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的新模
2015-04-28朱格里
朱格里
摘 要:本文分析现下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情状,重点探讨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建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VI设计课程;基本情状;教学新模
近些年,独立学院经历了创建、成长、发展成熟这一阶段性过程,如今已经出落成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院校,虽然在教育机制、部门设置以及教育宗旨等方面还在努力跟进公办高等院校,但其也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合独立学院自身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此模式并随着独立学院的日渐成熟而不断成长。现如今,独立学院将“高素质、强技能、宽视野、广知识”设为培养优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为了切实迈进这一人才培育目标,独立学院首要任务就是革新教学理念、建立新式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教学思路,努力提升独立学院的整体教育水平。
一、现下独立学院VI设计课程教学情状
“VI”是英文“Visual Identity”的缩写形式,翻译成中文通常被叫做“视觉形象识别”,其作为CI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就是将品牌形象进行优质的视觉包装,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品牌的含金量。根据人感知外界信息的感官形式,研究发现约有83%的信息通过视觉感官系统传入人的大脑,所以说,视觉是人类知晓外界信息最为关键的渠道。现如今,VI设计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受到了各类施行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视与追捧,并一跃成为高校争相建设的重点课程,但尽管VI设计课程处于这般备受关注的炙热目光下,但关于VI设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却大同小异,不曾有何种大的变化与革新,这成为阻碍VI设计课程进步的一大因素。
深入探索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情状,可以发现学生制作的VI手册基本没有大的出新之处,除了在标志设计、字体设置、色彩选择等基本系统元素略有差别之外,其它内容好似完全嵌入某一套用模板,照猫画虎的制作方式丝毫没有新意可言,这也是众多企业宣传手册千篇一律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学生缺乏外出实践的机会,在没有市场调研、没有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情况下,仅仅只根据老师的虚拟题目制作VI设计作品,直接导致所设计的作品不符合企业的实况,只符合学生的个人审美意识。综合看待以上VI设计课堂的实际教学情状,不难感觉到这样设计VI作品的手法已经丧失了其真正的意义,并且与现实社会品牌设计严重脱节,造成“企业招人难、学生就业难”这一尴尬后果。因此,独立学院应客观认识这一真实现状,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从VI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出发,致力于VI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新建工作。
二、探讨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建
(一)找准课程定位,明晰课程设计理念思路。VI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三方面的具体能力,分别是VI设计策划、VI设计能力以及VI设计制作能力。关于此课程的深层含义,是在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基础上形成一种综合性课程,此课程通过利用诸多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因此说,VI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用多种学科知识做以支撑,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找准VI设计课程的定位以后,接下来就是理清并明晰课程设计的理念思路,让整个VI设计课程的学习与作品制作处于有条理、有秩序的环境中,关于VI设计的具体工作流程,常见的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项目做载体→市场调研→提炼理念→设计企业标志→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VI手册的设计。在此流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贯穿于设计始终的课程设计理念,确保设计理念具备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组织内容方式,循序渐进达成教学目标。VI设计课程的设计内容实用性较强,所以独立学院在选定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依据现下企业设计市场的需求,制定出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现下,企业公司VI设计的岗位流程为市场调研→企业标志设计→基础系统及应用系统设计→VI手册设计与制作,企业针对这四个具体流程制定了多种具体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每一环境中安排了不同性质的任务,这与独立学院学生的设计学习流程相一致,也符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规律,真正做到了组织内容方式,进而循序渐进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组织流程如下:
注:其中任务二到任务七均为具体的学习环境。
(三)善于走下走出,有效提升整个教学效果。VI设计是一种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所以独立学院的老师在VI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走下走出”(走下讲台接近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灵感),以保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老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摒除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别,尝试着走下讲台去接近学生,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中寻找创作设计的灵感,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一直待在相对封闭无趣的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会减弱。
(四)丰富课堂形式,益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想真正教好VI设计这门课程,那么独立学院应将企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作为教学模式革新的出发点,根据企业VI设计流程选定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就业所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院应致力于摆脱传统的VI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这一理论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强调学生课程的主体位置,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然是十分有益的。比如,老师可以采纳模拟提案会的形式,鼓励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作品制作出PPT课件,利用新媒体技术克服制作问题,形成自己作品的提案。随即老师带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模拟提案会的环境,给予学生时间讲解自己作品的内涵,并自觉接受一众同学的提问,进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模拟提案会的课堂形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释问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均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实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五)设置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样教学活动。由于VI设计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因而老师在设置教学方法时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目的,确保所设置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进而积极开展多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企业VI设计的具体流程,找准设计的定位与准则,在此过程中重视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多多听取学生意见,再有老师归纳总结。其次,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主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让学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的整个流程,辅之设置一些实质性的奖励,保持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热情。最后,独立学院可以调拨一部分资金投资建设“VI设计工作室”,组织学校老师参与到工作室的运营中,并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好更专业的锻炼。
(六)重视理论教学,加大横向项目练习深度。VI设计课程除了实践性极强以外,其也是一门系统的理论课程,此课程前期的基础内容范畴较为广阔,涵盖了力学、材料学、三大构成、创意图形以及书籍装帧等内容,但VI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加之设计内容又和材料力学、创意图形联系紧密,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VI设计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重视理解运用学生前期所学的基础性知识。比如,老师在讲解标志设计(Logo设计)这一节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带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三大机构与创意图形知识,从而对已有的图形进行再创造设计直至制作出新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在VI课程教学中可以试图分析具体的设计思想,在明晰设计思想的优劣处之后,在组合学习小组接洽横向项目,不断加大横向项目练习的深度,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
(七)应用教育技术,辅助VI设计提升教学质量。21世纪是信息、媒体大时代,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知觉催生了一大批先进工作设备,教育行业同样适用。现如今,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众多方面,就拿独立学院所开设的VI设计课程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最为准确的体现就是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优势明显,它能够收录大量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内容,浓烈丰富的视觉信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完全满足了VI设计课程的需求;网络教学所产生的价值功用不可代替,加之不少独立学院建设了网络课堂,直接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因此,老师应善于引进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VI设计课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应注意的是,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形式,它们不能完全发挥老师的职能,所以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需要把握好尺度,切勿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八)改革考核形式,完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为了契合独立学院VI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改革考核形式,努力完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把好独立学院VI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的最后一道关。可以采用企业考核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企业项目内容的理解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考试成绩的评定标准上选择综合考评方式,一改传统单一的纸质试卷理论考试形式,可以适当添加“面试”型考试形式,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审查学生的沟通表达、认知理解、动手操作能力等,那么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就是基础知识与“面试”考试的综合成绩,体现考试成绩评定的公开性、公平性。
三、结束语
纵观全文,VI设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建绝非易事,它需要多种革新手段的支撑和辅助,可见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立于独立学院这一特殊办学体制下,加之VI设计课程丰富的内容、极强的实践性,便务必要平衡好传统与现代、革新与新建之间的关系,努力满足社会复合型 VI设计人才的需求,在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同时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志平. 《标志VI设计制作与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32)
[2] 舒伟,孙福良. 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4)
[3] 梁晓宇. 关于高职高专VI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 华章.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