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博平台下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分析

2015-04-29李华东陈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微博安全管理高校

李华东 陈文

【摘要】传统的学生安全管理存在信息传达不及时、安全教育模式老化等问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本文从高校微博这一新媒介的概念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入手,分析了微博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提出了利用微博进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有益探索途径。

【关键词】微博  高校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04-02

一、选择微博优化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与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人格发展与完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有序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原则下进行。由于某些原因,当前高校学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传统的工作模式,如开展主题教育班会、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安全演习等。但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诸如此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在形式上较为枯燥,因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对安全教育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陈旧以及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掌握力度不足,导致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不明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介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5(2014)》中提到,微博仍处于稳定发展期,是微传播格局中的强媒体。从整体特征来看,中国微博用户已经与互联网用户极为接近。当前中国有超过1000个网站推出微博客服务,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仍保持高速增长。高校微博账号数量也呈井喷式发展,包含高校官方微博、部门院系微博、社团学生会微博等类别。用户信息覆盖面广、精确度高、更新速度快,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部门利用微博优化工作提供扎实基础。

相对其他媒介,高校微博在塑造形象、加强交流、提供服务、增加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在重要时点促进舆论氛围的形成,整体提升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选择微博优化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可行性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低门槛、碎片化,扩大了单一事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微博的表现形式是碎片化的,其承载的信息多数是个人生活、生活感悟或新闻事件的阶段性进展。门槛的降低使微博中的原创性内容增加,让每个用户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颠覆了传统的高效安全信息传播方式。当高校安全的“被管理对象”成为“主人”,对于实现高校学生安全自主管理是有显著正向推动的,也使高校安全管理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得以实现。

(二)微博管理模式的多渠道、多终端,加大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便捷性

在速度上,微博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增长,高效便捷的传播能力也迅速成为广大高校学生信息获取的“第一媒体”。庞大的高校学生微博使用人群的背后,是微博使用终端的多元化。根据2013年8月中科院心理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联合新浪微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约78%的大学生用户使用过移动端“微博”,46%的大学生用户从PC使用过“微博”。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3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使用微博服务的用户中,APP客户端每日登录用户占总用户的76%。而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逐渐增加的微博用户粘性将使信息的接收效率进一步提升,由此带来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便捷程度也将大幅提升。

(三)微博情感传递的人性化、个性化,加强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创新性

在微博这样信息呈现裂变式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上,聚集了一群思维活跃,聚集性强,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的高校学生,微博的出现正迎合了这部分人群自我表达的诉求,微博的使用特征和更新内容可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活、情绪、思维状态的变化,这就为及时判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线索,从而可以实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的积极引导,以及对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及时干预、处理。

另一方面,微博当前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信息传播和话语平台。此外,将高校安全管理服务资源以微博应用的形式在网上免费对用户开放,搭建“正能量”传递的平台,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其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也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家庭等多方主体情感的升华。

三、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一)构建高校微博运营保障机制  促进微博管理有效运行

首先,制订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目标、思路、原则,将微博作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要素的枢纽和载体,并通过建立《微博客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微博客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等,对微博客平台的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发布审核程序等作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微博客平台正常、安全、有效运行,以此更好地挖掘微博的实际应用价值;其次,在学生安全防范方面,建立专门微博信息员队伍,搭建安全信息平台,建立学生安全管理应急机制,进行微博舆论的监测与引导。另外,高校可以开设学生管理部门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从学生需求出发,跳出微博“虚拟空间”解决现实问题,以保障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借助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工作等。

(二)夯实人力保障  提升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微素质”

干部队伍建设是学生安全管理的人力保障,通过微博线上线下有效对接、双轨运行,开展“微课堂”、“微实践”和“微创业”活动,能够在业务技能与媒介素养方面提升学生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部门的教职工以实名认证的形式开通微博,以加深学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可以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学生之间的多层次、扁平化、平等性交流学习平台,最大范围内发挥微博平台的聚合优势;高校可以选拔培养微博客信息员队伍,以辅导员、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毕业生党员为骨干,负责整合、编辑面向学生的相关信息,保障学生安全管理队伍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微博化”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效果

微博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便捷程度,这使得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周期大大缩短,有利于大学生用户迅速掌握大量的知识、经验,以便应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主要靠讲座、举办安全教育活动等形式,内容缺乏创新性、时效性,收获甚微。安全教育要突出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特点。微博可以透过开展“微博论坛”、“微电影拍摄比赛”、“班级寝室微博圈”等教育活动,在有限的时间、资源限制下,使安全知识教育更有层次感、更有选择性、更有趣味性。利用转发、评论、对话、私信和收藏等方式,使互动效果最大化,提升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

(四)微博提前布局  辅助高校危机应急处理

传统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大多表现为被动的“亡羊补牢”式的善后处理,如何做好高效安全隐患排除、做好安全时间预警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二次发酵”,这些成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要应对的新课题。运用微博,高校可进一步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和在线演练,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知识储备,并将微博作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使其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发挥更大价值。

四、结语

微博作为信息社会新涌现的工具,它的出现符合大学各项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日益增大的影响,高校不仅要在思想上形成“微意识”,更要加强“微行动”,积极融入微博,及时分享互动,培养高校的“微素养”。高校要结合传统学生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微博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微博解决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中的问题,运筹帷幄、精心部署,系统性、创新性地将微博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

作为管理者,主动适应新时期网络发展特点,与时俱进,正视并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工具给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由于微博的低门槛准入和监控困难,导致微博信息庞杂混,会给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造成新的安全隐患。我们只有对高校内的微博加以正确引导,严格控制其不良弊端,微博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微博透过各安全管理主体间加强联动来扩大影响矩阵,积极与其他组织、个人形成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安全管理观念。

参考文献:

[1]赵维新.普通高校学生安全事件预防预警机制探究[J].健康教育,2012(11):255~256.

[2]朱剑.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3(02):62~64.

[3]胡晓,余文武.微博客时代基础网民的心理趋向与策略选择[J].求索,2011(3):54~56.

[4]孟莉英.论高校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策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39~34.

[5]吴正浩.论高校复合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6):100~102.

[6]郭晶.高校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教育教学论坛,2014(33):5-7.

[7]黄林毅.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108-110.

[8]林礼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111-114.

[9]高涵.高校官方微博传播的功效与特色研究[J].新闻传播,2014(5):91.

作者简介:

李华东(1973-),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陈文(1989-),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博安全管理高校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