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2015-04-27徐礼诚
一、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史论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文意、把握文脉,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作者对六国灭亡教训的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苏洵“赂秦”观点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浸润了华夏儿女重史、鉴史的文化传统。司马迁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也说过一段有名的比兴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秦二世而亡历史的议论文,了解了史论文的一般体例。今天,我们来共同阅读苏洵的《六国论》,看看老苏是如何总结秦灭六国的历史的,他的行文又是怎样一派风格。
学生回忆相关历史及已学的有关史论文,教师指名对《过秦论》、《阿房宫赋》主要观点进行梳理。
教师明确:《过秦论》主要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的主要观点是要爱惜民力,因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所以要“爱其人”,“复爱六国之人”。两篇文章都以史为鉴,对当世执政者提出了仁政要求。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勾画文意不理解处。教师根据学生的举手质疑进行详细分析。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教师对句读和情感进行点拨。
(4)梳理文脉,学生探究。
①关于明确中心论点的教学活动。
提问:作为一篇评议历史的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明确:“弊在赂秦”。文章的中心论点在首段即提出,简洁有力。第一句先用“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对六过灭亡原因的浅陋认识,在斩截地提出“弊在赂秦”。最后一句更是再分析“赂秦而亡”的两种情形后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使之更加突出。
(在此一环节的探究中,学生或有误认“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为中心论点的,教师可因之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形成正确共识。)
②关于分析文章结构的教学活动。
提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我国散文的一套样板,元人朱夏说“老苏之文,顿挫曲折,苍然郁然,鑱刻削厉,几不可与争锋”。以此文而论,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请同学们从论证结构的角度分析此文。
明确:全文分为五段,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段叙议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而亡的史实,支撑分论点一。第三段叙议齐、赵、燕“以赂者丧”的史实,支撑分论点二。
第四段依据史实,富有洞察力地提出“积威”的概念,深刻揭示了六国灭亡的最本质原因。关于第五段,清人林西仲认为:“老泉此论,实为宋赂契丹借来作个车鉴。以为宋有天下之大,与六国弱于秦不同,尤不待赂。其结穴全在篇末一段,感慨含蓄。”北宋重文抑武,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每年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可见,末段卒章显志,和盘托出作文的主旨。
全文紧紧围绕“赂”字做文章,论点鲜明,语言简洁,层层进逼,环环相扣,以通畅的气脉贯穿一体,将借古讽今的目的成功达成。
③关于总结修辞特色的教学活动。
提问:老苏此文简洁峻切,并非干瘪苍白,其语言风格亦有诸多可圈点玩味处。请同学们尝试总结此文的修辞特色。
明确:行文中的修辞特色有四,分别是自问辩答,设问周密;夸张强化,感染力强;比喻形象,刻画精当;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此一环节较为简单,可由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发言得出,教师只进行答案的引导和协调,并适当总结。)
(5)学生分组讨论六国灭亡的教训,教师可补充苏轼、苏洵和清代李桢同题作的相关论述。
明确:苏洵文借古讽今,现实指向明显。他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对外政策,可以说既抓住了六国灭亡的关键,又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他死后六十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重蹈六国覆辙,为金所灭。
苏轼提出六国灭亡是因为没能做好“养士自固”,可视为发抒己意、感怀出处的一股不平之气,寄托希望当权者能够重视自己价值的意味。
苏辙文就事论事,认为六国没有做到“互助共存”,导致合纵策略流产,秦国实现统一。
李桢文是在细读三苏同题作之后形成的独到认识。他认为,社会普遍同情被灭亡的六国而专责秦以保证,这是不理性的。“彼六国皆欲为秦所为,为可专以罪秦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虽将秦之统一归结为“天助”,他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也举例说,魏、齐二国不采纳孟子的仁政建言,“可慨也夫”,很明显是强调要施行仁政的。
四、教学反思
老苏的散文多为议论古今成败得失之作,说理严密,阐理入微。在执教本课时,考虑到难解字词不多、文体特征明晰,因此文言文基础知识我都是采取随文教学的方式处理的。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分析立论、论证结构和修辞特色三个方面,让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做好对本课的学习,为领悟“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单元重心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
徐礼诚(1986~),男,安徽省六安市人,工作单位: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职务: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