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学“核心问题”
2015-04-29周樱花
周樱花
运用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提问、不释疑是不可能的,所提问题的质量常常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但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无效的问题身影,或满天飞舞,狂轰滥炸,学生还没听懂前面问的是什么,下一个问题早飞到了耳边。如果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会发现,去除“不是问题的问题”,剩下的问题大多可以整理出序列来,并可提炼出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一、审视教学“核心问题”
一堂课如果缺乏需要解决的“核心”,仅由问题堆砌,再由问题生出问题,却无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那必然会曲解编者的意图,浪费师生的时间,甚至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课堂教学“核心问题”。
1.性质
所谓教学“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问题散漫的现象提出的。所有问题都重要,所有环节都是问题,问题挤满了四十分钟,随时随地随意抛出问题……造成了现在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多、杂、浅、伪的冗余局面。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花了2000多个课时,“少、慢、差、费”,实在有些冤枉。
核心问题是能够提纲挈领,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并为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理解课文指引方向的中心任务。是课堂所有问题的核心。
2.特征
教学核心问题不同于一般性问题,有显著的特征。
(1)高度整合,统领全文;指向鲜明,贯穿始终
课堂核心问题是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多重问题重新整合提炼的主问题。问题的结果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使作者的写作寓意再现于学生面前。“核心问题”与其派生问题之间是主附关系,并与派生问题之间存在逻辑联系。派生问题是根据核心问题而精心挑选并有序整合的。核心问题关联到教材和学生两头,既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又兼顾兴趣和发展的提高。
核心问题直指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将教材的重点内容与关键内容有机整合,并能够达成更高更全的教学目标,始终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精炼简明,立意深刻;开放适度,便于操作
提出核心问题有时需要派生问题作铺垫,递进式导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简要明确,是所有问题的纲目,但不是无数问题的叠加。核心问题围绕主题客观立意,由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活动后的理性思考、提升两部分构成,前者解决实际问题,后者升华思想认知。
核心问题结构优良,所提供条件适当,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解决标准是开放的,但又不超越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范畴。学生看到问题后能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3)关注结果,构建情境;注重体验,陶冶性情
核心问题是给学生搭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自主探究的平台,教师将问题作为任务交给学生,期待理想的结果,核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决定了结果的合理性。问题情境是人的一种悬而未决又力图解决的认知冲突状态,这是一种心理状态,核心问题必须关注这种心理状态的真伪,并努力构建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以避免问题的结果虚伪。
核心问题将学生的体验放在重要位置,在设计时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着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品味到探索过程的乐趣,产生思考的欲望和表达的动机,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感情。
二、教学“核心问题” 设计的三维指标
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必须切合教材的“核心内容”、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1.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核心都能明确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编辑意图。或是知识能力训练,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两者相辅相成,以多种形式蕴含在不同的主题文本中。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前,必须全面解读文本,揣摩教材编者意图,结合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准确判断和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研究和确定教学核心内容。
【例】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根据单元编排目的和本课主题,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结合具体词句,体会课文哪些句段写出了人们的欢乐”,而不是“泼水节上是人们怎么泼水的”。两者看似相近,教学目标却完全不同。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前后比较,知道“这儿什么真好”,而不是“哪儿真好”。
2.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
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前,必须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现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训练的主题、内容和方法。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教学重点为抓手,突破难点,设计明确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围绕语言训练点和情感激发处,优化目标,设计中心任务。
【例】六年级上册《爱之链》。根据高年级段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结合课文核心内容,确定教学核心目标为“理清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同样适用于《三打白骨精》。
3.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任何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核心内容还是核心目标都必须把学生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前,必须正确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学习技能、学习动机、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等等。而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程度。
【例】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中,涉及到的农谚和不同果树结果的时间,对学生来说,超越了现实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将这类知识作为课外小百科赠送给学生,或在前置作业中作为兴趣拓展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来解决,而不是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解读。学生明白“梨五杏四”的意思以后,其它诸如“杏四桃三”等迎刃而解。而联系教材与学生最紧密的问题是:猴子为什么一样果树也没种成?如果设计成“那些劝告猴子的话是对还是错”,看似经典又富有哲理,实际远远高于多数孩子的理解水平,还不如问“你准备对猴子说什么”更切合主题且符合学生认知,所以只能作为“附加题”,而不能设计为核心问题,这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
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发现丰富多维的核心价值,或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或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但总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紧相呼应。充分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是设计教学“核心问题”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光岑主编.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
【2】丁念金著,郑金洲主编.问题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丁家永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评议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