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建设中占领人才制高点
2015-04-29谢昱航
【内容提要】在全媒体构建中,对复合型的全媒体人才的引进和开发是当务之急。未来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深度融合 内容为王 复合型人才
全媒体建设是一场大众媒体的自我革命,从过去运用单一的文字或者图片、声音、图像反映报道对象,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展示报道对象,在报道效率和效果上都是个极大的提升。而且这场革命是看不到终点的,数字技术无止境的创新为媒介形态革新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从博客、播客、微博等传播形态的迅速普及,再到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形态的风行,伴随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媒介形态的变化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全媒体极大丰富了社会的传播手段,对所有大众媒体是发展机会,但更是挑战。全媒体建设加剧了大众媒体的竞争,让媒体面临的市场压力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何面对全媒体潮流带来的冲击,是很多大众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策略之重点。
全媒体必须是媒介形态的深度融合
虽然许多大众媒体都在进行媒介融合式的全媒体构建,但其做法各有各的不同,较普遍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推出报纸电子版。这种做法是传统报业应对互联网趋势而采取的一种发展策略,只是将印刷报纸呈现的内容产品搬到互联网上,是媒介形态融合最基本的方式。这是早期报纸大多采用的形式,时下仍有部分报纸停留在这一层级。二是开通网站。其网站除了所依附的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还从其他网站搜集各种信息进行转载。三是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产品有选择性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
不少媒介融合的做法,可以说只是在形式上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和形式,将同样的内容以不同形式传播,或者把来自不同方面的内容做简单的搬运再现,也就是常说的“网络搬运工”。这种物理变化式的加法,虽然在传播形式上做到了全覆盖,看起来没有落后于潮流,但并没有实现媒介融合的真正目的。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传播渠道,把每一种媒介资源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对不同的报道对象采取最恰当的展现形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使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受众不同层次的需要。
媒介深度融合,要求原媒体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准备。在组织结构上,必须实现系统化。在全媒体建设中,有些媒体的传统业态和新业态虽然同时存在,但是相互分离,或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形式,或是“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事业部”形式,各以独立部门存在,传统业态按传统方式生产产品,新业态则把传统产品放到互联网的传播渠道中。独立的版块分割无法形成全媒体的合力,必须采取“报(台)网合一”模式,“报(台) 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运行多种媒体形态。BBC就进行了成功的媒体融合,将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将新闻资源按照受众不同需求与传播途径的差异进行调整,使其适合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互动电视等多个渠道传播。
在管理模式上,必须实现全系统一体化。在报(台)网分离的状态下,由于业务特点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作息制度、业绩评价、奖惩规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别。在跨平台、多媒体运作的条件下,要求建立新的统一的管理模式。
在运行方式上,必须实现全盘策划、分路推进、互相配合的方式。对于新闻资源,要对其新闻价值进行综合度量,选择最合适的表现方式;需要以多种方式展现的,就要统一调配部署,在报道节奏、报道轻重方面作出总体安排;在新闻资源运用上,不同岗位的人员不能只考虑某一种报道和传播形式,要有全局观,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最好效果地运用。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产品生产,全媒体运作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资金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准备。其中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如何组织、培养适合传播新形式的高素质人才,是全媒体运作必须跨越的坎,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是很大的挑战。
核心人才的衡量标尺是内容为王
全媒体带来的改变更多的还是内容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无论传播形态发生什么变化,新闻传播的本质还是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要想在全媒体竞争中胜出,最终要靠传播信息的品质,即如何发现并传播最受欢迎的信息。甚至越是全媒体时代,越要强调内容为王。全媒体的出现基于互联网传播,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之一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还有大量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网站,还有博客、播客等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大面積大规模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每个人在成为受众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受众和传播者的界线已不是很清晰。而低门槛、多元主体的传播,使得信息提供的社会总能力极大提升,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量出现,同时,其间也充斥着大量信息垃圾,信息平庸化、同质化越来越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低门槛条件下大量出现的新媒体,许多并没有原创新闻产品,只是把不同渠道的新闻进行汇集或者整合,互联网上大量传播的,很多是同质新闻。比较不同网站,可以发现,这个网站和那个网站的新闻几乎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的新媒体出现后,自身并没有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只能充当“网络搬运工”。这种传播业态,也影响着很多传统媒体,不少传统媒体也在依赖互联网从事新闻产品生产,致使他们的产品也变成了各种已传播多次的新闻素材的整合。
在媒体行业的竞争中,渠道层面的传播优势,并非是跨越不了的门槛。无论是网站,还是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不同的大众媒体都可以推出,而且一家推出新产品,会多家效仿借鉴,很快就会成为普及工具。大量的新闻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展现在媒体面前,媒体靠什么竞争?还是要靠内容,只有内容才能和受众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受众中树立品牌。时下,很多媒体都推出新闻客户端,在众多的客户端选择中,受众选择的标准当然是品牌,是自己心中的那份信赖。
在全媒体时代,很多媒体都在拼新的业态,今天建网站,明天推官微、客户端,不断地铺摊子,却忘记了内容生产导向,缺乏竞争力突出的内容产品,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所以,在全媒体建设时,一定不能丢了媒体的看家本领,特别是传统媒体,必须重视自己的优势。现在有一种思潮,重视新媒体,轻视传统媒体,到处唱衰传统媒体,认为媒体融合就是投资办新媒体,是新媒体淘汰传统媒体。事实上,媒体的看家本领,还是生产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媒体的公信力、品牌影响力。
在全媒体时代,必须重视内容生产的人才。因为媒体竞争的加剧和社会上的信息价值意识增强,让获取重要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更需要在信息获取方面有突破能力的新闻人才。
而时下,随着新闻信息同质化、平庸化的传染效应显现,专著于新闻精品制作的人才并不容易寻找。新闻行业不缺材料整合人才,但缺能发掘高质量原创新闻的人才。这对新闻媒体的采编和人力资源部门带来不小的挑战。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既然是全媒体,强调内容为王的同时,必须强调各种媒介形态的充分协调运用,过去那种传统业态和新形业态各种自家地的局面必须改变,各种业态要互相渗透,而渗透的关键是人才的能力准备。
拥有多种传播媒介只是全媒体建设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还是运作不同媒介的人要同时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和操作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不同媒介,实现新闻资源最佳传播。实践中,全媒体建设中常遇到一个现实问题:从事传统业态的人不熟悉新业态,新业态的人又不懂传统业态,甚至有传统业态和新业态人员互相看不起的情况,人力资源的障碍使得两种业态只能以两张皮的方式存在。因此,复合型人才成为全媒体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优秀的策划人才。全媒体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心,这个中心要集决策、指挥职能于一身,成为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的大脑。全媒体策划性人才,需要有强烈的全媒体意识。他们既要熟悉传统媒体的价值标准、新闻规范、表现手法、操作流程,又要熟悉新媒体的技術特征、传播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全媒体意识不是任何一个新闻都要全方位动用各种媒介深挖细掘,一定要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特点和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综合衡量。动不动就采用“网络媒体滚动播报─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深度报道”一条龙报道方式,不但浪费新闻资源,报道效果也会适得其反,让受众产生疲劳心理。全媒体策划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熟悉媒介和受众间的对应关系,准确运用报道手段。
对于采编环节,同样需要采编人才做角色转换,原有的分工虽然存在,但界线会逐渐淡化。全媒体的趋势不会逆转,不同岗位人才的互动和流动会成为常态,编辑记者全面掌握与运用全媒体新闻采集、制作技术,学会文字记者的采写编评,摄影记者的图片报道、现场抓拍,电视记者的摄像、剪辑以及互联网传播的多种技能,是全媒体运作的需要和成本控制的关键。
适应于全媒体建设的人才需要,媒体的人才战略规划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有全媒体的眼光。针对现有人才储备不足,在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方向作相应调整,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办法,满足全媒体建设对人力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在人才建设上,一方面,要立足现在人才的培养,挖掘现有潜力,加强人才培训,促进人才转型,使他们掌握新的新闻理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对于人才缺口,要针对性地引进,尽快补足人才短板。
引进技术人才 占领技术制高点
全媒体建设导致的媒体自我革命,本身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因此必须有技术支撑。现在好多传统媒体都在进行全媒体建设,但是在业务拓展上很大程度上依赖新媒体。比如有些媒体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技术力量欠缺,网站没有自己开发的特色产品,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传统媒体要扩大内容的传播面,还得依靠大的商业网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将自己生产的内容无偿地提供给商业网站使用,帮助商业网站聚合用户。
一些传统媒体也推出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这种传播方式,其实是在商业网站的平台上开辟传播渠道,摆脱不了对商业网站的依附。也有一些传统媒体着力开发客户端,但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技术研发,自身的力量都跟不上,形成不了拳头产品。
开发自己的技术优势,成为全媒体建设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如腾讯公司之所以能掌握微信这一技术制高点,与他们注重研发分不开,它们的技术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的60%以上。
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新媒体运行的正常维护所需要的人才,二是新产品开发所需的高端人才。第一个层级的人才队伍建设构成不了门槛,第二个层级的人才队伍建设则有一定的难度,受到媒体的经济实力等多方面的限制,需要在开发自身人才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人才。
作者简介:谢昱航,《企业观察报》主编
编辑:范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