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4-29毛海涛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

【摘要】论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模式,实施方案,阐明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际遇下,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双导师制  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双导师制”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JSJYYB-15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08-01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普通本科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狠抓转型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办学定位,培养“就业能称职、创新有能力、执教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最早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1]。我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导师制”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创立的,以“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理念培养人才,实现以“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为特征的校企双境对接,教师和企业专家双师共教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校内及校外导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行“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3]

二、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培养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专门人才[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逐年提高,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局限:

1.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脱轨。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践能力强,业务素养高的人才。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脱轨。

2.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困难存在矛盾。

市场上对计算机技能人才需求很大,然而高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能第一时间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就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高校毕业生又大面积不能如意就业的尴尬局面。

三、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校外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校内、外导师相互补充、互动交流,一起拟订学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内容、进度,共同实施指导,及时交流反馈,便于对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将按照“3+1”的学制构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第一至第六学期配备专业导师,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第七学期配备校外导师,开设技能型课程,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进行指导。第八学期,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

1.对接行业,构建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技能要求,构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能力体系化的课程模式,开设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能力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广泛地与区域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修订、完善。

2.搭建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紧密依靠“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1-4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基础实验、认知实验为主;5-6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为主;7-8学期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为学生开创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实验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培养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全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

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以提升教学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确立现实的职业目标,确立工作与学习相长的职业选择。

五、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的意义

1.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内导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践项目指导,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就业能称职的技术性人才。

2.双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教师队伍。

一方面促使导师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交流即可以弥补双方实践与理论的不足。

总之,计算机专业推行“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小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9):72-73

[2]金万哲.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向沟通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8):26-29

[3]邓明阳,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2013(20):57-59

[4]王建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16):36-40

作者简介:

毛海涛(1983-),男,河南省驻马店人,硕士,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基于本科双导师制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