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力: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2015-04-29唐凤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15年35期
关键词:思辨性本课思想品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公民素养使命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思辨力更应成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思辨力是指基于生活实际,运用知识储备及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方法进行判断分析与严密论证的思考力、价值鉴别与理性评估的决断力、价值选择与行为实践的思想力和语言准确与逻辑有序的表达力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我们理性思考公民责任意识、智慧提升公民素养、正确掌舵公民责任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行动启迪。

一、思辨力培养的意义探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这一要求体现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理念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应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的理性共识和价值追寻。

培养思辨力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应然要义。思想品德课程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话、珍爱生命、感悟人生”,这些都需要一个思辨的升华过程,是诉求、宣泄、表达,更是理解、反思、修正。如果缺失思辨力的支撑,学生的是非善恶观念可能就是线性的、平面的,公民责任素养将会偏离社会现实,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追求和育人目标相悖。在刘文明老师的课堂上,通过悟、议、辩、明,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思辨中形成一系列较完整的公民责任目标追求。

培养思辨力是形成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众多国际组织十分重视以“素养”为核心来定位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初中生基本的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包括:比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及应持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增强公民意识)等等。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各方面的呵护下,更多的是享受着权利,而公民责任素养不足,需要在思考辨析的背景下对比、反思、修正,才能形成一定的思辨力。刘老师的课中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的责任体验和责任情感,开展辩责任、明责任等思辨性活动,帮助学生辨析责任认知,形成强烈的责任情感,审思自己的责任能力,产生积极的责任行动,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培养思辨力是促进学生走向“思想人生”的必然需求。杜威指出:教育即社会,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公民,更要造就创新性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就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追求,怎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并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地借助思辨的力量,努力完善自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追求理想的人生。

二、思辨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课前操作策略:提振思辨意识

1.精研文本,确定核心思辨概念。这里的文本主要是指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根本依据,教材是师生最重要的、集中共享的资源,精研文本有助于我们围绕核心概念和知识明确教学思辨点和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本课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应将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确立为核心思辨概念,体现社会主义公民素养的要求。

2.分析学情,了解思辨能力起点。学情分析是开展教学思辨的重要现实出发点,要考察学生的年段特征、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等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法,分析学生已有的思辨经验和知识储备。思辨起点的确立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思维方法技能的缺省和思考的兴趣所在等等。如本课从学生生活、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分析学生实际,将责任意识的反思确立为起点是有道理的。

3.遴选素材,有效支撑思辨载体。教学素材的优选要基于学生生活,遵循有利于教、学、评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有序设计思辨性问题,学生有力开展互动思辨活动,师生有效评价思辨效果。

4.弹性预设,合理设置思辨问题。这里面包括了思辨问题的预设、思辨障碍与生成空间、策略选择及目标指向等等,重点是思辨性问题的预设,要活化在知识的延展处、两难选择处和逻辑推理中,由易到难,兼具梯度感和层次感,符合道德价值判断螺旋式推进的原则。本课中从四个层面由浅入深,层层辨析,其思辨预设如下:

(二)课堂操作策略:提高思辨技能

1.营造思辨性气场,给予学生思辨的自由。思辨自由促进良性沟通与道德对话,学生才能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善于针锋相对,乐于坦诚相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刘老师的课堂包容多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争辩的平台,其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辨不断走向深入、深刻。

2.开展思辨性活动,指导学生思辨的方法。思辨性活动可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助、小辩论、团队辩论赛等形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思辨的技能。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组织的协调性、辩论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指导学生主动思辨的基本方法,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从个别走向一般,切口要小,由“扶”到“放”,指导严密论证,鼓励理性思考,增强思想力,激发表达力。如本课中的“辩责任”环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激烈交锋,从“熟知”的彭宇案中发现“无知”,合理吸纳他人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启迪了对生活的“复盘”、评估和前瞻。

3.开展思辨性评价,促进学生思辨诊断。对于学生思辨活动的评价,一方面教师要适时点化,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优化,评价学生反思知识的认知广度与深度及灵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论据选择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观点阐述的精准性及逻辑性,发现对方漏洞的敏锐性和反击性等等。另一反面,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异向评价和质疑,引领学生合理吸纳他人观点,进行自我调节和有效回应,以及客观进行评估和修正的能力。本课在“议责任”环节中,学生勇于认识和评价自己,推动了自我内修、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在“悟责任”环节,借助朴素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惯大不成人”这些民间谚语,以深度的思维碰撞指引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不逃避,勇担当,都较好地指向了学生公民素养的自我诊断和提升。

(三)课后延展策略:提升思辨毅力

1.多维整合,形成思辨合力。主要是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途径和资源,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整体性发挥学科思辨力的作用。就“责任”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一些学生在学校承担责任较好,但家庭责任行动不力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责任和承担责任。

2.长程作业,增强思辨毅力。负责任的人生成长过程需要不断地思辨、体会和品悟,要需要学生用一辈子的实践提升思想境界。如本课结束语,教师有意植入深刻的实践导向,充分体现了责任是人生永不完结的旅程,课后还可以继续深化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就自己在家庭或学校的责任担当进行诚实记载、理性反思和行为矫治。

思想品德需要紧扣思想之魂——返璞归真的责任思辨,这对于引领学生理性地认知人生、善待人生,提升公民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责任,是生命的底色,与思辨相因相生,相伴相随。思辨,永无止境。责任,永在路上。

(唐凤林,常州市罗溪中学,213136)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思辨性本课思想品德
中国政治制度探索演变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