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的活用现象

2015-04-29刘松

现代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言规范

摘 要: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大量出现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关字母词的使用规范等问题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文本以《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等中文媒体为主要语料来源,对常见外文字母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作出考察。字母词在现代语言生活中使用逐渐普遍,且存在词类活用、语义泛化、二次缩略等现象,应在顺应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以规范。

关键词:字母词 活用现象 语言规范

一、引言

词汇作为语言中变化最快,最为敏感的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应及时地调整自身系统,以更好地满足言语交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一些人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在一些报刊媒体上也经常出现一些英文字母词,如“PK”“VIP”“GDP”等。汉语中使用字母词虽然不是什么新现象,但作为借用外来语的一种方式,如此大规模地直接引用字母词还是前所未有的。

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有学者发表文章对字母词的定义、构成、读音规范、使用状况、社会接受度等问题展开讨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西文字母词是否违法等问题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字母词在当代汉语中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目前,字母词不但没有退出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大举入侵”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的活用现象做出分析,并结合时代因素谈谈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字母词的界定

字母词究竟是不是词,是否属于汉语词汇系统。这是本文讨论字母词活用现象的前提。

学界论述字母词的文章很多,但对字母词给出明确定义的却很少。刘涌泉(1994)认为字母词是指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超、卡拉OK”;后者如“CD、UFO”。胡明扬(2002)认为像“X光”“γ射线”之类包含外文字母的词可以称为“外文字母词”或“西文字母词”,而像“WTO、DNA、CD”那样的外文缩略语根本不是“词”,只能说是原装外文缩略语。只有像“GB(国标)”和“HSK(汉语水平考试)”那样才能说是“汉语字母词/语”。刘涌泉(2002)将字母词定义为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或希腊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分别与符号、数字或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这一定义涵盖了胡明扬所说的“汉语字母词/语”。

关于字母词是否属于汉语词汇系统,沈孟璎(2001)认为字母词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起到补充汉语词汇的作用。现代语文词典也需要接纳字母词,字母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相反,戴耀晶(1999)指出在汉语当中夹杂外语词是很难持久的,理由是两种语言的语音或文字系统不兼容,外语词必然会汉化。王崇(2007)对字母词在汉语系统中的地位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字母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还将经受考验,如果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留存下来,就会进入严格意义上的“外来词”行列,扎根于汉语词汇系统。

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汇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外部形式。字母词虽然不使用汉字书写,而是由拉丁字母构成,但这并不能成为决定其不属于汉语系统的必要条件。日语中也有大量从印欧语引入的外来词,它们大部分用假名书写,属于日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有些无论从读音还是语义上都与源语言完全相同,这些词在本质上与汉语中的字母词无异,只不过在书写上,假名比拉丁字母更易被人们所接受。曹学林(2000)认为,字母词中的每个字母虽然是源于不同的外语词,但汉语社会中的人一般都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并且从整体上来理解它们的意思。从读音上看,字母词都可以在汉语语音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读音,意义上又能为国人所理解,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承认它们是汉语词汇。从语用上来说,字母词语和用汉字表示的音译词语在执行言语交际功能时没有什么不同,有些字母词反而还具有简明、精炼、标准化、专业化等特点。

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判断一个语言片段是不是词,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词汇的一般特点。葛本仪(2001)对“词”的定义如下:词是语言中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 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具体分析字母词,可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语音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是一种定型结构、可独立运用、是一种最小的单位、是造句材料的单位,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完全符合上述关于词汇的定义,据此可以判定,字母词应属于汉语词汇系统。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字母词从来源上分为外文字母词(如“GDP”“KTV”)和汉语原生字母词(“HSK”“GB”)。本文讨论前者,即从外语中引入的字母词,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从数量上来看,外文字母词比汉语原生字母词多,内部分类也更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1.纯外文字母词(如“WTO、VIP、GDP”);2.外文字母+汉语语素(如“卡拉OK、SIM卡、BP机”);3.外文字母+数字(如“MP3、3G、18K”)。汉语字母词则相对比较简单,大都是由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而成的,如“GB、HSK、RMB”等。外文字母词的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产生活用现象的机会也就更大。

从词义上来看,很多外文字母词的意义是外来语的一种浓缩。由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在源语言中的含义,因此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与汉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如“AA制”是“Algebraic Average(代数平均)”的缩写,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账单”的意思,这是源于西方文化的一种消费方式。跨专业、跨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外文字母词在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更易产生活用现象。

从现有语料来看,字母词活用现象主要集中在外文字母词上。对于汉语字母词来说,其表义固定而明确,缺少发生活用的可能性。例如:“PSC”是汉语拼音“Putonghua Shuiping Ceshi”的首字母缩写,是一个专有名词,在意义上已经没有更多可变的空间。相较于外文字母词,汉语原生字母词的普及率较低,发生活用的可能性也较小。

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中的文章作为主要的语料来源,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都是我国主流报刊媒体,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范性,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汉语的使用现状。其二,出版于一南一北的两份报纸在语言风格和文章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第二,《人民日报》语言严谨、规范,语体风格较为正式;《南方周末》因位于广州,更易吸收外来语和港澳台语言中的新现象。部分来自其他媒体的语料,例句后均已标明出处。

此外,本文选取的是已经在报刊媒体上广泛使用的外文字母词,未涉及网络流行语。

四、字母词活用现象分析

本文选择了十余个常见的外文字母词,通过语料重点考察它们在当今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所涉及的活用现象主要包括词类活用、词义泛化、二次缩略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汉语中外文字母词的使用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化。

(一)词类活用

外文字母词是否能够划分词类还有待商榷。本文借用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原本指代某一具体事物名称的字母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动词义,如“PS”“PK”“AA制”“Hi-Fi”“Google”。

1.“PS”

“PS”是计算机软件“Adobe Photoshop”的缩写形式,是一个由Adobe Systems公司出品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一词最早于2002年在《人民日报》中出现,2008年以后缩写为“PS”,并开始产生活用现象。如:

(1)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出版的电子读物《照相馆的故事》以巧妙的故事构思辅以精美的画面,向读者传授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技巧。(《人民日报》2002-11-03)

(2)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人民日报》2008-02-27)

(3)回忆2004年2月19日PS照片的经过,张亮感觉犹如“鬼使神差”。(《人民日报》2008-04-07)

(4)遇到大雾或者雨天,远处的山峰隐没,技法熟练的村民依然可以运用图片软件,将游客PS进红霞万里、悠云朵朵的胜景之中。(《南方周末》2011-06-30)

例(1)中的“Photoshop”一词是以计算机软件名称出现的,属于专业名词。例(2)中的“PS”取代了“Photoshop”,表示该种软件的名称。例(3)中的“PS”含有动词义,其语义可理解为“用电脑软件修改”,而且后面还出现了“照片”一类的名词性成分。例(4)中“PS”动词义则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PS”逐渐含有动词义,既表示动作又表示动作方式,属于“动作+方式”的语义类型。

此外,“PS”一词也存在语义泛化的现象。例如:

(5)这个被PS出的共产党人几近完美,却赢得了大批拥趸。百度“人间正道是沧桑”贴吧上,网友发帖调查《喜欢这部片的,大伙年龄多大?哪里人氏啊?》,回帖470多人,其中三成是“90后”。(《南方周末》2009-07-15)

例(5)中的“PS”表示的不再是用电脑软件处理图片,而是通过电视剧塑造人物形象。这里的“被PS出的共产党人”可以理解为通过化妆、台词、舞美等多种影视剧拍摄手段塑造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这样活用,是因为“PS图像”和“PS人物”有共通之处,前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美化图片,而后者是以影视拍摄手段美化人物。

2.“PK”

“PK”是英文单词“Player Killing”的缩写,原本是网络游戏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含有“杀戮、争斗、互相攻击”义,而且往往是通过血腥、暴力、极其残忍的手段实施的。例如:

(6)据了解,PK是指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杀戮怪物、互相战斗等行为,这类游戏过程一般都含有暴力内容,玩家只能依靠PK升级。(《人民日报》2005-08-10)

2005年的“超级女声”比赛中,“PK”一词被主办方定为比赛的最终环节,以凸显比赛的刺激性和残酷性。随后“PK”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媒体和大众接受,衍生出了新的用法。例如:

(7)根据二位的观点和态度,侯先生和程先生能否根据目前的点位的合理性和走势PK一下呢?(《经济日报》 2007-08-22)

(8)然而,依照选举门坎,23岁就能参选,也吸引年轻人投入,大学毕业生PK现任村长,这场选战谁输谁赢,已经成为当地关注的话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10)

(9)从北京市来说,要做到不跟河北、天津PK地价,不搞地价优惠。(《人民日报》2014-08-08)

动词义的“PK”也表示激烈的竞争或针锋相对的情况。例(7)是让两人各自发表观点和看法,形成正面对比;例(8)是指大学毕业生和现任村长共同参加选举;例(9)中“PK”的宾语已不再是某人,而是“地价”,可见“PK”除了用于表示竞争的双方,还可以表示竞争的手段、内容等。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PK”在所谓的“后超女时代”仍然活跃于人们的语言生活,并且其“竞争、比较”的语义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言环境之中。

3.“Hi-Fi”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笔者在《南方周末》中找到了“Hi-Fi”活用为动词义的例子:

(10)当你正Hi-Fi,低音炮突然走音,音箱里像有个小矮人先是在发送摩斯密码,后又开动电锯,你的手机响了,你的手机也该换了——辐射太强。(《南方周末》 2007-11-12)

(11)或许一台CDMA的手机更适合你在Hi-Fi时接听,你说:亲爱的,这首Ave Maria送给你。(《南方周末》 2007-11-12)

例(10)和(11)中的“正Hi-Fi”应该理解为正在听高保真音乐,或享受高保真音响播放的音乐。显然,这里的“Hi-Fi”不是单纯的名词,而是引申为动词义,表示“听Hi-Fi”。虽然,这两个例子还不能说明“Hi-Fi”一词已被广泛活用,但是这种使用趋势还是值得注意的。

4.“Google”

“Google”是世界知名的网络搜索引擎,中文音译为“谷歌”。随着人们大量使用这一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Google”发展出了动词义,即用“Google检索信息”,例如:

(12)张立宪——盯住那些Google不到的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07-11-23)

(13)网络更不必说,无需Google自有大批链接飘进你的眼睛,真感兴趣了刨根究底追到他的官网或博客上去,冷不丁某个热帖乃投机分子盗其之名谋图点击率的严正声明便挂在那里等着你。(《南方周末》2009-07-20)

笔者认为,以上两例中的“Google”仅仅理解为“网络搜索”也是合理的,未来人们有可能用搜索引擎的名称来表示“网络搜索”这一动作,即使这一搜索不是通过“Google”完成的。其实,不仅是“Google”,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一词也有类似的用法,如网络上流行的说法“百度一下”。

(二)词义泛化

某些外文字母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词义泛化的现象,例如“VIP”“DIY”“AA制”等。

1.“VIP”

VIP是英文“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写形式,直译为“重要人物”“要员”,也称呼为“贵宾”“贵客”“高级用户”“高级会员”等,是一个组织、社团、单位、国家等对用户或访客的一种分类。按照英文原形来看,“VIP”应该是一个指人的名词,在其进入汉语系统的初期,一般都翻译为“贵宾”或“贵客”。《人民日报》最早在1999年时使用了“VIP”一词,例如:

(14)国内首张旅游外汇联名VISA卡——“广发商旅卡”日前由广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VISA国际组织及广州旅游问讯中心正式向社会推出。它融合了金融卡和旅外VIP服务的功能,并享有一系列优惠服务。(《人民日报》1999-11-05)

(15)在人保北京地区北苑场内,专门为电销VIP客户设置了休息室、电销客户专用年检通道,并为电销客户提供现场代办年检服务。(《国际金融报》2012-09-05)

(16)抵达机场时,参会的领导干部纷纷从VIP通道走,只有一位领导同志带着随行人员,耐心地等了半小时才拿到行李。(《人民日报》2014-10-24)

以上“VIP”都可以替换为“贵宾”,且都用于像银行、保险、机场等商业服务领域,而“VIP”在语义上也与高品质、优质服务、尊贵享受、特别待遇等语义特征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笔者在语料中发现,“VIP”一词不仅限于在商业领域使用,也扩展到了公共服务领域,其语义发生了一定的泛化,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如:

(17)纵然在国内怎样呼风唤雨,出国后都不会有多少人真把你当大腕,都不会真让你处处VIP。(《南方周末》 2008-08-04)

(18)但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进军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掏些赞助费,设立所谓“贵宾厅”,霸占公共资源,过度VIP,不仅带来浪费,更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人民日报》2009-05-17)

以上“VIP”已经不再指人,不能用“贵宾”或“贵客”这样的词来替换,同时语义上都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商业化、贵族化、特殊化的服务。从目前搜集到的语料来看,这种用法的“VIP”只用于媒体对公共服务领域弊端的批评中,很少在其他语境中见到,或许未来还有可能应用于更广泛的语用范围。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VIP们”这样的复数形式。例如:

(19)此外,几乎所有银行均为VIP们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江南时报》2010-04-23)

2.“DIY”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直译为“自己动手做”,开始时多用于计算机领域,表示自己动手组装电脑。“DIY电脑”就是购买电脑的一些主要配件,如主机中的CPU(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硬盘等,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将它们组装成一台完整的电脑。《人民日报》中最早于2000年出现了“DIY”一词,表示组装电脑。例如:

(20)首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DIY方案大赛日前在京落下帷幕。(《人民日报》2002-09-27)

(21)一位销售DIY配件的商户称,他所经营的产品种类很多,如果全部商品标价,柜台都放不下。(《人民日报》2009-08-06)

“DIY”的概念形成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思考如何让“DIY”变成一种精神或态度融入生活,于是“DIY”的词义开始泛化,表示自己动手做或独立完成,而且也不仅限于在电脑组装领域中使用。例如:

(22)自助旅游已不再稀奇,但是自行设计线路、让旅行社按图索骥的出游方式你玩过吗?一种DIY旅游近来悄然显现。(《人民日报》2004-11-22)

(23)在西方,打理花园、DIY种植蔬菜已经成为潮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5-22)

可见,短短几年间,“DIY”的语义已经逐渐泛化,所有自己动手做的事情都可以称为“DIY”。随后又发展出了动词的用法,以下句子中的“DIY”大都可以看作动词,且能够被短语“自己动手(做)”替换:

(24)她谨记老师教导:律师的谋生手段,就是制造麻烦然后解决它。所以她DIY了自己感情生活中的大部分麻烦——那些麻烦基本上也是她制造的。(《南方人物周刊》 2010-01-29)

(25)“欢迎来做部落客——部落观光行销活动”近日在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举办,活动开放民众免费入场,可以品尝原住民美食,尝试DIY原住民工艺品,还可以观赏原住民舞蹈音乐表演。(《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2-29)

不仅如此,作为动词的“DIY”已经不受语用上的限制,可以用于包括电脑组装在内的各个领域之中,甚至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已经很少有人将“DIY”与电脑组装联系在一起了。随着自己动手组装电脑这一热潮的退去,今后的“DIY”会进一步脱离其来源的语义。

3.“AA制”

“AA制”是英文“Algebraic Average(代数平均数)”的缩写,是指聚餐结账时各人平摊出钱或各人算各人账的做法(引自沈孟璎《新词新语词典》)。如:

(26)至于聚会后谁付账,也不是问题:我来我来,谁也别跟我争,你下次再说——这是传统模式,轮流坐庄,又显得亲热;年轻点的则崇尚AA制——大家平摊,都不吃亏。(《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1-28)

(27)进餐完毕,王丹准备买单,不想小刘拦住了她:“我已经买单了,等下大家AA制,我们知道你想请大家吃饭,融洽同事关系,不要这么刻意……”(《楚天金报》2010-06-20)

例(26)和(27)中的“AA制”是该词的本义,即各人平均分摊聚餐的费用。随后,“AA制”的语义扩展为泛指分担消费,不局限于聚餐。例如:

(28)看世界杯AA制买电视机 大学寝室成为“根据地”。(《东方体育日报》2010-06-13)

(29)据了解,这次联谊是爱心家长羡昌发起的,自愿报名,费用由家长们AA制,藏族孩子免费。

(30)有人认为夫妻间实行AA制伤感情;有人则认为,只要你情我愿,AA制也是一种理财方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5-04)

例(28)是指大学生以“AA制”的方式购买电视机,例(29)是指爱心家长们共同分担联谊活动的费用,例(30)则是指夫妻双方共同管理双方财务。此外,我们在语料中还发现“AA制”在语义上衍生出“分担成本、公担风险”义。如:

(31)当年5月,一份“分拆农行”的方案不胫而走,其主要内容是:取消现设于北京的农行总行,以省为单位设立总行,将农行地方化——中央和地方政府“AA制”共同承担农行的巨额改革成本。(《南方周末》2010-06-24)

由此可见,未来“AA制”的语义或许还有可能进一步泛化,泛指分担责任、担负损失、均摊利益等多方面的意义。

(三)二次缩略

存在二次缩略的外文字母词主要有“KTV”“TOFEL”“GRE”等,其缩略后往往与汉语语素相结合,形成更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

(32)另一个厦门人李义强也回到了喝酒、打牌、唱K、吃大排档的平常生活。(《南方周末》2007-12-26)

(33)也有人采取彻底放松的方法,通宵达旦地上网、K歌,卖掉高中的所有课本或者将其烧掉撕掉,以获得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人民日报》2009-06-11)

(34)考G考T之前,或许很多人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打算。美国,去了再说!(《国际金融报》2010-07-16)

例(32)、(33)中的“K”都表示“KTV”这一娱乐场所,其进一步与汉语语素“歌”“唱”结合为“K歌”、“唱K”,是指去KTV演唱卡拉OK。“K”可以视为“KTV”一词的二度缩略形式。例(34)中,“TOFEL”和“GRE”二度缩略为字母“T”和“G”,代指这两项英语考试。随后,“考G”和“考T”又演变为更易被国人接受的“考托”和“考寄”,从而逐渐退出了字母词的范畴。例如:

(35)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每日忙着考研、考托、考证,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人民日报》2010-05-14)

五、原因分析

汉语中产生字母词及其活用现象,与当今时代的社会因素、汉民族的心理因素和语言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既相互开放,又融为一体,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趋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不断拉近与世界各国的距离,这样一来,语言必然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在英语这一全球强势语言的冲击下,汉语必然会被部分地“侵蚀”,尤其是在全民学英语热潮的推动下,人们更易于接受来自英语或其它语言的外来词。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盛行,为字母词的普及和活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诸如“GG”“MM”这样的网络用语早已被年轻人所熟知。字母词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反而还因其自身的“洋味儿”更加受到追捧和欢迎。此外,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效果,紧跟时代潮流,大量使用字母词,也使得字母词从年轻人的网络空间迅速扩展到了全民之中,加速了字母词的流行。

其次,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讲求经济原则,往往求新、求简,希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代替繁复冗长的语言,来表达较复杂的意思,字母词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字母词无疑是一种较为简明而又不失新颖的表义形式,很多字母词由英文短语缩写而来,是对复杂英文概念的一种提炼和浓缩。对于某些专业领域来说,字母词比相应的中文翻译更为实用、简洁,而且有利于行业语言的标准化。同样地,字母词的活用现象也是人们进一步追求语言经济化所带来的客观结果。

最后,我们注意到汉语也开始以类推造词的方式,仿照外文字母词的构造方式来创造汉语字母词,例如前文提到的“HSK”“PSC”“GB”等都是如此。这也说明字母词在使用上具有客观的优越性,这一语言现象的优点值得汉语借鉴吸收。字母词的“侵入”是当代汉语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既没有必要完全抵制,也不能够全盘接收。我们应该在字母词的读音规范化、使用规范化等方面深入研究,努力使字母词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良性发展,丰富和壮大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

六、结语

当今汉语中字母词的活用现象还有很多,大量新词新语的用法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和研究。总体来说,字母词的活用问题还比较复杂,很多字母词在使用中兼有语义泛化、词类转变等现象。还有一些,如“KTV”是先经历了二次紧缩后又衍生出动词义。此外,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的字母词,本文并没有分析。例如“ABC”指的是:①基础英语知识;②表示列举,类似于汉语的“一二三”;③指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总之,对于字母词的性质及其活用现象的考察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曹学林.字母词语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7).

[2]戴耀晶.流行词语漫议[N].文汇报,1999-12-11.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胡明扬.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的问题[J].语言文字

应用,2002,(5).

[5]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10).

[6]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7]沈孟璎.新词新语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8]薛笑丛.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7,(2).

[9]王崇.字母词的定义及归属[J].中国科技术语,2007,(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2.

(刘松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2206)

猜你喜欢

语言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规范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从商务日语函电课程教学谈学生语言规范意识的养成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