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官方反腐议程及公共传播
2015-04-29詹绪武李阳
詹绪武 李阳
【内容提要】2013年9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立,作为中纪委的唯一官方网站,它的成立是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标志性事件。网站整个的设计和运行很好的吸纳了新媒体思维,是官方主动向民间靠拢的好的开端。它成功引导了舆论,主导了议程,扭转了之前被动的尴尬局面。本文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官方反腐呈现了怎样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它是怎样吸纳新媒体元素的,以及官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主导议程等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官方网站 反腐议程
反腐倡廉是我国公共传播的重要议程,新媒体作为反腐倡廉的全民性载体,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已经是舆论监督的主要通道。爆料和围观式的公众传播、曝光和跟踪式的新闻媒体传播、教育和结论式的官方传播,都聚集在新媒体上,两个舆论场在汇通中碰撞、协同,构成了强大的反腐倡廉舆论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监督效应;同时,网络反腐众声喧哗和议程泛滥问题突出,网络谣言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多发也成为新媒体公共传播的重要表象。
2013年以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新媒体中一改官方网站在反腐倡廉传播边缘化的颓势,成为我国反腐传播中影响力最高的网站,这是中国新媒体发展版图和政府反腐倡廉议程奇观。除近年的反腐“风暴”的政治语境外,我国官方运用新媒体建构议程,推进反腐倡廉传播的深入,以及顺势而为,创新政府公共传播作为,在现有社会语境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我国官方反腐网站及其发展状况
政府反腐败网站在我国是2001年出现的,其发展历程只有短暂十几年。纵观政府反腐网站的整个发展历程,不论是在网站建设的哪个阶段,信息技术革命、政府的重大政治改革或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新变化等都影响着政府反腐网站的建设进程①。我国的政府反腐败网站建设,也是不断顺应新媒体生态环境,逐步发展、扩张到相对成熟。
2003年到2010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我国政府反腐败网站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内,国家预防腐败局网、株洲反腐倡廉网、中国反腐倡廉网等一批专业的网站相继建立起来。可初创时期的反腐网站,还带有浓厚的传统宣教模式的轨迹,信息公开力度不够,举报程序过于繁琐,访问量过大,还易造成网络瘫痪、上传资料形式单一等问题,使该时期的政府反腐网站没有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到2012年,微博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反腐网站成熟。在这个阶段内,中国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各种社交网站、论坛、博客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媒体的环境逐渐形成。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公众对新媒体的使用逐渐渗透到反腐领域。这两年的反腐事件以网络反腐为主导,典型的网络反腐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揭发举报。首先由网民为主导设置的公众议程,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媒体便开始介入大肆报道,形成媒体议程。事件到此,便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效应,舆论压力迫使相关单位关注,并尽快拿出解决此事的办法,以便有效引导舆论、重塑形象。在这被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将此事纳入到政策议程的清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此时的政府网站因没有有效的掌握设置议程的主动权,而略显被动。
2012年底以来,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渗透和反腐风暴的展开,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我国政府反腐网站建设更加深入,其中突出的样本为中纪委监察部网站。2013年9月,中央纪委将原有的各类网站进行整合成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作为中纪委唯一的官方网站,及时发布政府的反腐动态。它既具备了之前各类网站的不同功能,又有唯一性,从此中纪委的反腐情况可以从网站上一目了然,公众、媒体、党内人员可公平的从该网站上获得反腐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这种主动公开反腐信息的做法,掌握了反腐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扩大了政府的影响力。
二、官方反腐网站的影响力支点:在信息公开中主动设置议程
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立之前,中纪委的各种工作都处于一种神秘的状态。并且在案件的查处和解决方面,也形成了:网络揭发炒作——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贪官被依法查处的非正常模式,这使中纪委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例如,2012年轰动一时的“微笑表哥”杨达才事件,就是最先起始于网站上一张车祸现场一名官员面带微笑的照片。随着网友对照片中官员的关注度提高,关于杨达才在出席各种活动时的照片才不断的被披露出来,网上就展开了关于杨达才的穿着以及价值不菲的手表的广泛讨论。该事件在网络不断升温的情况下,陕西省纪委才表示介入对杨达才事件的全面调查。这是以“民间舆论场”挑战主流舆论的典型案例。
笔者发现,自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至今,这种现象有所改变。该网站第一时间发布接受组织调查并移送司法机关的省部级干部和其他中管级干部案件信息32条。尤其是今年1月22日,网站24小时内密集发布了省(区、市)查办的7个厅级案件,引爆了舆论场②。采取此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从微博、论坛、其他网站等获取反腐信息的习惯。中纪委反腐网站的“周一拍苍蝇,周末打老虎”的设置议程规律,以公开透明,去神秘化的方式,在向公众靠拢,重塑中纪委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逐渐掌握了反腐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以下就有必要通过分析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特点,来看在网络互动中主体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主导议程的。
(一)信息公开及时,内容简练
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这曾经是微博的一大特点,目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新闻发布也正向着这方面努力。网站的案件查处模块最能说明问题。以最新公布的消息为例,2014年10月17日,辽东学院副院长吕继臣接受组织调查,湛江市人大常委原副主任湛岳登被“双开”,广东省残联原副理事长,巡视员谢禧乐被开除党籍,茂名市政协原副主席冯立梅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广东物资集团董事长庄耀接受组织调查,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学文接受组织调查。这7条公布的消息,语言简练,每条消息所配说明也不超過50个字,但却在最短的时间内一针见血地传达给受众,便利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二)新闻形式创新,多样融合
网站从页面构造到整体布局,都与以往的政府网站有很大的不同,鲜艳的颜色搭配一改往日里沉闷的气息。进入网站,首先注意的是漫画形式描述出来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组整改情况”的标题,点开来之后,内容以时间顺序和活泼的字体简单梳理,易懂又不沉闷。网站还设有图片新闻专栏,以图片为主导配以简单的解说,更能引起受众读下去的欲望。形式上的丰富,使网站逐渐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新媒体与受众靠得更近,也更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不但如此,政府网站是其在网上的“脸面”,它的形象将直接影响着中外网民和媒介对政府的理解。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媒体是向全球展示自己的窗口,在高速流通的网络空间中,各国的政府形象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同步传向全世界。网站整个设计的创新,不但向世界媒体传递了中国政府转变施政理念的信号,也使世界各地的媒体及时了解中国政府的最新动态。更多的了解,意味着减少外媒对中国媒体误读的可能性③。
(三)强化新闻源地位,主导反腐信息传播
在网络反腐官方网站——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成立之前,网络中反腐的主导力量主要分为:民间反腐组织和网民④。普通的网民数量庞大并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反腐事件本身又牵涉到每个网民自身的利益,网民有充足的积极性参与到反腐的事件当中。所以,广大网民成为反腐事件的爆料者和间接参与者。而民间的反腐组织,多由媒介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士组成,在事件的进一步挖掘解读和分析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网络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人人都享有传播权,信息像洪流一样向每个人涌来。在我们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就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制造了温床。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出现刚好弥补了新媒体信息量庞杂的不足,以其唯一性树立了反腐界的权威,对于抑制反腐谣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站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获得反腐信息的第一新闻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掌控了舆论的整体动向。
三、官方反腐网站的用户粘连度扩展:网络互动中的新媒体思维
在当前反腐大潮下,媒体议程开启议程设置过程的方式已经式微,网络中的公众议程设置能力越来越强,这较过去一贯依赖媒体议程设置的政策议程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这种公众议程也显示出其政策议程更多的直接勾连性和通约性,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人民还有待发现和挖掘的一个政策议程的优势。只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与公众的网络互动,政策议程就能形成一定的优势地位。
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正在逐步的向政策议程靠拢,正在形成一个以政策议程为主导的、由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参与的非闭合过程。从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以下的论述中简称网站)的案件查处专栏可以看出,网站会将反腐的信息用一句话简明扼要的说明,并不会做过多地陈述。而在此后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会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地报道,并对该事件的进展给予特别地关注,以便为公众还原一个最完整的事件。在媒体的报道过程中,微博、博客、论坛等以公众为主导的媒介则会参与该事件的讨论之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使该事件受到充分地关注⑤。这就扭转了2013年之前网上披露、媒体介入、政府被动处理的这种公众议程→媒体议程→政府议程的畸形模式,转而向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理想模式靠拢。
政策议程能逐渐占领舆论阵地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网站的设立和运作模式上更多地吸纳了新媒体的元素,借鉴新媒体成功的经验,并将新媒体成熟的运作方式合理地与网站的设立相结合。这种以新媒体思维办网站的做法,不但迎合了当下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而且还突破了以往中纪委办网站的局限。纵观政策议程设置的整个过程,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出网站是怎样成功把握新媒体的规律,重获受众的关注以及重塑自己的影响力的。
(一)优化个性化设置,重视网络互动
信息共享、多方互动是新媒体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新媒体的低参与门槛,以及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互动性,才使各种信息得到最广泛地传播,使各方观点充分地碰撞。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中也可以寻找到新媒体思维的运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一个亮点,就是网站设有“廉政留言”板块,网民可以在该板块中就时下的反腐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职能部门依据党纪、法规、政策及时回复。这样及时的互动是对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成功经验的一种很好的采纳,符合当下受众群体习惯。2014年9月11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每月“回复选登”,集中发布这些互动问答,展示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不仅是对广大政府官员的教育,也是对网友参与政府工作、积极互动、献言献策的一种鼓励。
在网站中有各种各样的链接,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当点开其中一个链接的时候,在页面的右边就会显示出“网友关注”这一栏。点开之后,就会发现里面登载的都是点击率较高的话题,这很类似于在逛淘宝商城,消费者看重某一件商品时,网页下方就会弹出“猜你喜欢”或“其他人还在看”一栏,根据你的兴趣搜集与之相关的相似产品的模式。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尊重每个受众选择的想法,也是向新媒体时代网页设计模式靠拢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强化信息传递,活化教化职能
网络能让腐败行为在最广的范围内接受审视。根据调查显示,6234名接受调查者中有70%的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有“网络恐惧”症,其中60%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担心不良信息被暴露而影响前途。⑥由此可见网络曝光也不仅仅是披露信息那么简单,它所形成的强大舆论态势,以及有关部门所采取的的行动才是反腐议程的关键所在。
网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强的现实干预性。在线上它运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去阐述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弱化之前很强的说教意图;在線下它发挥自己的职能,查办贪官,肃清腐败的风气。将网站的内容落到实处,是对反腐最好的打击,也是对新媒体精神最好的体现。
从网站的整体设置来看,以其中的一个板块“廉政时评”为例。其时评的内容,一改往日呆板说教的风格,更多的是以更加接地气,草根的语言把当下的反腐情况作用深入的剖析。例如这一篇时评《中国监察报:电子预付卡真成“送礼神器”?》以及《新华社:倡廉治奢过两节 春节“素走访”获“点赞”》,这样的内容更多地向网络语言靠近,吸纳了很多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从而吸引更加年轻的网民。
四、结语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设立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也为中国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中反腐倡廉传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该网站在国内政府反腐败网站方面打开了一条新路,终结了过去政府在网络反腐方面的被动状态。把握住最新的传媒动态和受众的心理,已解决问题为主,更多地关注受众的意识,颠覆过去对于政府形象的理解以及塑造政府形象的方式。以崭新的理念塑造了政府的形象,并逐渐恢复受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
其次,网站很好地把握住了新闻传播的规律,更多地吸纳了当下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一改以往板着面孔说教的风格,重视互动,积极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调整议程并有意识地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为以后政府网站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有利的经验。
从信息公开、新媒体技术适应和健全舆论监督生态的角度看,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运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网站自设立至今也不过一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网站是有意识向新媒体靠拢,但笔者认为这个力度还远远不够,新媒体的运作规律和新媒体思维还有很多值得政府网站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其次,该模式能保持多长时间,是不是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越做越好。以及这种成功的模式能否很好地運用到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到底有多强等这些问题,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注释:
①王美英.我国政府反腐网站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12.15-20.
②石艳红. 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看两个舆论场的打通 [J].新闻采编,2014.2.
③张名珍.政府网站议程设置与舆情研究[D],暨南大学,2009.26-27.
④刘怡,谢耕耘. 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基于2011-2013重大公共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4.04.
⑤王斌,新媒体反腐利弊之研究[J].新闻与传播.2013.2.
⑥刘旭涛,周晓燕.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J].人民论坛,2010(05).
作者简介:詹绪武,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李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