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结合寰枢关节整复术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5-04-26陈艳阳孙弘扬罗俊刚向开维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寰椎寰枢针刀

陈艳阳 ,孙弘扬 ,罗俊刚 , 向开维*

(1.贵阳中医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贵州 贵阳 550002)



针刀结合寰枢关节整复术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陈艳阳1,孙弘扬2,罗俊刚1, 向开维2*

(1.贵阳中医学院 针灸推拿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以及整复错位的寰枢关节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眩晕,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结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分为针刀对照1组和整复术对照2组,分别治疗2周,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变化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结果: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显著(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且对照2组比对照1组疗效好(P<0.01);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治疗前三组患者X线表现: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寰枢关节间隙不等、两侧块间距不等、寰椎后弓抬头、寰椎后弓点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X线表现症状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组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72.5%、8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对照2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后,再运用手法整复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晕眩疗效显著;有针对性的筋骨并治是治疗该病的正确途径。

颈性眩晕;针刀松解;寰枢关节整复术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各种病变引起眩晕的综合征。其中动力性、机械性、血管性等因素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后,再运用手法整复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晕眩,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颈性眩晕患者,年龄18~65岁,病程1~7年。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 组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1)岁;对照1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9±1)岁;对照2组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临床表现 症状以头晕为主,颈部活动至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伴有后头痛、颈部不适感、睡眠不佳、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排除内科、神经科及耳科疾患所致眩晕。

1.1.2体查 枕外隆凸、乳突及第二颈椎棘突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压痛、增厚,第12胸椎旁2cm区域以及两侧肩胛冈、锁骨外侧附着处可触及皮下软组织紧张度高或增厚。运用横突触诊法仔细对比检查C1、C2两侧横突横向、纵向及矢状位的旋转,一侧横突的凹陷及另一侧的凸起,或是双侧的横突不能明显的触及,或是双侧的横突不在同一水平位上等。

1.1.3 X线资料 X线征:侧位片可见第1颈椎后弓不在枕枢线的中间,即偏向上或偏向下,或第1颈椎后弓矢状位旋转错位;开口位片可见寰椎两侧块不等大,寰齿、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枢椎棘突不在正中线上,错位方向一般与触诊相符。

1.2 诊断标准

参照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1]中有关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①眩晕为主症,可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头痛、颈痛等症状;②触诊第1颈椎横突左右不对称,第2颈椎棘突偏歪,棘突旁压痛,第1、2颈椎横突后缘有硬结;③颈左右转动明显受限、疼痛、斜颈;④X线检查:开口位显示寰椎位于口腔中央,寰齿侧间隙及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寰枢椎外侧缘左右不对称,齿突轴线至枢椎外侧缘距离不相等,或与寰椎的中轴线不重叠,二轴线互成夹角或分离。侧位片显示寰枢前间隙之距≥3mm,寰椎后弓呈仰、倾式或旋转式错位。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1个月,年龄在18~65岁;③自愿参与临床观察,能够积极配合本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①耳源性、脑源性、眼源性、感染性等疾病所致眩晕者;②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③造血系统、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颈椎骨折、滑脱、结核等患者;⑥不愿加入试验,或不能坚持治疗,或加用其他治疗方法者。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即排除。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松解法治疗[2]:首先在患者T11-12斜方肌以及两侧肩胛冈、锁骨外侧附着处寻压痛点或者硬结点,并用甲紫药水标记,让患者进入针刀治疗室内,嘱患者暴露腰背部并俯卧位,医生先洗手消毒后用碘伏以记号为中心逐渐向周围5cm范围内消毒,消毒2次即可,然后覆盖无菌小洞巾,医生戴帽子、口罩及无菌手套,完毕后开始行针刀(一次性汉章牌针刀型号为4#×0.8)松解,方法为:在T11-12反应点标记处,针刀刀口线与斜方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皮肤刺入达到硬结内(一般在1cm左右深度),纵行疏通剥离3~5刀,横行铲剥3~5刀与深层肌肉分离,然后在另一旁标记处行同样的操作手法。在两侧肩胛冈、锁骨外侧反应点处,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骨面进针,纵行疏通剥离3~5刀,横向摆动4~5次,之后在另一侧标记处行同样的操作手法。术后立即用创可贴覆盖针孔,嘱患者2日内不能在施术部位擦洗,每次选择2个反应点做针刀松解。其次在多功能多体位手法治疗床上行寰枢关节整复术:①仰头旋转定位扳法:适用于第1、2颈椎左右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放松左右胸锁乳突肌5min,左右侧卧位点按翳风、完骨、凤池、缺盆等穴位,在仰卧位时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使患者仰头10°~15°并放松,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运用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弹响的“嗒嗒”声;②侧向扳正法:适用于第1、2颈椎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穿过头下方托住患者下颌,其胸贴住患者头部上方以固定,使头后仰5°~10°,另一手食指屈曲如勾状,用掌指关节顶住侧摆向下的椎板处,在向头侧位拔伸的同时,顶住锥板的掌指关节一起向上用力,多可感觉错位的椎体移动;③俯卧冲压法:适用于寰椎仰、倾试错位,仰式错位时嘱患者俯卧位于多功能多体位手法治疗床上,调整为15°低头位,医者立于头侧方,两手拇指置于乳突后下方,渐渐向双眼方向用力,持续30s左右即可。倾式错位时患者同样俯卧位,调整为15°低头位,医者立于头前方,双手拇指置于枢椎棘突两侧的椎板处,斜向下30°渐渐用力,持续30s左右,反复3~4次为度。5天为1个疗程,隔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

1.5.2 对照1组 采用针刀松解法[2]:方法及疗程同对照组。

1.5.3 对照2组 采用寰枢关节整复术法。方法及疗程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治疗前后、随访时对每例患者临床症状的总体评分,疗效评定评分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X线检查: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做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错位的变化及复位的程度。

1.7 疗效标准

参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临床痊愈:眩晕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工作,X线示寰椎两侧块与齿状突距离相等或寰齿关节间隙相等,总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症状、体征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X线示寰椎两侧块与齿状突距离基本相等或寰齿关节间隙基本相等,90%<总疗效指数≤66.7%;好转:症状、体征缓解或减轻,生活工作受到一定影响,X线示寰椎两侧块与齿状突距离不等或寰齿关节间隙不等,总疗效指数≥33.3%;无效:眩晕无缓解,失眠、头痛等症状无明显减轻,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X线示寰椎两侧块与齿状突距离明显不等或寰齿关节间隙明显不等,总疗效指数<33.3%。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总体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三组之间有可比性。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显著(P<0.01),但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且对照2组比对照1组疗效好(P<0.01)。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证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且远期疗效持久,患者症状不易反复。详见表1。

组别例数(n)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疗程结束6个月后治疗组4024.3±2.65334.75±3.706▲△52.1±1.985▲※52.075±1.979▲★对照1组4024.5±3.13826.95±4.188▲○39.925±9.520▲□34.925±4.963▲对照2组4024.3±2.97629±4.443▲44.1±9.004▲41.1±6.88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组1组、对照2组第一次治疗后比较,△P<0.01,与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组1组、对照2组流程结束后比较,※P<0.01,与对照2组比较,□P<0.01;与对组1组、对照2组6个月后比较,★P<0.01。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表现

治疗前三组患者X线表现: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寰枢关节间隙不等、两侧快间距不等、寰椎后弓抬头、寰椎后弓点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X线表现症状都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具体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表现 (n)

2.3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对组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72.5%、8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均<0.05);对照2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

表3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相关认识大多归结于椎动脉因素引起长期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而冯爱春等[4]认为影响椎动脉的因素包括椎动脉自身形态的变异、骨质增生、椎体不稳错位及软组织劳损等外力刺激、交感神经、体液因子等。本研究从寰枢关节的位移长期刺激椎动脉而使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予以治疗。寰枢关节可进行两个自由度的运动,屈伸总的为15°,轴向旋转35°~40°,侧屈可忽略,但寰枕关节侧屈约为5°。从斜方肌的形态分析,该肌表面形态类似菱形,整块肌肉的起点于枕部项韧带和第7颈椎到第12胸椎的棘突,止点于锁骨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其功能为伸展、侧屈头颈,并向侧屈的对侧转动头和颈;其上部纤维上提和向上旋转肩胛骨,整块肌肉后拉肩胛骨,下部纤维下拉和向下旋转肩胛骨。结合该肌肉关节的特性后,分析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多数为学生、伏案工作职业者、驾驶员以及体力劳动者等,患者长期体位是低头位、双上肢向前且处于不同的相对静态式动作,常常导致耸肩样姿势偏斜,加上多数患者都是右利手,可使该肌肉起点与止点之间处于不同的应力牵拉,以及左右两侧的应力不对称,在治疗中观察到枕外隆凸以及第12棘突旁、两侧肩胛冈、锁骨外侧附着处,因长期的牵拉造成肌肉劳损、炎症、瘢痕、粘连等,结果造成此处的软组织变厚及结节状增生,当患者在正常位或伏案工作、提拉搬运重物时,此处因弹性变化而反作用于后枕部,影响寰枢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因而引起寰枢关节紊乱,最终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发病。此类患者都于这几处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紧张感,在针刀松解后,患者口述视物清晰,头昏有所减轻,再行寰枢关节整复手法往往立竿见影。针刀治疗,可对斜方肌下方的筋膜表面进行剥离、切割,松解挛缩变性的肌筋膜,阻断肌筋膜挛缩引起的恶性循环,而寰枢关节手法整复却是在分析轴性错位后应用相应的手法治疗,针对性更强,疗效更佳。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经复查颈椎X线片,其错位的椎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了纠正寰枢关节紊乱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在侧面也反应出颈部浅层、中层及深层的肌肉都可能是引起寰枢关节紊乱的原因,在治疗的时候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反应点来诊治。而对照1组、对照2组中针刀及整复手法分开治疗时,其疗效不甚满意,原因在于筋骨是相互影响的,应两者相顾疗效才能更佳。

综上,针刀松解下方斜方肌及两侧附着点的同时运用寰枢关节整复术是在充分考虑脊柱生物力学的基础上,分析软组织与脊柱的相关性,寻找到导致骨错缝、筋出槽的原因所在,再运用相关手法治疗,达到以因、证、治为主线的治疗模式,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

[1]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3.

[2] 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4] 冯爱春,殷建权,褚春华.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517-519.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9-26

陈艳阳(1987-),女,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

向开维(1957-),男,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

R274

A

1673-2197(2015)03-0102-03

10.11954/ytctyy.201503047

猜你喜欢

寰椎寰枢针刀
寰枢椎后方结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研究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31例临床诊治观察
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进展
X线断层融合摄影在Halo架固定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评价中的价值
寰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三)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