于符合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诉求,能够满足人性自主学习的需要,有利于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困境,而迅速成为热点并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审视翻转课堂的产生与发展,其具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交往、互动与探究成为可能,实现学习方式与目标的统一等价值。在课程教学观念的更新上,翻转课堂注重务实与高效的课程质量观、协作与创新的课程过程观、个性与多元的课程评价观。加强对翻转课堂的热点探因、价值分析与观念更新的研究,对于深化人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顺利推进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关键词:翻转课堂;热点探因;价值分析;观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13-05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翻转课堂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吸收内化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方式[1]。2000年,韦斯利·贝克提出“翻转课堂”的模型为:教师使用网络工具和课程管理系统以在线形式呈现教学作为分配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教师有时间深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和协作中[2]。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中学教师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课堂上使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推动了翻转课堂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使用。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的演讲中提出“让我们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将翻转课堂介绍给全世界,翻转课堂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纵观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合乎逻辑的教育现象。为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热点的探因、价值的分析与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翻转课堂成为热点探因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近年来迅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课堂的认识。在中国知网以“翻转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2年的相关文献为1篇,2013年发展到99篇,而2014年则达到783篇,这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学术热度急速提升。学术研究往往基于实践,实践又是学术研究的反映和目的所在。与学术研究相伴的是课堂教学实践,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翻转课堂成为热点并受到欢迎的背后有何原因?这是我们首先要思索并探讨的问题。
1.翻转课堂符合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诉求
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与其符合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诉求密不可分。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信息化社会是脱离了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社会,是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逐步介入教育领域,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变革。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人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技术,同时技术也影响塑造着人本身。高效、便捷、智能是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诉求。翻转课堂能够使得课堂内外的时间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学视频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得学习更为便利;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机互动,体现出翻转课堂智能化的特点。可以说,翻转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与推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成分,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质[5],符合信息化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诉求。
2.翻转课堂满足了人性自主学习的需要
人有自主学习的需要,而翻转课堂为人性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和人的属性。人性具有属人性与为人性、自在性与自为性、个体性与关系性、文化性与生命性、矛盾性与相对性等特征。从本质上说,人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6]。教育是人发挥能动性的重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7]只有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学习自主化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学习、分析、探索、实践以实现学习目标,它能够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习自主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需要以人的遗传素质为前提,以教育来引导。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人既需要他控、他教、他授,也需要自控、自教、自学,需要双管齐下,同时兼顾而不能偏废[8]。开设课程需要基于人性的特点,激发人自主学习的热情。翻转课堂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场地、学习时间、进度安排、复习规划等,满足了人性自主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人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此,翻转课堂才受到人们的推崇与欢迎。
3.翻转课堂有利于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困境
传统课堂最大的困境或是局限就在其课堂“时空”的限制,而翻转课堂能够实现教学时空的翻转,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课堂时间利用的最大化。然而,几十分钟的课堂即使充分利用也未必能够发挥出最理想的效果。让课堂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需要课堂教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然而,从历史上看,无论课堂范式如何改变,课堂的外在形式变化 都很小[9]。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范式改革的失效。就课堂的时空而言,可以将课堂分为“课上”部分和“课下”部分。传统课堂“课上”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课下”的核心是学生做作业。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将“课上”与“课下”互换,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改革的有效方式。实施翻转课堂目的是让课堂更有效率、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让学习时间更充裕、让学习空间不受限。一切课堂形式都围绕着学生、通过学生自己、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开展。
二、翻转课堂的价值分析
翻转课堂的核心议题是为什么翻转、翻转了什么、以及怎样翻转。“为什么翻转”指向的是翻转课堂的价值,“翻转了什么”指向的是翻转课程的内容,“怎样翻转”指向的是翻转课程的实施。其中,翻转课堂的价值是其内容与实施的前提,决定了翻转课堂存在的必要与可能。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翻转课堂能够切实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依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彰显。翻转课堂重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性的发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参与性与差异性[10],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谓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因素,谁是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学生课堂上的压抑。翻转课堂实现了课堂主体的翻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的传递转移到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可以将视频暂停、回放和重播,直至学懂为止[11]。翻转课堂的课上部分以学生提问、完成作业、开展实验、协作学习、深度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2.让交往、互动与探究成为可能
翻转课堂让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交往、互动与探究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的实质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是师生间在特定情境中、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的分享活动。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12]。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学习视频的形式吸收知识,在课上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长时间的交往以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走向深入的关键。课堂互动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从实质上讲,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翻转课堂”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习探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最终实现课堂主旨的回归,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实现学习方式与目标的统一
翻转课堂所具有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学习方式与目标的统一。从学习方式上看,由低到高分为三级: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教学”,它的意思是在教师教导下的学习。第二种是“导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第三种学习方式“自学”是最高级的,已经达到了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的水平,这是每一个教师教学追求的方向[13]。自学是学习方式的高级形式,也是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所在。翻转课堂课下自学、课上引导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重要方式。这种课下的自学是一种借用视频媒介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自由控制学习时间,实现自主而有效的学习。
翻转课堂通过现代技术的支撑,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构建出“课前知识传授,课堂中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流程[14]。翻转课堂借助技术进行教学流程的翻转,进而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目标在自学上的统一。
三、翻转课堂的观念更新
翻转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客观需求,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翻转课堂顺应了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潮流,反映了技术应用的特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进行了融合;另一方面,追求高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翻转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翻转课堂观念的更新表现在课程质量、课程过程与课程评价这三个方面。
1.务实与高效的课程质量观
课堂的务实与高效是翻转课堂的质量观,也是翻转课堂的应有之义。翻转课堂力图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在主动发展中、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学习境界,唤醒学生人性中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翻转课堂试图颠倒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通过网络平台,以教师设计开发的“教学视频”实现在线导学、辅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视频的自学,实现知识传授通过“教学视频”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通过在课堂内以师生、生生之间协作的方式完成练习或家庭作业的方式实现[15]。翻转课堂一直在追求“课上”与“课下”的翻转。但是,如果因此而把翻转课堂仅仅理解为一种形式的翻转,那就过于简单化,甚至偏离了翻转的要义。如果把“教师的教”理解为知识传授,“学生的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就是翻转教学的基本要义之所在[16]。华而不实,不是翻转课堂的主旨。翻转课堂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训练、互动、交流,是实实在在的课堂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对课堂质量务实与高效的追求,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学生课前学习内容的选择及教学视频的制作是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的关键,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视频,确保教学视频的质量。其次,翻转课堂的成败取决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效果,作为教师,进行有效且必要的学习监督、反馈、评价必不可少。最后,对翻转课堂课上教学的安排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视频的目的,就是让其课上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讨论。作为教师,要做好师生互动、交流、探究的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检验课前学习的质量,针对学习中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2.协作与创新的课程过程观
翻转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课堂的创新。协作性是指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其他人和事物的配合与帮助。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性,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翻转课堂的要求,这种协作性主要表现在课上的协作学习与课下的互助学习。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在课前学习了教学视频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翻转课堂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内化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翻转课堂还注重课堂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一方面表现为课堂形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素质的创新性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讲,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而在学生创新性素质培养上,翻转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可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贯穿着协作性和创新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翻转课堂中的协作与创新,首先需要让翻转课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角,教师则更多扮演着答疑者、引导者与评价者的角色,给学生协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机会。其次,翻转课堂应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生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被真实地展现,课堂的真实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协作与创新。最后,翻转课堂应体现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有用性在翻转课堂中得以体现,以更有利于翻转课堂中的协作与创新。新课程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中的协作与创新恰恰是这一学习方式的现实表达。从这个角度讲,翻转课堂与新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个性与多元的课程评价观
翻转课堂在评价观上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需要在课程评价观上树立个性化的评价模式,而不是追求整齐划一。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方法等都应该因人而异,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17]。因此,翻转课堂在评价观上应该遵循个性化理念,针对每个个体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翻转课堂在评价观上还具有多元化特征。传统课堂在评价方式上往往采用传统纸质测试,而翻转课堂采用的是传统和新的技术支持的多角度、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多元智能的主要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智能,这些智能代表了每个人的不同潜能。翻转课堂在评价观上的多元化特征,正是体现在基于每个人的多元智能,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多元发展。
实现翻转课堂评价观上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标准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整齐划一。评价标准的建立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联系起来,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第二,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只有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才能最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最终促进学生扬长补短,以实现学生发展。第三,将个性化和多元化贯穿于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课堂上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多元化,课堂外的评价要进行监督与测评,实现评价上的有效性。总之,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观念上、能力上、技术上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Mazur Eric.Can We Teach Computers to Teach?[J].Computers in Physics,1991(1/2):31-38.
[2]Baker J.Wesley.The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C] //Chambers,Jack A.Ed.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lorida:Florida Community Coll.,Jacksonville,2000:3-9.
[3]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7.
[5]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6]教育与人性——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0(3):109-111.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9.
[8]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32-233.
[9]金建生.课堂范式的历史嬗变及现实重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32-36.
[10]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11]秦建华,何高大.翻转课堂:理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17-20.
[12]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63.
[13]孟建锋.“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4):104-105.
[14]王忠惠,朱德全.“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0-33.
[15]张旸,蒙泽察.“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0-17.
[16]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17]丁念金.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3-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