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的报网融合发展趋势
2015-04-29赵蔚
【内容提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传媒的强势扩张,让高校校报发展遭遇瓶颈。目前,校报的“报网融合”发展条件已具备,“报网融合”已成为高校校报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融合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为高校校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媒体 报网互动 新闻传播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媒体快速兴起,高校校园传媒也在强势扩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校报提供的信息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校报程式化的新闻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版面设计单一等,这些都导致受众对报纸的吸引力降低。那么如何更好地让高校校报成为学校宣传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笔者认为,“报网融合”是当前高校校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媒体下高校校报发展遭遇瓶颈
中国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中国高校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895年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的创刊到今年,我国高等学校校报已走过120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良好的办报传统和鲜明的办报特色。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全国高校校报总数近2000家,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校报已成为我国报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微信、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占据了广阔的校园市场,撼动了报纸在师生们中的地位。一些高校校报因为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要求而被逐渐远离受众的视线。
1.高校校报版式固定化 内容程式化 时效滞后化
高校校报是介于专业性报纸和内部报纸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报纸,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有国内统一刊号,有正式的“身份”(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高校校报被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并取得国内统一刊号),是高校党委主办的“机关报”,又不等同于专业性报纸,在信息渠道、版式内容、发行等方面存在限制,具有内部报纸的一些特点。
以《江汉大学大学报》为例,它是对开大报,旬刊,发行对象主要为校园师生。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发学校层面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的报道、校园热点信息等;二版为科教新闻版,主要刊发校内动态消息,如各二级单位开展的各项活动、各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举措及取得的成绩;三版为校园生活版,主要刊发有关学生活动及学习成果的动态消息;四版为文艺副刊,刊发师生原创的小说、散文、读书札记、诗歌等文学作品。因为校报的报道内容主要体现了学校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各项活动、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其显著的专业性和学校工作的周期循环性,导致校报普遍存在有效信息含量少、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问题。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学校的新闻、动态、事件等都在第一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各种新媒体上,而校报一般为半月报、旬报、周报,许多刊登的信息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了。此外,社会上各种媒体也在争抢师生们的“眼球”,对校报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受众需求特色化、丰富化、效率化
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为在校师生,他们的特点是文化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強、知识面广。这些高素质的受众对报纸的作用期望很高,对信息的内容、数量及时效性都提出了要求。但是,就目前校报发展现状,高校校报难以发挥其上情下达的主渠道、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功能。
据学通社记者调查,忠于校报的师生仍占受访者的80%,但是75%的受访者对目前校报普遍存在版式单一、内容枯燥、会议稿多、可读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他们希望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除了报道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外,同时更多地报道教育改革、新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信息,与社会相联系的科技和经济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生活服务性新闻信息等。同时,68%的受访者希望能改变校报的办报风格,如报纸版式、表现方式等能更生动活泼些,报纸能呈现出特有的美感,能更快地吸引大家的眼球等。由此可见,改变校报现状迫在眉睫。
二、高校校报“报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报网融合”是指结合报纸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全方位的有机结合。加拿大新闻学者迈克说:“报纸是人体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视力、听力的同时延伸。”由此可以认为,网络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的延伸。高校校报与校园网络媒体的有效融合将利用各种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优势,弥补高校校报在新闻时效性差、信息容量小、互动缺乏等方面的不足,让校报的真实与权威和网站的时效与互动成为互补,两者相得益彰,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从而让高校校报踏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1.“报网融合”发展的基础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高校校报都有电子版本,他们将每期校报各版面直接发布在网上,既扩大了阅读范围,又便于信息的查找,同时依靠网络平台展示其风采。据了解,自2004年全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推出以来,上网站注册用户已达1400余家,每天上传更新校报近100家。该平台与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的官方网站教育频道进行了相互链接,其展示的报刊能够通过新华网和人民网阅读。全国高校校报平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文化、校报形象的展示与交流,同时为社会各界了解高校发展提供一个更加便捷与直观的窗口,这也为“报网融合”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其次,校报网络版的建立、内容与校报同步,增加了互动功能,这便于投稿及读者的信息反馈。还有,校园新闻网的建立。该新闻网一般由宣传部或新闻中心负责,涵盖信息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既有每期校报的新闻,还有许多当日新闻,而且这些新闻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图片、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受众范围更广,接受更便捷。高校校报依托网络平台将有利于扩大校报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这对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校校报的“报网融合”除了经历以上发展阶段的积累外,还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推动,如办报人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高校无线网络的普及、受众电子设备的不断丰富、高校渴望被外界所认知等,这些都为校报的“报网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笔者认为“报网融合”是高校校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报网融合”发展的方式
“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与不同经营主体的融合,是不同传播技术与不同传播方式的融合。就高校校报而言,笔者认为,“报网融合”是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多效的采编方式和共享的媒介平台这些途径来达到报纸和网络的有效融合。
合理的管理机制是以学校新闻中心为主体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在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责任分工中体现“报网融合”。由于各个学校规模及发展情况不一样,新闻中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行政机构,也可以隶属于宣传部或校报编辑部。以江汉大学为例,新闻中心就可设在宣传部。目前学校宣传部设有校报、电视台、摄影中心、BBS论坛管理中心等机构,同时负责校园网和橱窗的展板制作与维护工作。校报为网络、橱窗提供新闻,网络的新闻、图片也可为校报所用,同时电视台和校报也可以共享新闻稿件。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虽然各机构都有独自的工作人员和责任分工,但是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享信息和设备资源,使得“报网融合”的优势在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责任分工中等得到了充分体现。
多效的采编方式是在新闻筹划上兼顾不同媒体,加强其间的互助互利,让新闻作品最大程度地展现其价值的有效融合途径。多效的采编方式在重大事件、活动的采编中显得尤为重要,凸显了“报网融合”的优势。以江汉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感动“江大人物”为例,该活动获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活动自2007年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7届,通过民主推荐、师生投票共选出76名师生身边的感动人物。该“品牌”活动由宣传部具体承办,在筹划每次活动中,各媒体之间统一部署协商,具体分工,责任落实到各媒体。首先,校报负责对候选人前期的采访及稿件编写,电视台根据候选人的事迹找出感动点,进行拍摄编辑,为在颁奖会上播放做准备。其次,校报专门用两个版对候选人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将宣传稿件上网,读者可通过网络和报纸对候选人进行评选投票。最后,在颁奖会现场,各单位通力合作,校报负责活动的采写,摄像中心负责新闻图片的拍摄,电视台负责全程录像。颁奖会后,所有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录像作品全部都在第一时间展示在校园网上,校报除了再在一版显要位置进行新闻报道外,还在三版设立以图片新闻为主的专版报道,对入选师生进行宣传。这种采编方式的融合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股“感动潮”,谱写了年度“感动江大”的动人音符,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与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共享的媒介平台是让不同的传播技术和传播途径相融合,使得各种资源共享,在“报网融合”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报纸主要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通过平面传递信息,而网络则主要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传递信息,两者有机地融合将为受众者提供翔实而生动的信息。例如,充分地实现“报网互动”就是借助双方的优势,让报纸与网络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在互动过程中,校报利用网络体现其时效性和便捷性,网络则利用校报体现其报道的深度性和权威性。同时,校报还可以根据网络相关信息,如点击率等了解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从而安排策划一些采访和报道。这样既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同时也丰富了报纸、校园网、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的报道内容,让新闻报道在融合中得到不断升华,让校报在“报网融合”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李宝国. 高校报网融合发展与校园媒体传播[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05).
[2] 項宁一.报网互动:从理念到实务[J].新闻实践,2006 (06).
[3] 赵映振,孙桂荣.强化校园舆论引导能力[J]. 教育,2007(14).
[4] 刘琼.一报一刊一网:高校校报运作模式探讨[J].学习月刊,2007 (05).
作者简介:赵蔚,《江汉大学报》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新闻、杂志编辑等研究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