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5-04-28王晓雁

企业导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物流人才中职校人才培养

王晓雁

摘 要:物流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与物流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物流人才现状分析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探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物流人才;中职校;人才培养

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物流操作类人员就占了70%--80%。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并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物流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客观分析中职校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构建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职物流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物流人才的现状分析

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知:“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旺盛,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虽然各地职业院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物流实用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不少企业中物流操作型岗位从业人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转移而来;二是招聘农民工。这些从业人员很少接受正规的物流操作培训,对操作原理、各环节的作业流程、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下,物流质量大大折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招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连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物流人才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而且要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物流专门人才。

(二)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笔者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开设物流专业的4家中职校进行调查,目前上海市普陀区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为97%,如果去掉继续升学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近100%。相比起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欣欣向荣,每年中职校物流专业招生却显得不那么红火,甚至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学生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多数家长在孩子报考中职校时,宁愿选择金融、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而不愿选择物流专业。总觉得孩子如果选择物流专业,毕业后就要以卖苦力为生了。但事实上,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一方面,物流行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失也慢慢凸显。眼下从事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拥有了技术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也难以进入物流管理人员的队伍。

(三)中职物流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根据调查,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商贸服务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配送企业等。从事运输的岗位有业务员、操作员、现场管理员、信息员、录入员、单据管理员;从事仓储岗位有装卸、叉车司机、理货员、仓库管理员、监装员、信息员;从事配送岗位的配送员、检验员;从事商贸业的岗位的客服文员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设施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到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物流各个环节。物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中职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需求存在差距。目前的中职物流教育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沿袭了高校的物流管理模式,从知识及技能结构上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还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培养现象,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本地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与现代企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相当的差距。从不少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中职物流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需要企业花费不少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还滞后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物流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许多中职学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薄弱的师资力量制约了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物流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物流专业实践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设备较好、功能较全的实训室作为硬件设施,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不少中职校对物流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存在物流开放实训中心和实训室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实训中心虽配有不同的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毕竟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实践形式单一化、同质化、也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是不一样的,而且实训资源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立竿见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中职物流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为物流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物流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常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由于缺乏调动物流企业参与中职物流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一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也难以复制和推广,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校企合作的在深度、广度的不足也导致了中职物流教学脱离了企业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物流企业岗位需求。

四、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人才和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着重学生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和提升。中职物流人才的培养要针对物流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操作性、实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输送和培养物流操作第一线的采购员、配送员、仓管员、验货员、拣货员、订舱员、录入员等等。学校要以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懂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复合人才,不断满足物流市场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既要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现实需要,也要注重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未来需要,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通过对中职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将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基础能力、岗位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不同教学层次和目标的需要,达到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综合能力能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物流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物流教学模式。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深化物流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强、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 ”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聘请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因此,中职校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 “关起门来办学”,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联系,根据物流企业的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走定向培养之路,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教学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机会,中职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职校物流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地跟踪最新技术,也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岗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将自身的工作标准、制度和对员工的岗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中职校,中职校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现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校教育围绕企业需求转变,推进中职物流专业建设。

(六)以“双证融通”为核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工作,数控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建立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两者融通的学业评价机制。在中职校物流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进“双证融通”,确保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物流师(四级)、仓库保管员、报检员、跟单员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物流专业教学要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科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中职生就业本领,使中职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物流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结语: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中职校物流人才培养应该站在社会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玉雯.“工学交替”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M].北京,2014

猜你喜欢

物流人才中职校人才培养
基于区域人力资源集聚理论的珠海市港航物流人才培养集聚战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