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2015-04-26束秉钧武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00湖北省中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00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阴虚阳肝火证型

束秉钧,程 伟(.武汉市中医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湖北省中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束秉钧1,程 伟2
(1.武汉市中医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中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H型高血压;血脂;中医辨证分型;血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疾病,作为心脑血管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多,及早预防和控制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据调查,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约为75%[1],亦有研究证实,血脂异常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较高发病率,达到59.7%[2],二者同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探讨了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1月武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部确诊为H型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共102例,其中男60例, 女42例,年龄47~90岁,平均(68.35±9.78)岁。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进行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壅盛证、阴阳两虚证[5]。1.2 相关指标检测与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空腹12h,取肘静脉4mL,抗凝,3h内分离血清进行检测,送至本院检验科,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各流程的操作严格遵循说明书。Hcy超过10μmol/L即为升高;伴有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6]。血脂异常标准参考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TC≥5.18mmol/L、TG≥1.70mmol/L、HDL-C<1.04mmol/L、LDL-C≥3.37mmol/L。

1.3 病例排除标准

所有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均排除。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之间发病人数比较

经卡方检验,P>0.05,各个证型之间发病情况无差别,表明血脂异常与证型无直接联系。详见表1。

表1 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之间发病人数比较 (n)

2.2 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肝火亢胜证、痰湿壅盛证的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较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详见表2。

2.3 血脂异常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102例H型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异常者共71例(69.61%)。在血脂异常者中各证型分布:肝火亢盛证13例(18.3 %),痰湿壅盛证27例(38.03%),阴虚阳亢证17例(23.94%),阴阳两虚证14例(19.72%),其中痰湿壅盛证分布较其余证型更广。

3 讨论

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已经达到18.8%,且患病率目前仍在不断增长中[3],高血压对全身诸多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在引起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尤为突出,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脂异常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表2 H型高血压各证型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注:TC水平:痰湿壅盛证与其余三组比较,P<0.05;LDL-C水平: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比较,P<0.05;但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比较,P>0.05;各证型之间TG、HDL-C水平比较,P>0.05。

血脂来源及致病机理包括:

(1)TC:来源于人体自身合成及食物摄入,受年龄、性别、饮食及遗传因素影响,TC水平随年龄增大而上升,70岁后不再上升或略下降。在不同领域均已研究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密切,包括动物实验、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性、流行病学研究及大规模临床降脂治疗试验的结果[4]。

(2)TG:来源于人体自身合成及食物摄入,受环境及遗传因素影响,且受环境影响可有较大波动。有研究证实TG与自由基代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凝血-纤溶活性关系相关[5],TG水平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有所升高,但结果差异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T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4],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未将其明确列为心血管危险因素。

(3)LDL-C: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LDL会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同时持续发生一系列的慢性炎症反应。

(4)HDL-C:HDL通过转运泡沫细胞中的胆固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血脂异常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更是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同时升高会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Hcy影响载脂蛋白b产生毒性细胞产物Hcy-LDL,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同时Hcy-LDL会增加细胞内胆固醇堆积、脂质斑块形成及产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6]。

本研究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几组高,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相比有更低的LDL-C水平;而在血脂异常组中痰湿壅盛证分布较其余证型更广。表明痰湿壅盛与血脂异常有一定关系,而TC水平与痰湿壅盛密切相关。

痰湿的产生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起居、年龄及疾病药物因素,饮食不节,过嗜膏粱酒醴影响脾胃运化则痰湿内停,生活过于安逸气血运行不畅,易致痰湿内蕴;年老体衰,脏腑虚弱,气血运行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再者便是滋腻中药的过度使用,积久生痰[7]。现代亦有关于痰湿的致病机理研究:痰湿作为致病因子,可以影响脂质代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导致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大[8-11]。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较非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程度严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等靶器官损害的倾向[12],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联素水平等代谢方面的异常,且比其他体质患者更为明显,存在更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倾向[13]。综上所述,包括产生途径到致病机制及最终结果,二者极为相似,可以认为,高胆固醇血症是痰湿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痰湿壅盛证与总胆固醇水平关系密切。

本研究表明:通过各证型与血脂水平比较以及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的分布情况可证明,TC可作为H型高血压痰湿壅盛证辨证参考依据之一,临床上对于TC升高的患者,应当在辨证基础上更注重应用化痰利湿类中药,注意滋腻中药的合理使用。中西医各有所长,在治疗高血压病合并血脂异常方面,可以互相弥补不足之处,相得益彰,增强疗效。

[1] 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614-618.

[2] 642名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78-4879.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36.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5] 郑关毅,洪华山.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辨证分型与自由基代谢及凝血纤溶活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 9(2):73-75.

[6] HOPKINS PN,WU LL,HUNT DC,etal. Lipoprotein( a) interactions with lipid and non lipid risk factors in early famili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rterioscler Thomb Vasc Biol,1997(17): 2783-2798.

[7] 宋咏梅.痰湿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100-101.

[8]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29-131.

[9] 王雄,李卫青.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表达及痰热清注射液的干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389-1391.

[10] 张焱,陈咸川.痰湿壅塞证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超声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1):26-27.

[11] 牛凤娟.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D].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12] 钱岳晟,王彦,杨龑.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高危风险与脂联素基因相关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28(4):27-30.

[13] 钱岳晟,张怡,朱鼎良.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60-1161.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1-18

束秉钧(1988-),男,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心内科。

R259.441

A

1673-2197(2015)11-0081-02

10.11954/ytctyy.201511035

猜你喜欢

阴虚阳肝火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中医名言拾粹
微信在线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八三感怀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