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警醒的特权感知:当前领导干部对特权现象感知状况的实证分析
2015-04-29李斌雄王荣
李斌雄 王荣
摘 要:领导干部的特权感知是认识官场特权现象的特殊视角。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对于官场特权现象感知强烈,具体表现为:特权思想严重、特权行为多样、特权关系复杂、特权危害严重。特权现象具有寄生性、虚假性、垄断性、不平等性和扩张性等本质属性,在官场中呈现出特权群体广泛、“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特权现象明显、制度性特权明显的特征。调查对象认为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的不足是滋生特权的关键因素,他们认同制度建设、思想教育和强化监督等治理措施,并对中央开展特权治理充满期待,但对治理前景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领导干部;特权感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5)03-0001-14
所谓特权就是超越法律和政策之外的权利或权力,领导干部特权集中表现为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求或享有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之外的个人利益和权力。领导干部特权滋生腐败,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1]反对领导干部特权,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题中之义。2013年11月,本课题组就当前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整体情况、表现形式、原因与危害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有助于新形势下的特权治理工作。
一、调查框架与抽样情况
(一)调查思路
特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限于认知手段和认知能力,人们往往不能全面认识这一现象,而是以主观感知的形式对其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特权行为的评估。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解特权现象的内容结构,构建合理的特权感知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展开调查,将干部队伍的特权现象和其自身的特权感知结合起来,了解其主观认知则成为认识客观现象的重要渠道。在实际的政治活动过程中,不少领导享用了特权,成为特权行为的主体;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领导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和普通群众一样,也会成为特权行为的客体。这种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身份使得干部队伍自身对于领导特权的感知更加敏感和深刻。因此,针对领导干部个体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关于干部队伍的特权感知,样本选取的独特性有利于增强调查的真实程度和有效性。特权现象由来已久,其表现形式各异,领导干部特权问题也是如此。为了准确分析当前领导干部的特权现象,课题组由浅入深地分解了特权现象的认知结构:首先,了解调查对象关于特权问题的整体印象和具体感知,并讨论其与腐败的关系;其次,分析特权行为的特征;再次,分析领导干部特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建议(见图1)。
(二)抽样情况
限于样本抽取的操作难度,本次调查采取方便抽样,调查对象主要从W市委党校科级干部培训班和H省委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中抽取,也包含了部分高校管理岗位的干部。调查共发放问卷232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72.8%。样本的分布情况,从覆盖范围上看,以H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主,也包括W市等16个市州的样本;市委党校的样本,以W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为主,也包括该市所辖各区的干部。从样本的单位性质看,既包括省市党委又包括财政部门、交通部门等具体的行政部门,也包括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还包括国有企业及军队等,因而样本具备一定的广泛性。但由于样本抽取的非随机性,调查结果主要对样本进行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探索分析,不宜据此对总体做过多推论。根据性别、职务级别等人口学信息,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
二、严重的特权问题感知
(一)特权问题的整体印象感知严重
人们对特权问题的整体印象要引起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感知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于特权的进一步认知。本次调查以1978年、1992年、2005年和2012年四个时间节点为分段标志,测量干部对于改革开放前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开始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前后及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干部队伍特权现象的主观感知,统计结果按照调查对象的感知程度进行计分(见图2)。
从图2可以发现,除“1978年以来”和“1992年以来”的特权感知呈正偏态分布(最高值出现在左侧,数据集中分布于数轴左侧,下同)之外,调查对象对其余几个时间段的特权感知均呈负偏态分布(最高值出现在右侧,数据集中分布于数轴右侧,下同)。即1978年和1992年左右,调查对象所感受到的特权现象较少存在或不甚严重,而1992年以后的特权感知则处于比较严重的水平。同时,被调查对象关于自己身边的特权感知也呈负偏态分布,且最高值出现在特别严重这一等级,达21.8%。
具体而言,比较分析调查对象关于不同时段的特权现象的感知情况(见表2),可以发现:“2005年以来”(Q1.3)和“2012年以来”(Q1.4)两个时间段中,平均分数超过5分,且偏态明显,样本对这两个时间段的感知大多分布在高分段,表明人们的特权感知最为强烈。人们对自己身边的特权现象的感受程度同样属于较高水平(Q1.5)。由此可见,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的特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整合调查对象关于上述四個时间段和自身周围的特权感知,形成其关于特权现象的时空感受,并按照严重程度分级(见图3)。(根据题目的7点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赋值,据此得出调查对象关于上述五方面感知的平均数,并对其分级,1~3分为低特权感知,3.00001~4.99999分为中间状态,5~7分为高特权感知。)
显然,调查对象对于特权的整体感知较为强烈,只有极少部分(1.08%)认为特权现象不存在或不严重,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特权现象比较严重或者十分严重,高特权感知比例甚至达到近五成。如此的比例分布,充分反映出特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领导干部队伍的特权问题,既需要了解调查对象的整体感知,更需要测量特权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课题组从特权意识现象、特权行为现象和特权关系现象三个方面测量了特权问题的具体感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领导干部队伍特权意识、特权行为和特权关系网络的感知与其对特权现象的整体感知存在高度一致性,具体感知和整体感知均呈现出明显的负偏态分布,反映出特权问题的严重性。
(二)特权思想严重:权利来源认识不清,等级意识明显
特权思想是特权问题的认识根源,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对权力的来源认识不清楚,在工作中表现出专制意识、等级意识、自身优越意识、人治意识以及以权谋私等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干部队伍中,特权意识还大量存在,并且较为严重,绝大多数样本分布于5~7的分数段(见图4)。
具体而言,“权力来源”这一问题偏态分布最为明显(偏态值为-0.859,在六个特权意识类别中绝对值最大,且为负偏态),表明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干部队伍的公仆意识较弱,领导对上级负责而非对人民群众负责,这与我国当前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较大关系。对权力来源的认识是领导干部权力观的重要内容,权力从何而来,也将决定权力最终为谁所用。“权力来源于上级”这一错误的权力观,驱使领导干部背离职务权力的公共性。等级意识从观念上否认“人人平等”,是特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引发其他类型的特权意识。领导干部队伍中的等级意识十分明显(该项目均值为5.36,偏态值为-0.723),因级别高低而产生身份地位差别是常见的官场现象。此外,干部队伍中还大量存在专制意识、自身优越意识、人治意识和以权谋私的想法,其频数分布情况与权力来源的分布类似,均比较严重。整合特权思想方面的表现,按照“低特权思想、中间状态和高特权思想”分组(见图5)。与特权感知的整体分布相比,高分段比例更高,偏态更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反特权思想教育,培育正确的权力观,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肃清特权思想。
(三)特权行为多样:公车、子女入学就业、公务接待和“三权”运行领域是重灾区
特权思想通过特权行为表现出来,特权者最终通过具体的特权行为行使特权。相对于特权意识,特权行为更加具体,并直接损害公共利益。当前,领导干部特权行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题组从干部队伍的个人生活、亲友关系、公务活动、利益冲突和权力运行过程五个方面测量样本对特权行为的感知。
1.个人生活:公车和领导待遇成为特权。特权行为首先表现在领导个人生活上,具体包括领导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见图6)。从基本生活资源的占有情况看,“违规占有公车”这一选项呈明显负偏态(图6中大面积分布于5~7的高分段),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也印证了近些年来“公车成为特权车”的舆论。同时,“领导干部待遇终身制”、“待遇特殊化”两个选项也呈负偏态,干部待遇成为特权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调查对象“住房和公费医疗”方面的特权感知程度并不强烈,基本成正偏态分布,说明调查对象对于干部住房和医疗方面的特权行为不太敏感。因此,从个人生活而言,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待遇制度,是治理干部队伍特权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2.亲友关系:子女入学、就业享受特权。除领导个人之外,领导亲属首先成为特权的享有者。近年来,“官二代”现象时有曝光,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为子女入学、求职谋求便利,就是领导特权荫及亲友的表现。相对于领导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权感知,被调查者对领导亲属关系方面的“特权享有”现象更加敏感。从整体上看,“子女入学”、“子女就业”、“亲友进入干部队伍”、“亲属进入采购环节”四项指标均呈负偏态,属于较严重程度(见图7)。 “子女入学、就业”的高分段分布更加集中,其负偏程度又强于“亲友进入干部队伍和采购环节”,表明子女入学、就业等已经成为特权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干部子女在入学、就业时,受到特权的保护,往往更加具有优势,反映出特权的代际传递性,而社会竞争的不公平性也因此被进一步扩大。
3.公务活动:公务接待滋生特权。公务活动是领导干部队伍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也正是在公务活动的环节中领导干部能够行使其相应的权力。然而,因为有“公务”的名义保护,公务活动环节往往容易发生公权力的滥用,从而引发特权行为,滥用“三公经费”的行为就属于此种情形(见图8)。如图所示,人们对公务接待和公务送礼方面的特权行为最为敏感,二者呈明显负偏态分布。可能由于调查样本职务级别相对较低的因素,“违规公费出国”、“违规出行,警车开道”和“违规占用办公用房”的行为并不突出,调查对象的感受程度较低,项目平均值低于4分。因此,治理县处级及以下级别的干部特权,尤其需要注意公务接待环节,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标准,遏制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行贿的现象。
4.利益冲突:较为收敛。就其本质而言,特权是特殊的权力和利益。特权行为的发生,总是伴随着利益和权力的异化。领导干部利用公权谋取非正当利益的特权行为一旦发生,往往表现为领导干部个人和国家、集体以及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但调查对象对领导直接攫取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感知却不明显,感知分布呈正偏态,均值低于中间水平(见表3)。这一方面表明干部队伍直接公开的特权行为还比较有限,人们对其感受不强烈,同时也表明领导干部队伍特权行为相对隐蔽、内敛。
5.权力运行过程:“有权无责”和“‘三权变特权”。从发生过程看,特权行为既是在权力运行的特殊化,特权享有者违背权力运行程序,突破权力的合法界限,将权力特殊化并最终特权化(见图9)。具体而言,领导干部“有权无责”是权力运行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特权行为,其负偏程度最明显。同时,“違规使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现象也很严重,由于权力运行体系不完善,决策权和执行权过于强大,监督权则常常较弱甚至缺位,于是“三权变两权,两权变特权”。在权力运行六个方面中,该选项的得分均值最高。“违规使用审批权”、“政务信息不公开”等选项呈弱偏态分布,其严重程度略低于“权责不对等”和“违规使用‘三权”。“利用职务关系干预司法”、“漠视法律,逍遥法外”两个选项则呈明显的正偏态分布,这样的分布情况与利益分配方面的特权行为感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特权行为在法律制度的监管之下较为隐蔽、内敛的特点。
整合五个方面的特权行为,从平均值上比较各个环节的领导干部特权感知(见表4),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领导个人生活领域的特权感知明显高于公共生活方面的特权感知,这证明了“特权为私”的属性。其中,个人生活、亲友关系方面的特权感知最为明显,负偏态最明显,其均值最高,其余三方面相对较低,而利益冲突方面最低,在五个方面中呈唯一正偏态分布。
综合五个方面,按照前述办法进行分组,高特权行为感知的比例达31.58%(见图10),高于低特权行为感知比例,表明调查对象对领导干部的特权行为感知整体上较为严重。
调查对象对于领导干部特权行为的感知状况,反映出特权行为的严重程度,也折射出干部队伍对特权现象的负面心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积极治理特权问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层面,而公车管理、公务接待、领导干部的亲属关系(尤其是子女入学、就业方面)和权力运行过程无疑是特权治理的关键领域。前三个领域是具体可感知的实际问题,权力运行过程则是带有根本性的全局问题。反对这些特权行为,既需要对症下药,对具体的特权行为进行专项治理,也需要从根本上完善和强化权力运行与监督体系,克服权力运行过程的异化。
(四)特权关系网络错综复杂
特权现象,除了特权思想、特权行为之外,还包括特权关系网络。熟人文化氛围浓厚和差序格局明显的中国社会,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在权力异化的情况之下,特权者往往通过构建一定的关系网络,形成独立于社会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因特权而产生的利益。当前,领导干部特权关系网络为人们所强烈感知(见图11)。如图所示,调查对象对官官相护、官商勾结、官学勾结、“官二代”现象的感受均较为强烈,认为上述现象严重以及特别严重的样本比例较高。其中,又以“官官相护”和“官商勾结”两个项目最为明显,前者在特权网络项目中均值最大(4.69),后者的偏态值最明显(-0.521),这反映出特权关系网络的特征:以权力和利益为核心,二者形成特权网络,其他形式的特权关系都是这种网络的扩展。
以领导干部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以各种方式享有随特权而产生的利益,并竭力维护特权机制,腐败行为也往往发生于特权关系网络之中。于是,特权关系网成为领导干部的保护伞,也成为领导干部的牢笼。更为关键的是,特权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领导干部特权蔓延至社会领域,由官僚特权而滋生其他社会特权,如经济特权、文化特权等,从而导致社会分层的固化,特权者形成特权阶层,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流动,吞噬了社会活力,破坏了社会的文明进程。
三、强烈的危害感知
特权现象的严重程度与特权的危害程度成正比,被调查者对特权危害的强烈感知与特权现象的严重程度相对应(见表5)。课题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分别测量了人们对特权危害的感受,所有项目的均值均高于平均数,呈负偏态分布,仅宏观维度的经济建设(Q6.1)和生态建设(Q6.6)负偏程度稍微较弱。宏观层面,特权行为往往伴随着腐败现象,破坏了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建设,践踏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对于党的建设而言,特权行为破坏了党内民主,背离了群众路线,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中观层面,领导的特权行为影响了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破坏了干部队伍的团结,有损单位公信力。微觀层面,特权行为腐蚀了干部个体,助长领导干部的权力崇拜。如果按照每个项目的均值高低分档,可以发现:特权破坏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形象(Q6.11)、助长权利崇拜(Q6.12)、演变成腐败行为(Q6.2)和破坏社会公平正义(Q6.4)四个项目属于高分档,说明调查对象对上述方面的感受尤其强烈。破坏经济建设(Q6.1)和破坏生态建设(Q6.6)的均值属于低分档,整体上看,特权现象的经济危害还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其余项目的均值属于中间档,包括社会、文化、法治、党的建设、改革等宏观方面,也包括政务公开和单位建设等中等层次,但其均值仍大大高于中间值,由此可见特权危害的严重性。
关于特权危害的测量,各项目均值的高低,既表明了危害的严重程度,也表达出调查对象的情感态度。表5显示,绝大多数项目均值均高于5,唯一低于5的项目也十分接近5,属于高感知分组,这既表明特权造成的实际危害,也表明调查对象对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综合调查对象对特权危害的整体评估,我们可以发现对特权危害的高感知比例已达72.30%(见图12)。与其他测量不同的是,本量表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选项所暗示的社会心理——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给当前社会造成的危害已经为人们所强烈感知,特权已经成为加剧社会张力、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因素。
显然,无论是从时空角度测量调查对象关于特权现象的整体感知,还是从特权意识、特权行为和特权关系网络、特权行为危害等具体方面去测量特权问题,调查结果都十分让人警醒,被强烈感受到的特权现象是建设廉洁政治和公平社会所必须攻克的堡垒。如何变强大的感知压力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考验着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勇气与智慧。
四、特权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特权的本质特性
作为非正当的权力或利益,特权有其独特性,这些特性是原生性的,任何背景下的特权总是表现出这些属性,这为人们认识特权提供了思路。特权的本质特性主要表现在寄生性、虚假性、垄断性、不平等性和扩张性五个方面。特权的寄生性是指特权往往寄生于不合理、不合法的制度,或是非正当性传统,或是非正当性的力量(如个别领导独断专行的个人作风)。但凡产生特权,必定有其寄生的基础,这种基础或是单一的,或是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各种显性或隐形的非正当性力量就是特权的寄生之所。特权的寄生性决定了其虚假性,即特权缺乏人们的心理认同,其合法性备受质疑。特权的实现多以欺骗或者强制的方式表现出来,未能享受到特权利益的人会暂时承担特权的负面后果,但并不认同特权本身,待到有机会享受特权利益时往往也会加入到特权群体中。特权的垄断性指特权服务于特殊的利益集团,并排斥外来竞争。但同时特权享有者会积极促进特权领域的扩展,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特权领域的蔓延。特权的不平等性,一方面体现在特权现象构成了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利益或权力为个人或某群体所有,打破了资源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特权享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人人平等”的观念,加剧了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寄生性、虚假性、垄断性、不平等性和扩张性是特权的本质特征。调查显示,上述特征也为人们所强烈感知。
(二)特权的表现特征
特权的本质特性是特权的共性,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特权也有其不同的表现特征。课题组从正反两方面测量特权的表现特征,发现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的特权现象具有以下特点:群体广泛,“关键部门”更加明显,“关键环节”更加明显,制度性特权明显(见表6)。
群体广泛,是指特权现象既发生于党政一把手,又发生于各部门负责人,握有权力的干部均容易发展为特权者,构成了广泛的特权群体(Q5.9、Q5.10)。在部门分布方面,特权现象特别集中于掌握较多财权、事权的“重要”部门(如财政部门、组织部门等),而科技、林业等事务性较强的部门,特权现象的感受程度则相对较弱,表6中Q5.11的均值明显高于Q5.12。同时,从公务活动的环节上看,特权现象尤其集中于决策、审批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表6中Q5.13的均值高于Q5.14,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如项目Q5.11与Q5.12之间的差别明显。特权现象的产生往往包含着制度性因素,一方面,特权是突破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特权又因为不合理规章制度的存在而产生并受到保护。特权的制度性或者制度性特权也为调查对象所强烈感知,二者均属于较高水平(Q5.15、Q5.16)。因此,在当前治理特权,需要从领导干部群体、关键部门、关键环节入手,在治标的同时注重解决制度性特权。
(三)原因分析
特权的核心要素在于免受法律约束或者对法外之事享有专属权利,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或利益配置方式。当前领导干部队伍的特权现象,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方式是其产生的关键原因(见表7)。
课题组从经济方面(Q7.1、Q7.2)、政治和法治方面(Q7.3~Q7.7)、教育和文化方面(Q7.8~Q7.10)三方面测量特权现象的原因,调查对象对政治和法治方面的因素最为敏感,教育和文化因素次之,经济因素则又次之。具体而言,当前的领导干部体制中,党政一把手或者部门负责人集权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得不够彻底,民主氛围遭到侵蚀。“一把手”大权在握,但缺乏相应的监督平衡机制,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特权者(Q7.3)。一方面权力集中,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Q7.6、Q7.7),群众、媒体等社会监督方式缺位,纪委、人大等权力监督效率较低,使得特权治理如无米之炊,具体的制度建设存在漏洞,成为特权的保护伞(表6中Q7.4),特权行为成本低、收益高,最终导致特权行为大行其道。从领导干部个体方面看,当前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仍不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观的异化也是重要原因。领导干部队伍缺乏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而以个人权力为追求,无疑加剧了领导干部的特权倾向,这与人们所感受到干部队伍的高特权意识感知(图5)具有一致性。相对而言,调查对象对于物质财富水平、改革开放的负面影响和“潜规则”的文化作用(Q7.1、Q7.2、Q7.10)等因素的感受则不是十分强烈。显然,治理特权,制度和人是两大核心要素,亟需从制度建设方面入手,科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并加大对特权的治理力度;也必须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教育,培育干部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对领导干部特权的治理信心与治理建议
(一)充满期待,但对治理前景持谨慎态度
特权现象已经为人们所强烈感知,特权治理势在必行。反对特权的期望,来自于调查对象关于特权现象、特权特征、特权危害等问题的敏感感知,也来自于调查对象对于当前特权治理的信心(见图13)。如图所示,调查对象对于特权治理充满期待,“党和政府会加大特权治理的力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会逐步完善”等选项集中分布于高分段,表明样本对此的认同度较高;关于治理效果的展望,调查对象则不太乐观,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以及直接的治理信心,得分均较低,较大比例分布于低分段。这样的数据分布说明,样本对于特权治理充满期待,但对治理前景持谨慎态度,如此取向成为“倒逼改革”、反對特权的动力。
(二)特权治理建议
特权的本质在于权力和利益的异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特权行为,破坏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文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鉴于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严重危害性,反对领导干部特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反对特权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具体而言,反对领导干部特权现象,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反对领导干部特权。从根本上讲,特权现象与“人人平等”的观念背道而驰,与以“平等”、“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离。领导干部特权即官僚特权,它和宗教特权、经济特权、性别特权等形形色色的特权一起构成了社会特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障碍因素。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家和马克思、恩格斯等都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对特权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这为我们党和政府在当下的反特权行动提供了智力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一切形式的人类特权,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从实践上推翻一切特权,实现共产主义。这在更加深刻的层面为党和政府提供了理论指导,将领导干部特权置于社会特权的范畴之内,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反对特权,成为党和政府反对特权的认识前提。
2.研究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治理特权的历史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智慧。特权现象由来已久,中国共产党也尤其注重反对特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都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反对特权,并将反对特权和反腐败紧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注重思想教育、群众运动和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等角度,反对领导干部的特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着重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制约特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思想教育、法制建设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相结合遏制特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领导干部特权,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如何强化建设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通过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3.将特权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范畴。在实践中,特权与腐败正越来越紧密相连,必须将反对特权纳入反腐倡廉和国家治理体系,以提高人们对于特权与腐败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全局的高度找到反对特权的有效措施。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着手建立“惩防体系”,并先后公布2008-2012年、2013-2017年两个五年工作规划。其中2013-2017年的五年规划提出“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1]将特权治理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范畴,在反腐败的视野之下反对特权,表明了特权治理的战略角色。反对特权,要看到特权和腐败的高度关联性,也必须认清特权和腐败的区别。二者在权力异化的程度、实际危害的严重性和具体的治理渠道上有所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程序。特权本身就是权力的异化,其关键原因在于权力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具体而言,当前的权力运行体系中,决策权、执行权过于强大,而监督权较弱并时常缺位,于是“三权变两权,两权变特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2]。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渠道。当前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主要有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委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形式。虽然渠道已经较为丰富,但是监督的机制并不完善,合力尚未形成,监督效果有限,其关键在于监督权力运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就纪委监督权而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纪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强化纪委对于同级和下级党委的监督。具体到省、市一级,则需要进一步探索构建以纪委为核心的党内监督、以人大为核心的权力监督、以人民群众和大众媒体为核心的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作用,以监督权有效制约决策权和执行权,保证权力运行的科学化,从根本上遏制特权。其次,规范权力运行程序,需要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集中与科学民主。在实际操作中,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彻底、集中过头而民主不足的现象十分常見,权力常常集中于党政一把手,成为领导特权。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内民主,完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遏制领导干部特权的重要渠道。
5.对症下药,积极开展特权治理专项活动。反对领导干部特权势在必行。针对当前较为严重的干部特权现象,还必须对症下药,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有的放矢地反对领导干部特权。一是落实权力清单制度,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权责不对等”是领导干部特权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治理领导干部特权,首先必须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力和职责。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做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防止权力的越位或者缺位,促进人们对干部权力的正确认识,将干部权力限定在职权范围之内。二是完善对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打破制度性特权。当前,领导干部特权往往寄生于不合理的制度,同时不合理的制度又进一步滋生新的特权,因此,着力解决制度性问题成为反对特权的关键内容。加强对现行制度的合法性和廉洁性审查,废除或改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打破特权滋生的制度性壁垒,保证权力的公正运行和利益的公平分配。三是规范领导待遇制度,加强对领导亲属关系的规范和管理。领导待遇正在成为领导干部特权的标志,特殊的领导干部待遇也最为社会所诟病。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待遇制度,需要既保证领导的合理福利,又要防止领导滥用公共资源,形成奢靡作风。另一方面,领导的亲属关系也成为特权的重灾区,尤其以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形成领导特权的社会、代际传递。因此,必须规范领导干部亲属关系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回避制度和公示制度,尤其要注意招生、就业环节的公平录取和招聘。四是规范“三公”经费管理,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反对办公经费滋生的特权,需要通过公开“三公”经费,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尤其需要加强特权公车的治理,防止公车成为特权车。五是打破特权网络,规范政商关系。从特权关系网络上看,官官相护和官商勾结是特别突出的特权圈子。打破特权网络,从宏观上讲,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社会关系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法律制度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政府和市场和谐共处。
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权力的异化,既包括权力运行机制的异化,也包括个体权力观的异化。如前所示,调查样本对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观的异化同样十分敏感。领导干部个人对权力的来源和用途不清楚,进一步加剧了特权现象。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培育共产党人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反对领导干部特权,除了从制度建设等硬措施入手,也需要辅以教育这一软性手段。要通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领导干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真正理解权为民所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察,最终实现权为民所用。同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反对特权现象,批判特权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李为刚,刘永哲.关于我党反腐倡廉工作中反对特权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5(1):166-168.
[2]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EB/OL].(2014-01-14)[2015-02-19].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30449352/1.html.
责任编校 陈 瑶
Abstract: Leading cadres perception of privileges is a special perspective to perceive the phenomenon of official privilege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leading cadres have a strong awareness of official privileges, specifically in aspects such as severe ideology of special privileges, various forms of privileged behaviors, complex privileged relations and its serious harms. The privilege is featured by essential attributes such as parasitism, falsity, monopoly, inequality and expansion. In officialdom, it presen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ide privileged groups, apparent privileges in “key departments and links”, and apparent institutional privileges. It is held by respondents that the deficiency of political and legal construction is a key element to breed privileges. They approve treatment measures such a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projects. Whats more, they are looking expectantly towar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rivilege treatment. Nevertheless, they are conservative on the treatment prospect.
Key words: leading cadres; privilege percep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