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策略研究
2015-04-29孟亚芹
孟亚芹
摘 要:中职生的心理危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分析心理危机的概念以及表现、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从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树立正确择业观、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适应社会等方面,研究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危机;积极干预策略;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8.3;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55-01
一、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信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因而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中职生内心脆弱,是典型的心理弱势群体,部分中职生心理不健康或呈现亚健康状态。厌学心理、自卑感强、社交心理障碍等等显著的心理问题,如一朵朵乌云盘旋在中职生的心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被人发现,当事人自己又羞于开口,使得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解决和调适。
二、心理危机的概念以及表现
中职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挫折和困难时,自己若不能有效回避又不能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和应激措施来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仔细分析中职生的心理危机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厌学心理。对学习没有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上课不认真,甚至旷课逃学。(2)自卑感强。部分学生中考失利,成绩不理想,没有顺利进入高中。技不如人是他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伤口,这种伤口在亲朋好友的比较声中自然会形成一种自卑感。(3)社交心理障碍。与普高生相比,面临着马上接触社会的难题,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焦虑。(4)情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容易波动,情绪无法自控,性情冷漠,性格孤僻。(5)网络成瘾。厌学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宽裕的闲暇时间和轻松的课业负担也为中职学生染上网瘾提供了客观条件。(6)性心理问题。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的躁动期,不断萌发的性意识与性情感让他们内心躁动不安,伴随着性生理特征上的不断变化,会迎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学校若没有足够的性教育课程,中职学生就无法正确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变,“性骚动”变成了“性困扰”,于是,性心理问题出现。
三、影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学习成绩因素。在以分数看成败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中职生因中考失利,会形成一种自卑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缺少兴趣,严重的还会休学辍学。(2)择业就业及面向社会因素。择业就业是人生征程上的一个重大抉择,部分中职生有着择业紧张忧虑的心理。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太低,技不如人,也担心即将面向社会不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未来有一种迷惘,因而有时心绪不宁,寝食不安。茫然不知所措的中职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缺少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开设“生命教育”“青春理想”“专业发展前景”“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讲座,并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鼓舞学生为理想而奋斗。(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一一对应的档案,加强对学生潜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并且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带班过程中,各班班主任也要多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认真建立“心理危机学生档案”,多与学生沟通谈话,积极联系专职心理教师,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2)树立正确择业观。中职生要形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抱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态度就业择业,要以自信的目光面对社会。职业困惑时时刻刻都有,工作压力也不会消失,进入社会容易产生职业厌倦。因此,中职生必须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明确的认识,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把握正确的职业方向,做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做的,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才能播下理想的种子。在工作初期,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业并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冷静地分析企业发展走向,匹配最佳资源,力争早日胜任工作,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3)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适应社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职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增强自我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五、结束语
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初中阶段不良学习生活经历、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以及特殊情况(如特困生或孤儿)等等原因,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工作的不尽如人意,都可能使中职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迟迟得不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危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面对中职生心理危机不容乐观的社会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和解决,帮助每一个中职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声扬.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J].贵州教育,2014(07).
[2]吴松林.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北京师范大学,2013.
[3]吴甘露.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