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教学中的和谐德育
2015-04-29王志坚
王志坚
【摘要】和谐既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关于小学生的和谐德育研究在教育教学上已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可以提高小学和谐德育的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针对小学实施和谐德育的基本理念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尚且不足。本文试图从“生活化的和谐德育”角度探求小学生德育课程的规律与方法。
【关键词】和谐德育 课程标准 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7-01
1.对小学和谐德育的基本认识
在西方文化中,最早提到和谐的是毕达哥拉斯。他强调对立面的和谐,断言“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德乃是一种和谐”。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和主导,只有各个公民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友爱、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建设具有与之对应特征的和谐社会。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如今,小学教学对品德教育重视多了,但跟语文、数学、英语课相比,去之甚远。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每一名小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取真实内心体验,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道德的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要求教师必须走近儿童、了解儿童。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近儿童的世界,真正了解儿童呢?
2.让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尽管和谐德育的教材编写力求贴近儿童生活,但课程、教材文本与儿童实际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在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时,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发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观察和调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教程中开展相应的活动,能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得更近。
在学校门口,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劝说孩子多吃点,可是孩子却皱着眉头,摇着手不肯吃;更有甚者,家长捧着早餐,大庭广众之下喂着孩子,一不小心还被孩子甩了,楞在那里直叹气。于是我们在准备《品德与生活》课程时可以增加了一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不吃早餐的危害。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不吃早餐好不好,让学生谈出不吃早餐肚子痛、上课会很饿、人没劲等直观的感受,然后再由老师补充讲述了不吃早餐的危害。同时在课后做好跟进,与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沟通,以切实解决不吃早餐的学生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动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组团合作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教师安排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同时对他们所学的语言材料加以巩固,对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一定要把对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由此看来,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是覆盖儿童真实生活体验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尊重儿童,因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和谐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它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儿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育必须做到尊重儿童,只有当儿童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应该面对与解决的自我问题和社会问题时,才能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内化为儿童的行为与观念。
参考文献:
[1]秦昌军,郭敏.探究信息时代下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09期
[2]仲小燕.论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8)
[3]覃雪珊.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06期
[4]王艳秀.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1(05)
[5]涂顺琴.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Z1)
[6]扈秀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7]甘永西.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