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断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2015-04-26唐安玲贺宝莹杨红梅王聪颖
唐安玲,贺宝莹,杨红梅,宋 英,王聪颖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续断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唐安玲1,贺宝莹1,杨红梅1,宋 英2*,王聪颖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目的:建立续断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对续断煮散颗粒制备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成型加水量及干燥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出粉率、川续断皂苷VI溶出量、干膏收率等为考察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评价。结果:确定了续断煮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即取续断中粉,按0.4mL/g均匀喷水,充分混匀,采用挤出法制备成型,于80℃烘箱中干燥60min,取出,整粒,即得。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剂量准确,操作简单,对煮散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续断;煮散颗粒;川续断皂苷VI;制备工艺
中药煮散是指将药材制成粉末,加水煎煮,去渣取服或带渣服用,即以水为溶媒与药材颗粒或细末煎煮取汁服用的用药形式[1-3]。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asperWall.ex Henry)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续折伤、止崩漏、安胎等功效[4],临床主要用于腰背酸痛、肢节痪痹、跌扑创伤、损筋折骨、痈疽疮肿等症的治疗[5]。续断煮散颗粒是取续断中粉,按0.4mL/g均匀喷水,充分混匀,采用挤出法制备成型,于80℃烘箱中干燥60min,取出,整粒,即得。将续断制备成煮散颗粒的目的为保留其吸收快、疗效高的优点,同时减少续断用量和煎煮时间,提高其利用率[6-8]。本实验对续断煮散颗粒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粉末粒度、成型加水量及干燥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出粉率、川续断皂苷VI溶出量、干膏收率等为考察指标对其制备工艺进行评价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惠普公司);Hypersil BDS色谱柱(150mm×4.6mm,5μm,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BP211D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德国);XFB-400B小型中药粉碎机(吉首市中诚制药机械厂);电热恒温水浴锅(双列八孔,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DHG-9245A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清洗器(AS10200,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
续断饮片(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产地四川,批号1109112),续断煮散颗粒(实验室自制),川续断皂苷VI对照品(批号:110715-200514,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为93.5%)。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实验室自制),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续断煮散颗粒药材粉末粒度筛选
续断被粉碎成粉末后,不同粒径的粉末可能对其煮散颗粒的性能及制备造成影响,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成型性、滤过性、干膏收率、川续断皂苷VI溶出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制备续断煮散颗粒的最佳粉末粒度。
2.1.1 成型性 分别取续断最粗粉、粗粉、中粉、细粉各50g,均匀喷水后,采用挤出法制备煮散颗粒粗制品,干燥,取出,放冷。观察各粒度粉末成型难易程度、颗粒状态。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成型性考察结果
结果表明,续断最粗粉颗粒成型难,有少量纤维,且色泽不均,呈块状;粗粉较易制得颗粒,但色泽不均,含少量细粉;中粉和细粉较易制粒,且颗粒饱满,色泽均匀。故续断药材粉末粒度初步确定为中粉、细粉。
2.1.2 滤过性 分别称取由续断中粉、细粉制得的煮散颗粒成品各5g,加入20倍量水,煎煮20min,趁热滤过,观察水煎液滤过情况。中粉滤过时间为122s,细粉滤过时间为134s,表明中粉、细粉都容易过滤,差异不明显。
2.1.3 干膏收率 分别称取由续断中粉、细粉制得的煮散颗粒成品各5g,进行煎煮,加入20倍量水,煎煮2次,第1次20min,第2次10min,合并煎液至200mL,精密量取药液20mL,置于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下干燥3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干膏收率。结果表明,中粉干膏得率为50.75%,细粉为52.07%。细粉制得煮散颗粒的干膏收率略高于中粉,但两者干膏收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故续断药材粉末粒度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2.1.4 以川续断皂苷VI溶出量为指标筛选粉末粒度 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水为30∶70(体积分数比),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2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理论塔板数按川续断皂苷VI计算应不低于3 000。
精密吸取“2.1.3”项下煎煮液2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经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川续断皂苷VI含量,试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续断中粉制得煮散颗粒中的川续断皂苷VI含量略高于细粉。
表2 川续断皂苷VI含量测定结果
2.1.5 药材粉末粒度确定 通过干膏率和川续断皂苷VI含量两者综合评分,确定煮散颗粒成型性的最佳粉末粒度,结果表明续断中粉和细粉煮散颗粒成型性无明显差异,结合颗粒成型性、滤过性结果,选择续断中粉制粒。结果见表3。
表3 药材粉末粒度综合评分
2.1.6 续断煮散颗粒粉末粒度筛选验证试验 为验证上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制粒工艺合理可靠,取续断中粉制备煮散颗粒3份,观察其成型性,各取5g,按“2.2.3”项下方法制备水煎药液,测定干膏收率及川续断皂苷VI含量,结果表明续断中粉制得的煮散颗粒其成型性、干膏收率、川续断皂苷VI含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见表4。
表4 验证试验结果
2.1.7 出粉率考察 取续断药材100g,置于粉碎机中粉碎,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粉末分等项下规定,计算续断中粉出粉率,结果表明续断中粉出粉率较高,可满足生产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续断煮散颗粒最佳粒度粉末出粉率试验结果
2.2 续断煮散颗粒制备成型加水量考察
根据预试验结果,每50g续断中粉加水23mL能满足成型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筛选最佳加水量,对续断煮散颗粒成型加水量进行考察。称取续断3份,各50g,分别量取15、20、25mL水,加入粉末中,充分混匀,采用挤出制粒法制得续断煮散颗粒,观察制备成型时不同加水量所制得的煮散颗粒成品情况。结果表明加水量为20mL较佳,加水太少黏合性太差,不易制粒;加水过多续断粉末质地较黏不易过筛,故确定每50g续断中粉加水20mL制粒。如表6所示。
表6 制备成型加水量试验结果
2.3 续断煮散颗粒干燥时间考察
取续断中粉200g,加水80mL挤出制粒,等分成5份,置于80℃烘箱中,分别于40、50、60、70、80min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
2.3.1 含水量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 H水分测定法中第一法(烘干法),对不同干燥时间煮散颗粒的含水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7。
2.3.2 川续断皂苷VI含量测定 分别称取不同干燥时间的煮散颗粒成品各5g,加入20倍量水,煎煮2次,第1次20min,第2次10min,合并滤液定容至200mL,备用。分别精密吸取2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经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川续断皂苷VI的含量。结果表明,80℃烘箱干燥60min后,煮散颗粒的平均含水量变化不大,各干燥时间川续断皂苷VI含量较相近,故选择烘干干燥的时间为60min。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干燥时间试验结果
2.4 续断煮散颗粒吸湿性试验及临界相对湿度(CRH)考察
2.4.1 吸湿性试验 在已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放入约1g续断煮散颗粒样品,轻摇使其分布均匀,精密称定后,置于盛有氯化钠过饱和溶液(相对湿度75%)的干燥器内,于25℃恒温培养箱中保存,分别于 2、4、8、12、24、48、72、96、120h取出称量瓶,精密称定重量,计算吸湿百分率,以吸湿百分率对时间作图即得吸湿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75%的条件下,该煮散颗粒放置96h吸湿可达到平衡。见图1。
图1 吸湿曲线
2.4.2 CRH测定 将底部盛有过饱和盐溶液的玻璃干燥器放置24h,使其达到平衡。在已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底部放入约2g续断煮散颗粒样品,轻摇使其分布均匀,精密称定后,置于干燥器内,于25℃恒温培养箱中保存96h,取出称量瓶,精密称定,计算吸湿率,结果见表8。以吸湿率为纵坐标,相对湿度为横坐标作图,作图中曲线两端的切线,两切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即为临界相对湿度。结果表明,煮散颗粒的CRH为71%,在制备成型过程中,环境湿度必须控制在71%以下,以减少水分对煮散颗粒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确保煮散颗粒的质量。见图2。
2.5 续断煮散颗粒流动性考察
休止角测定:采用固定漏斗法,将2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1cm高度处,小心地将颗粒沿漏斗壁倒入最上的漏斗中,直到坐标纸上形成的颗粒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口为止,由坐标纸测出圆锥底部的直径(2R),计算出休止角=H/R,续断煮散颗粒休止角约为36°,结果表明续断煮散颗粒流动性好。结果见表9。
表8 煮散颗粒CRH测定结果 (%)
图2 吸湿曲线
样品R(cm)休止角(°)11.523421.403631.3836
2.6 续断煮散颗粒制备工艺验证试验
取续断药材中粉粉末50g,均匀喷以20mL水,混匀,采用挤出法制粒,颗粒置于80℃烘箱中干燥60min。将所制干颗粒过5号筛,除去细粉;再过1号筛,整粒。细粉重新制粒。以上步骤重复6次,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颗粒含水量及川续断皂苷VI含量。结果见表10。
表10 验证试验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在预试验时,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制备煮散颗粒进行比较研究:①将中药饮片粉碎成不同规格的粉末,作为煮散颗粒;②在粉末基础上,加水混匀,再制成不同规格的颗粒,作为煮散颗粒;③在颗粒的基础上压制成片,作为煮散片。对三者进行综合比较,方法①制成的煮散颗粒在加水煎煮过程中,粉末太细易糊化,影响疗效;粉末太粗,有效成分溶出率低,粉末粗细的粒度难以选择到最佳,且成品规格不一致,不能满足临床配方的需求;方法③制成的煮散颗粒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植物药材来源于不同的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质地完全不同,很难压制成片状,一些药材几乎不能压制成型,如杜仲、熟地黄、麦冬等,也不能满足临床配方的需要。方法②是在原煮散制成颗粒的基础上,将药材粉末经简单加工制成颗粒状的煮散颗粒,可工业化大生产,质量稳定可控、剂量准确、节约资源、制备简单、使用方便,能在临床上随证加减,故基本确定煮散制成颗粒状。
[1] 穆兰澄,曹京梅,李冀湘,等.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74.
[2] 江泳,冯欣,杨殿新,等.对中药煮散剂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四川中医,2010,28(5):69.
[3] 徐海波.中药煮散源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14(4):11-15.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09-310.
[5] 丁莉,李慧,武芸,等.药材川续断的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21-322.
[6] 黄礼之,宋民义,孙华山.浅谈中药煮散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2,23(8):746-747.
[7] 谭洪根,林生,张启伟,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续断药材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9):726-727.
[8] 刘基柱,邓小慧,李淑贤,等.仙灵壮骨胶囊中川续断皂苷VI的含量测定[J].河南中医,2009,29(7):707-708.
(责任编辑:尹晨茹)
Study o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Decoction Powder ofRadixDipsaciAsperoidis
Tang Anling1,He Baoying1,Yang Hongmei1,Song Ying2*,Wang Congying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China;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China)
Objective:To establish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decoction powder ofRadixdipsaciasperoidis.Methods:The particle size, forming the amount of water and drying time to prepare decoction powder ofRadixdipsaciasperoidis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the flour yield, the content of asperosaponin VI,yield of dry extract and so on we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Results:This optimized process was determined:added water by the speed of 0.4mL/g into the powder ofRadixdipsaciasperoidis,mixed thoroughly,prepared by extrusion method,dried 60 min in drying oven in 80℃,granulated finally.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simple and feasible, with a demonstration effect on the preparation of decoction powder.
RadixDipsaciAsperoidis;Decoction Powder;Asperosaponin VI;Preparation Technology
2014-09-10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10931)
唐安玲(198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与新剂型。
宋英(195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
R284
A
1673-2197(2015)02-0028-03
10.11954/ytctyy.2015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