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肉种鸡产蛋高峰后至淘汰的管理要点
2015-04-29陈合强
陈合强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3-0023-03
1 种母鸡
确保高峰后产蛋率的维持,尽可能提高受精种蛋的数量和质量。
1.1 监测和控制鸡群的蛋重、体重和体况 产蛋高峰后,尽管产蛋率有一定的下降,但总产蛋重仍在继续增加。为了维持产蛋高峰后的生产性能,种母鸡的增重必须与标准保持一致,周增重控制在15~20g,以控制平均蛋重及总产蛋重。如体重控制不好,会造成脂肪过度沉积,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产蛋率、蛋壳质量及受精率的维持都会受到显著影响,且40周后蛋重会超重。同时在每周称重时应触摸检查鸡群,确保其保持良好的体况。
1.2 适时减料 正常情况下,鸡群一般在31周左右达到产蛋高峰,大约在32~33周达到高峰总产蛋重。当日产蛋率连续5~7d不再增加时,应开始实行高峰后的减料,许多因素如开产时体重及体重变化、日产蛋率及其变化趋势、日平均蛋重及其变化趋势、总产蛋重变化趋势、鸡群的健康状况、环境温度、饲料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料质地、高峰料量、鸡群的培育过程、采食时间的变化和羽毛覆盖等影响产蛋高峰后的首次减料时间,不同鸡群的减料程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高峰料量必须在产蛋率开始下降后才可减少,根据产蛋率的下降幅度及所加高峰料量等确定其具体减少量。
1.2.1 减料监测 为使管理人员能够观察和建立一个适当的减料程序,发现早期潜在的生产性能问题,需要对日平均蛋重、体重及采食时间进行记录与监测。分别记录与监测每日或每周体重、蛋重及体重、蛋重变化与标准体重、蛋重的对比;每日采食时间的变化等并制作图表曲线,任何蛋重与体重出现衰退时都能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每天密切监测生产数据而不是每周,以此判断高峰后是否减料太慢造成蛋重及之后的体重增长超过预期。
1.2.2 减料的策略 观察与记录日平均体重与蛋重,并据其日增重趋势确定每周的饲喂量。在鸡群的生产性能接近或达到标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高峰后减料的一般程序如表1。
■
实际生产中,鸡群的生产性能可能会出现与标准有明显差异的情况,因此减料程序应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①如鸡群的产蛋率高于手册标准,减料幅度应较小且缓慢。鸡群的生产性能高于手册标准时,可能会发生饲喂量及营养供给不足,此时如果与标准增重相比,体重及蛋重增长可能开始减慢或下降。高峰后减料太快会对产蛋率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且鸡群也易出现脱毛与抱窝现象。因此,高峰后应少量而逐渐地减少料量,高峰料维持的时间应适当延长,推迟减料的时间及从35周到鸡群淘汰期间的总减料量应减少。正常条件下,蛋重下降,而后影响体重是饲喂不正确的先期症状,之后会出现产蛋率下降。如营养摄入不当,几天之内就会发生轻微但重要的变化;②如鸡群的产蛋率较差,低于手册标准,则减料幅度应较快,防止鸡群超重。此类鸡群如料量过多,会引起超重,生产性能维持不好及蛋重增加。应密切监测日平均蛋重、体重、产蛋率及采食时间以确定减料是否正确。生产性能比标准低的鸡群从产蛋高峰到淘汰期间的总减料量应比高产鸡群多。高峰后初次减料量可在2~4g/周之间或8~11kcal/周。
1.2.3 观察减料 任何鸡群(产蛋率较高、中等或较低)任何一次减料后都必须仔细观察减料后鸡群的反应。如鸡群产蛋率、蛋重或体重下降超过预期,饲喂量应恢复到上一次减料前的水平,然后在5~7d后再次尝试减料。如蛋重或体重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且产蛋率维持不好,此时下一次减料计划应提前实施。
1.2.4 监测环境温度 确保料量的变化适合环境温度的变化,与温度适宜的条件相比,如鸡群产蛋高峰正值炎热天气时,应提早减料且减料要快一些。然而,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饲喂量应重新评估并作相应调整,需增加料量以满足鸡群能量需求。鸡群产蛋高峰正值温度逐渐下降时,产蛋高峰后不应立即减料。温度开始上升时,减料的速度则应快些。当遇到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形时,应密切观察鸡群的吃料时间,要想达到鸡群高性能的结果,切勿忽略日常的观察监测工作。
1.2.5 减料幅度 一般情况下,产蛋高峰采食能量464~471kcal,大约166~168g全价饲料。高峰后35~45周减少高峰料量的3.6%;46~66周减少高峰料量的7.2%。如需减料,最好的方法是7d内分两次小幅减料,而非一周一次大幅减料。密闭式鸡舍高峰后减料的总累积料量,冬季减料幅度为10%~11%,夏季减料幅度为8%~10%。
1.2.6 观察采食时间 观察鸡群的采食时间,掌握这方面变化的信息,监测鸡群吃料时间有助于确定料量是否适宜。采食时间是指开启饲喂系统到饲料采食完的时间;在高峰期,正常的采食时间为粉料3~4h,颗粒破碎料2~3h,颗粒料1~2h。如采食时间多于或少于指示的时间,说明饲喂量可能太高或太低。
1.2.7 监测蛋重及其变化趋势 每天监测蛋重使其符合标准,以相应调整料量。蛋重上升趋势的变化往往发生在产蛋率下降之前,这也是鸡群存在潜在问题的第一迹象。每日蛋重变化趋势是判断营养摄入总量是否适当的敏感指示,如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蛋重下降;营养摄入过剩会造成蛋重增加。应从产蛋率10%开始记录每日蛋重,每天从第二次收集的蛋中抽样称取120~150枚蛋的总重量,剔除双黄蛋、小蛋及畸形蛋,避免抽样称重前一天产的蛋,将每日平均蛋重绘制曲线与标准蛋重进行比较,蛋重曲线图的刻度大小应足以清楚地观察每日蛋重的变化,然后根据实际蛋重偏离预期日蛋重曲线的程度调整饲喂量。如鸡群的饲喂量正确,蛋重一般会与标准曲线一致,但是,由于抽样的差异及环境的影响,每日平均蛋重会有正常的波动。如蛋重连续4d下降,料量应恢复如前。如此时还没有达到高峰料量,应将下一次计划加料时间提前实施;如此时已达到高峰料量,应额外增加高峰料量(增加3~5g/只)。如饲喂不足,每日蛋重连续3~4d会下降,且蛋重趋势会偏离目标。鸡群高峰后日平均蛋重的增加大于或小于预期,偏离标准时,饲喂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造成产蛋持续性下降。高峰后产蛋水平低于标准的鸡群如喂料过多,其蛋重会至少连续4d的时间高于日蛋重增长标准;产蛋性能不好的鸡群喂料过多不仅对产蛋率且对整个孵化率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蛋重较大的种蛋通常蛋壳质量较差,这种情况下减料应更多些。如产蛋鸡群减料太快或减料量太大,蛋重就会下降,从而导致产蛋下降。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蛋重,而且要使种鸡尽早达到最大蛋重并保持产蛋强度和不增加体重。
1.2.8 监测总产蛋重 肉种鸡在产蛋期的总产蛋重是一定的,总产蛋重=平均蛋重(克)×周平均产蛋率(%),增加蛋重会降低种鸡的产蛋率,种鸡的产蛋数会减少;应保证蛋重达标,使种鸡与商品肉鸡的生产都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正常情况下最大总产蛋重为52.3g,一般出现在产蛋高峰后2周并持续几周,所以高峰料应维持一段时间并注意观察,以确定最佳的减料时机。
2 种公鸡
保持产蛋高峰后种公鸡受精率良好的持续性,关键在于保持种公鸡的体重增长、体况和饲喂管理及产蛋期适宜的公母比例。饲喂量的增加必须符合种公鸡的体重、胸肌发育及体况。保持足够干燥的垫料,提高鸡群足底健康状况。执行公鸡淘汰计划。
2.1 控制体重和体况 种公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产蛋高峰后与高峰前基本相同,随周龄的增长,控制种公鸡体重和体况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调整饲喂量使其达到渐进而稳定的周增重。由此可保持种公鸡受精率的持续性,且必须管理和保持最佳的公母比例。种公鸡应至少每周一次称重且必须做好这项工作。称重的同时,对每只种公鸡的体况、胸肌发育和肛门颜色进行评估,观察其是否保持在理想状态。保持种公鸡的这些性状,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周期种公鸡交配的活跃性。公鸡抽样称重和体况评估时,应确保足够的抽样数量,抽样数量少于大群的10%可能会误导管理人员出现误判。根据抽样评估的体重和体况与胸肌发育确定种公鸡的饲喂量是否需要调整。28周后种公鸡的周增重应保持在30g左右。如种公鸡的体重与标准体重一致,公母分饲管理良好,根据饲料能量水平、环境温度及鸡群的周龄,高峰后种公鸡的饲喂量一般在375~425kcal/只/d。整个生产周期内,种公鸡的饲喂量应持续保持增加,绝不允许减少种公鸡的饲喂量。30周后,种公鸡大约每两周就应增加少量的饲料,以达到要求的平均周增重。
2.2 执行种公鸡淘汰程序,保持受精率持续性 根据种公鸡的体况淘汰不合格的鸡只,保持最佳的公母比例如表2。如鸡群存在脚垫问题,会减少交配行为、降低受精率。垫料状况及棚架结构是影响种公鸡脚部健康,而后最终影响交配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垫料潮湿、结块或垫料太薄,必须补充垫料,为种公母鸡提供舒适的区域,便于活动和交配。棚架高度会影响产蛋后期受精率的维持,为维持较高的后期受精率,棚架距垫料的高度不宜超过30㎝。
3 及时淘汰病弱残次鸡
产蛋期应至少每2周集中淘汰一次,确保采食、免疫的一致性,切断传染源,确保鸡群健康。及时解剖死淘鸡,及早诊断疾病,合理预防用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时处理死淘鸡,将死淘鸡放在配备一定浓度消毒液的桶内,然后用堆肥法、甲醛泡尸法、深埋法或焚烧法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死淘鸡处理后,正确合理地调整鸡数,及时减少已淘死鸡的料量尤其是公鸡的料量。根死淘鸡数量和状态,综合评定鸡群状况,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