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5-04-29乌兰

新闻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培养

【内容提要】新闻是一种受制于传播技术的信息报道。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新闻碎片化、新闻模块化、新闻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报道方式、内容建立起来的旧秩序正在瓦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媒體融合,怎样才能适应全媒体的报道要求,这是摆在所有媒体人和高等新闻院校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从传统媒体新闻人才面临的挑战入手,全面分析了传统媒体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全媒体环境 传统媒体 新闻人才 培养

在这样一个媒介即社会的时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随着新闻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受众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大的“新闻超市”里,随时随地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新闻,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各家媒体竞争的主要方面。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新闻碎片化、新闻模块化、新闻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内容建立起来的旧秩序正在瓦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解构”的同时,新媒体的“结构”也迅速建立起来。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的信源、信息、信宿从观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传播方式带给受众的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而传统媒体在经历了与新媒体从敌视、不接受到融合的过程中,开始采用“扬弃”的方式,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其虽然在传播平台方面搭建得非常迅速,但是人员素质的提高却成为融合之路很大的瓶颈。

一、传统媒体新闻人才现状

1.新闻从业人员观念保守,接收新生事物步履滞缓。全媒体的表现形态是综合所有媒体的表现符号的一种媒介形态,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可运用文字、图片、图像、绘画、声音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进行报道。新闻从业人员在这种媒体环境下,需要的是多能+专业的业务素质。而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一直认为自己是主流媒体,放不下架子向新媒体学习,很多人员有着宁可不动也不犯错的思想,本着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心态,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形式方面很滞后,受众当然也就“不待见”。

2.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知识陈旧,报道手法单一、内容枯燥。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已由“一对多”转向“多对多”的传播模式;由注重“受众意识”转向注重“用户中心意识”。在这个转变中,传统媒体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新媒体人才的短缺。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采访人员只做采访的事情,写完交稿就完成任务,至于发什么、怎么发是编辑部的事情。而编辑部把稿件改好后交由播发(刊发)部门即可,技术部门成为一个附属在采编部门之后的一个辅助部门,采编和制作(刊发)部门完全是割裂开来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形成各种僵化的“XX体”,内容空洞、贴近性差,导致受众流失严重、舆论影响力减弱、市场占有份额日益减少。

3.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重采编、轻技术的现状。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重采编、轻技术,导致人员在专业上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在新闻表现上呈现渠道狭隘、平面化状态。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在报道中如果不考虑传播途径和方式,就会使新闻的“动态化”变为“静态化”。媒介是有传播“信道”的,即表现新闻的符号要根据媒介的传播技术来确定核心写作语言。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由传统媒体的各负其责,各个环节独立运作的生产状态,转向“采写编播评”多个环节趋于合一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融合媒体的复合式人才,在一则新闻的报道里要熟悉所有媒介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做到 “动态化”“立体化”。

二、传统媒体必须培养全媒体人才,在媒体融合中占据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俊认为,在全媒体环境下,从业务素质来说,媒体人需要更多跨媒介的经验,不仅会写稿,还要能编辑视频软件或是出镜。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传统媒体要利用高校新闻教育这块土壤,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一支拥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队伍。其一,作为传统媒体在用人机制上要进行改革,让人员能上能下、奖惩分明。由于机制不能突破,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采编人员“一职终身”,在某一岗位从事新闻采写,只要不犯错,几十年不变。这样直接导致知识老化、工作作风僵化。而全媒体的新闻报道是以多介质输出的,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灵活、丰富、深刻的思维能力,善于挖掘事实信息的深度;善于把握不同媒介新闻产品的优势,并能够随时转换新闻产品的传播和表达形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显而易见,传统媒体体制内的很多人由于接受的是传统的新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对全媒体的这种依托技术存在的传播形态先天储备不足。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必须改变现有的用人模式,实行新老交替,可以成立业务培训和监测部门,安置部分老同志,空出的位置引进大量新鲜的能够适应全媒体的新闻人才。

其二,传统媒体在新闻人才的培训上,可以采用2+2模式,即和高校互换人才,每年拿出一线人员20%的比例去高校学习。而高校也可派出20%的教师、研究生进入到传统媒体从事新媒体工作,两年一换。在两年中,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回炉,重新进行知识更新。而高校教师、研究生进入媒体,给媒体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不仅增加了媒体的知识含量,而且可以成为媒体的人才梯队。

其三,共同办大学,为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才培养提供 “供血站”。作为高校来说,一是要交叉设置课程体系,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媒体的特性并能够操作。在过去的专业设置中,新闻院系是围绕某一媒体来安排具体课程,基本授课框架为新闻史学——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讲解采写编评,对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新闻实务都是一带而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则以广电为主,报纸业务基本不涉及。其授课内容基本都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教材为主,版本陈旧。而授课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授课。尽管其学历很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高校新闻教育严重和媒体脱节,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都很难适应,更难以应对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编的高要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专业壁垒,在新闻专业中找准核心课程,加大相关专业课程以及通识课程的设置,使知识培养体系既有核心课程,又有辅助课程,还有提升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不同媒体的特性和传播技术的基础之上,对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要调整实践环节,以便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媒体的传播手段。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就相继建立了媒介融合实验室,让学生模拟演练全媒体的报道方式。同时,媒体还可以与高校共建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让不同媒体的一线人员走进课堂,加大行业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讲授。媒体一线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后,可弥补高校教师授课中注重理论层面而忽视实践细节讲授的不足,使学生更能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三是传统媒体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和高校共建全媒体宣传报道体系。传统媒体可以把一些新媒体的终端市场的研发放在高校进行,比如社会新闻市场、服务类专门新闻市场等,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大新媒体的建设,使新媒体呈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新的宣传形态,那么,传统媒体的这块人才短板就迎刃而解。

2.传统媒体还应该加大跨界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全媒体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报道和传播界线,在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报道时,呈现两个形态:报道体裁和传播形态的多样性。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首先要判断此事(人)能够用哪些形式进行刊发和播报,哪种报道形式反映的是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哪一部分,比如新闻背景怎么表现,新闻现场怎样表现,新闻主体事实怎样表现,新闻深度怎样表现。同时还要考虑新闻的传播形态,是图片、文字、图画、视频,还是音频亦或是超链接。显然,只有熟悉不同媒体的传播符号和形态,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判断,从而选择最佳新闻表现和传播形式。这就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是新闻业务和新闻技术都要精通。所以,在人才引进时就要考虑跨界人才,以便更适应全媒体报道。

3.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一个记者在新闻现场要采访的事很多,很难兼顾采、写、摄、录,因而在采访中,可以组团进行,打破现在的传统媒体的跑口界线。而以工作团队出现,可以形成“模块新闻、各负其责”的新型采写人员模式。

总之,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问题。而实施全媒体战略,要求媒体记者要尽可能多掌握新闻多种实务技能,懂得利用多种媒介技术,自如地在多介质平台上传播新闻产品。当前传统媒体在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比如采用一事多法的报道,采用融媒体的立体化报道等等。而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对全媒体的新闻人才的要求会更高,从这一点上来说,传统媒体培养全媒体新闻人才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乌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新闻专业副教授

编辑:范永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培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