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
2015-04-26王汉华
王汉华
(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1)
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
王汉华
(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1)
目的:观察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和药物安全性等,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结论: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确切,可解除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后遗症;针灸;康复运动;临床研究
中风(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由某种诱因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进而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1]。一旦患病,患者多有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及口眼歪斜等症状,虽经过临床积极救治可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但往往易遗留偏瘫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加强对中风后遗症的整体治疗,本文采用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35例,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7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7±4.7)岁。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均存在部分日常生活能力缺失、肢体功能减退等后遗症。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发布的相关判断标准[1],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精神障碍、全身系统疾病及无法配合等患者。
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灸疗法: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及病情,给予相应穴位针刺。①四肢不遂:上肢不遂者取肩井穴、曲池穴、肩髃穴、天宗穴及手三里和手五里等穴位;下肢不遂者则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环跳穴、风市穴及太冲穴等穴位,阿是穴选择上肢或下肢肌肉丰满处。通过长针进行深刺,并与电麻仪相连。②口眼歪斜:主要取地仓穴、内关穴、翳风穴、合谷穴、阳白穴及颊车穴和迎香穴等。③语言障碍:主要取上廉泉穴、合谷穴、通里穴、内关穴和丰隆穴等。操作方式:头皮针按平刺配合200次/min的捻针进针,体针按直接针刺配合提插方式进针,针灸原则以虚者补法、实者泻法为参照。每次留针时间30min,每日2次,针刺完毕后给予适当按摩,以促进肌力康复,总疗程为3周。
康复运动疗法:指导患者在床上主动或被动反复训练健肢、活动患肢;患者左右翻身须在护士或家属协助下进行;加强患者躯干肌、颈肌、肩周肌等训练,每天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起立位训练、患肢负重训练、步态训练。躯干锻炼以翻身、卧—坐位的体位改变训练为主,肘关节锻炼以伸肌训练为主,腕关节进行屈伸、旋转,指关节进行屈伸等运动功能训练,每天2次,每次练习30min,结合患者病情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此外,对于自主能力缺失者可通过意念指挥患肢运动[2]。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具体操作方式与观察组患者康复运动疗法相同。
1.3 疗效标准
以中风后遗症相关疗效评定为参照标准[2],痊愈:治疗后肌力恢复至V级,能够正常交流与生活,基本无症状及体征;显效:治疗后肌力增加2级,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肌力增加1级,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变,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包括进食、洗澡、修饰及穿衣等,同时以病情状况及帮助程度为参照,分为0、5、10和15分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ADL能力与分值呈正比例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获得良好控制,临床总疗效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较为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出现严重不适症状。
3 讨论
脑中风为现阶段严重危及中老年群体患者的疾病之一。据统计[3],当前我国约有0.12%~0.18%人群患病,其中超过半数患者可能出现劳动能力缺失、生活能力障碍等后遗症,危害极大。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目前医学界及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4],并一致认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效果不错,但在解除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研究[5]表明采用康复锻炼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4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9.2%,整体疗效不高。近年来,采用康复运动配合以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据祖国中医理论,中风主要属于“郁证”“中风”等范畴,多是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机体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和脑脉瘀阻所致。该病病灶集中于脑髓血脉,但心肝脾肾同样会受到波及。针灸为我国中医常用手法之一,针灸取穴主要在于通督调任、手足三阳经与三阴经等,具有调和阴阳、气血及舒经活络、滋补肝肾等效果,还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加强组织代偿能力,并对受损神经加以修复,对于脑部梗死区域的缺血与缺氧情况有很大帮助。杨传东等[6]研究采用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结果表明患者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得到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6.4%。本研究,观察组实施针灸及康复运动疗法配合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更理想(P<0.05),且治疗期间不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不适,安全可靠,与相关报道一致[7]。此外,研究文献[8-9]报道:康复运动疗法的实施时机越早,中风后遗症改善效果越好,建议患者在经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时,给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对部分血管及神经等较为丰富的穴位进行刺激,如合谷穴等,对于患者微循环与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针灸与康复运动疗法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给予心理治疗,有利于患者树立康复信念,促进疗效。
综上所述,针灸联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在解除患者症状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付振灿.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3,10(12):82-83.
[2] 刘桂香.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3,6(6):138-139.
[3] 王黎,王东红.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J].光明中医,2012,27(8):1594-1595.
[4] 刘冬桂.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92.
[5] 张娓.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6):50.
[6] 杨传东,杨政杰,李建军.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33):239-240.
[7] 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461-1462.
[8] 王凤美,刘红权,高梅.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4):45-68.
[9] 罗卫泉,黄柳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10(12):64-65.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9-13
王汉华(1963-),女,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针灸。
R246;R455
A
1673-2197(2015)02-0069-02
10.11954/ytctyy.2015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