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俄汉成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2015-04-29梁洪琦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成语

【摘要】本文介绍了俄汉成语互译中的直译,意译和“不可译”现象。并探究了俄汉成语互译中某些“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即俄汉成语中的先例现象不同、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不同、“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

【关键词】成语  “不可译”  先例现象  文化语言能力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12-02

成语形式简洁,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由一个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因此更是该民族思想的积淀,民族性是其典型特点。从一个民族的成语中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成语在一个民族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对成语双语互译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一、俄汉成语互译三种情况

1.直译

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俄汉成语在翻译时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词对词地进行翻译。各民族的“文化共相”(культурная универсалия)是可以采用直译方法的深层原因。所谓文化共相就是所有文化都具有的共性成素(语言、制造劳动工具、神话、宗教等),它们作为世界图景的片段在文学文本中得以体现。文化共相一方面与外在世界相关,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相关(彭文钊,赵亮 2006: 36)。语言文化共相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构成文化形象核心的整个文本(В.А. Маслова 2001: 53)。

如:“趁热打铁”可以直译为“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俄汉民族对“铁”的属性以及“铁在烧红的时候捶打更容易定型;做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的认识一致,有着共同的文化共相,这决定了该成语在俄汉互译时采用“直译”法的可行性。

2.“意译”

第二种情况是“意译”,这里的意译只停留在对源语成语的理解上,源语成语带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源渊及涵义,翻译时只将它们表示的意义表达出来,目的语译文并不以成语的形式体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源语成语中显示的该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与目的语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并不相同。

如俄语成语“Шемякин суд”意译为“不公正的审判”。Шемякин是Шемяка的物主形容词,系古代罗斯的加里西亚公爵Димитрий Юрьевич Шемяка(1420-1453年)的姓。三个原告带着一个被告去求见舍米雅卡。当舍米雅卡审理这个案件时,被告手里拿着块用头巾包着的石头,贪赃成性的舍米雅卡居然误认为这是一包贿赂的财物,而做出偏袒被告的荒谬不公的判决,反而要三个受害者赔偿被告的损失(彭在义 1983:230)。由此,俄语中出现成语“Шемякин суд”来表示不公正的审判。因为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不同,如将该成语为直译“舍米雅卡的审判”,那么汉民族成员将陷入困惑,因此,采用“意译”的方法,将该俄语成语表示的涵义直接表达出来是翻译最佳的途径。

3.“不可译”现象

所谓某些成语的“不可译”,并非是完全不能从源语翻译到目的语,而是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意义进行直译,要根据对源语和目的语民族的语言文化、认知的认识和了解,将源语带有民族特点、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转化为相应的带有目的语民族语言文化内涵的成语,即目的语及译语均以成语的形式体现,各自带有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

如俄成语“Аника?鄄воин (Аники?鄄воины)”的翻译。阿尼卡(Аника)是古代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勇士。俄罗斯民间诗歌《宗教诗》(《Духовные стихи》)中叙述一个叫阿尼卡的武士,吹嘘自己战无不胜,宣称敢同“死神”较量,结果自取灭亡(彭在义 1983:14)。根据“Аника?鄄воин (Аники?鄄воины)”表示的意义,为保证成语形式与成语形式的统一与实现源语民族与译语民族的文化对接,可将其译为汉语成语“夜郎自大”。追根溯源,汉成语“夜郎自大”也有其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涵义。汉朝的使者到了当时的滇国,滇王问:“汉同我国谁大?”到了夜郎,夜郎侯也这样问。因为道路不通,这两个一洲之王都不知道汉朝国土的广大(马君骅等1993:291)。

二、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

1.先例现象不同

俄汉成语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法说明了俄汉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俄汉民族意识中与该事件相关的“先例现象”存在差异,各自不同的先例现象以“接受常量”(инвариант восприятия) 的形式存在于民族意识中。

先例现象的产生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存在于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意识中,它的民族性决定了某些俄汉成语互译的“不可译”现象。言语化的先例现象包括先例情境(ПС),先例文本(ПТ),先例名(ПИ),先例话语(ПВ)。如在成语“Аника?鄄воин (Аники?鄄воины)”中,先例名为“Аника”;而在“夜郎自大”中,先例名为“夜郎(夜郎侯)”。又如对成语“разбитое корыто”和“黄粱一梦”进行释源后,可得知,二者的先例情境完全不同。不需要特别的解释和说明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即知上述成语中的先例现象是什么,及其所指,并在言语中对其反复使用。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源语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了解该成语中本民族选取的先例现象是什么,目的语中有无与其对应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弄清相应目的语成语中是否存在本民族成员所共知的先例现象,尽量做到成语形式与成语形式的统一。

2.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不同

语言文化能力(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петенция)的实质在于人们能够掌握语言,但是不能够掌握与语言相联系的文化密码,不能够解释在某一文化范围内的语言事实,这一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有为凸显(Г.В. Токарев 2009: 49)。某一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不仅熟知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考虑到本民族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ннотация слова),证明了语言文化能力的存在。背景知识(фоновые знания)构成了语言载体的语言文化能力,而俄汉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不相符之处,也促使了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之差异。俄汉民族成员具有的语言文化能力只针对本民族的词汇,及其文化伴随意义而存在。如俄“Аника?鄄воин (Аники?鄄воины)”超出了汉语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范围;而汉成语“黄粱美梦”超出了俄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语言文化能力”范围。

3.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

洛特曼(Ю.М. Лотман)基于文本的文化符号学思想对交际进行了符号学描写,他指出交际分为《我—我》型(Я—Я)和《我—他》型(Я—Он)。跨文化交际中言语个性属于《我—他》型交际。俄汉成语互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解决俄汉语成语互译的“不可译”现象的困难性是由《我—他》型交际的特点决定的,《我—他》型交际要求《我》用自己文化的代码将信息发出(编码),而《他》则用自己的文化代码接受信息(解码)。

另外,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属于Арутюнов提出的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的四种类型(双文化/双语;双文化/单语;单文化/双语;单文化、单语)中的双文化/双语交际。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要求交际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语言,能够运用双方各自的民族文化定型,从而调节各自的言语行为,使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三、结语

俄汉成语互译中存在着直译、意译的方法,也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后者是俄汉成语互译的难点。俄汉成语中先例现象的不同、俄汉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语言文化能力”的不同,以及俄汉成语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跨文化交际本质,是“不可译”现象存在的原因。阐释这些原因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为解决俄汉成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指明了方向,为今后探讨俄汉谚俗语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对俄汉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俄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Арутюнов С.А. Билингвизм-бикультуризм[М]. М., Сов. этнография, 1978.

[2]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 М., Академия, 2001.

[3]Ожегов С.И., Шведова Н.Ю.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4?鄄е издание[М]. М.,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2013.

[4]Токарев Г.В.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 Тул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ТГПУ им. Л.Н. Толстого, 2009.

[5]常晓帆,《实用成语词典》[М].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马君骅等,《汉语典故词典》[М].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7]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М].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作者简介:

梁洪琦(1988-),女,吉林四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