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方式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2015-04-24荣,刘畅,陆

舰船电子对抗 2015年1期
关键词:机器设备电子对抗人机

石 荣,刘 畅,陆 君

(1.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36;2.二炮装备研究院第4研究所,北京 100085)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方式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石 荣1,刘 畅1,陆 君2

(1.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36;2.二炮装备研究院第4研究所,北京 100085)

概述了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分析了电子对抗人机交互中信息传递的架构及其本质,并讨论了人机交互方式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除了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之外,还有电子对抗任务中机器对作战人员的决策辅助,以及人员对机器的语义化信息处理辅助这两大驱动因素,揭示了隐藏在人机交互背后的智能互补协作这一潜在过程,展现出未来电子对抗应用中人机合一的必然发展趋势,为电子对抗更加高效的人机交互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人机接口;机器辅助;人工辅助;智能互补协作

0 引 言

电子对抗从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电子对抗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员都会涉及到电子对抗活动,并操作使用电子对抗设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电子对抗设备更加好用?如何让相关人员进一步用好电子对抗设备?成为电子对抗设备设计、制造、生产与维护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电子对抗设备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是人使用机器和机器反馈结果的最直观的表现,如果能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让操作人员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使大家在操作电子对抗设备过程中,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一样方便;大家在利用电子对抗设备执行任务的过程,就如同沉浸于电脑游戏之中一样快乐。如果能达到如此境界,这样的电子对抗设备当然是好用的,而且大家也会自然地去用好这样的设备,甚至会喜欢上使用这样的电子对抗设备。就如同现代生活中的“手机依赖”和“电游痴迷”一样,这样的机器设备就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美好的愿景将是电子对抗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电子对抗中人机交互的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着手点,但这并不是全部,在人机交互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与分析,首先回顾了电子对抗设备人机交互方式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当前流行的人机交互新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子对抗设备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传递模型,从而反映出电子对抗应用中机器辅助条件下的人工决策判断,以及人工辅助条件下的机器智能信息处理等特有过程,揭示了在电子对抗人机交互设计与应用中隐藏于信息简单双向传递背后的高价值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处理和提炼挖掘的要求,同时也展示了未来人机合一的电子对抗的必然发展趋势,从而为电子对抗人机交互新手段的设计和人机交互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也为电子对抗设计者开发出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高效的、智能化人机交互接口提供了重要参考。

1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方式的发展回顾

1.1 上世纪中期的主要人机交互方式

虽然电子对抗在1904年的日俄海战中就宣告诞生,但是真正的起步发展是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敌我双方激烈的雷达对抗的推动而开始的。上世纪中期从40年代一直持续到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电子对抗设备的人机交互方式非常简单,操作员向机器下达指令和输入参数主要通过各种开关、旋钮和按钮等方式,而机器向操作员反馈执行结果则主要依靠各种指示灯、耳机和蜂鸣器等手段来实现。

操作员通过视觉来接收机器设备的反馈结果,通常采用一定数量的各色指示灯的亮与灭的不同状态组合来表示编码之后的各种信息,有的还通过各种机械装置的辅助配合,借助视觉暂留效应将相关结果传递给操作人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APR-2型自动频率扫描侦察接收机就采用了一个小型的能被输入信号激励的氖灯,这个氖灯安装在一个76.2 mm旋转圆盘的边缘,圆盘的转动速度等于接收机频率扫描的速度,该速度可变,最大可达每秒钟60转,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在侦察接收机截获到目标信号时,就会在与该信号对应的频率刻度上出现一个明亮的红色标志,操作员以此来获得被测信号的频率值[1]。另一个典型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安装在美军B-47B飞机副驾驶员座位前的APS-54型雷达告警接收机,该设备的控制单元面板上装有一套简单的四象限指示灯显示装置,用以指示威胁雷达所发射信号的概略来波方向,控制单元面板上还有一个红色指示灯,当威胁雷达跟踪照射飞机时,红灯就点亮,由此而产生视觉告警信息,提示飞行员采取相应的对抗或规避行动[2]。

通过听觉来实现机器设备执行结果的反馈,主要是利用耳机和蜂鸣器来产生特殊音调的声音,从听觉上给操作员以相关的信息。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XARD电子情报侦察接收机,该接收机的天线上接了一个四分之一波长的匹配器,在搜索频谱时操作员将一根短路棒插在匹配器上面上下滑动,当操作员听到截获到雷达信号检波后视频脉冲激励耳机发出的“滋滋”声音时,便能从匹配器的刻度上读出该信号所对应的频率[1]。由于当时视觉显示设备的缺乏,所以二战期间大部分雷达侦察活动中截获到雷达信号的参数都是通过操作员由耳朵“听”出来的。除此之外,当时还使用了纸带记录仪、磁带记录仪、数码管、示波器等作为人机交互的输出设备。

在人向机器下达指令和输入参数方面,操作员则是通过身体四肢去控制各种形式的开关、旋钮、按钮以及操纵杆等装置,将人要向机器传递的信息,通过旋钮转动的角度、开关和按钮的不同状态,采用操纵杆处于不同位置等方式传递给机器。前面所讲的XARD电子情报侦察接收机中匹配器上滑动的短路棒也是一种人机交互的输入方式,通过短路棒上的不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研制的SCR-587机载电子情报接收机就采用旋钮的旋转来调谐,进而改变接收机的工作频率[1]。

上述人机交互方式在早期电子对抗设备中经常使用,直到现在该方式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部分转换成了其它的表现形式,而另一部分则保留下来,只是这一人机交互方式所占的比例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1.2 上世纪后期的主要人机交互方式

上世纪后期主要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期,也是电子对抗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机交互方式也随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机器语音输出信息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了。当时美军在战区执行飞行任务的直升机驾驶员的工作负担很重,他们不可能将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显示器上,经常发生驾驶员没有注意到显示器上显示的该飞机已经被火控雷达照射并锁定的反馈信息,从而造成了极大的过失性危险。

当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达尔莫·维克托公司研制的APR-39A型雷达告警接收机中就设计了语音合成输出功能。如果一部雷达正在监视或跟踪直升机,必须引起驾驶员的关注,该接收机将以语音的形式向外报告,如“SA-3,SA-3,方位正后方,截获”,或“SA-6,SA-6,方位右前方60°,跟踪”等;如果一枚导弹已经发射并向该直升机飞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声音报告,如“导弹,导弹,方位正右方,发射”,驾驶员在听到上述信息后就必须快速操纵飞机进行规避或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3]。

这一时期随着计算机的逐渐广泛应用,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设备的出现,人机交互的方式和接口物理形态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CRT显示器上已经能够完全展示出以前仅由各种指示灯和数码管提供的简单信息,除此之外,CRT显示器还能输出各种字符、文字、复杂图形和图像视频等,能够在人眼视觉上提供巨大的信息量,所以成为人机交互输出设备中的主流。后来在显示设备上CRT显示器逐渐被液晶显示器所替代,虽然液晶显示器在视觉效果、展示度和集成度等方面比CRT显示器更优越,但是这类二维图像输出设备的交互本质是相同的。

另外,键盘和鼠标则成为操作员将信息编码输入到机器设备中的主要手段,键盘将人类长期使用的文字信息以编码的形式传递给机器,而鼠标则是从形式上代替了以前的各种开关、按钮和旋钮等需要人体四肢来操控的接口装置,鼠标通过与二维图形显示界面的结合,将上述接口以抽象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大大节省了人机输入时所需要的体力。键盘、鼠标、显示器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电子对抗人机交互的主流设备,并且这一人机接口形式一直持续使用至今。

2 现今的人机交互新方式

近10年来随着触摸屏的出现,键盘、鼠标、显示器已经融合在了一个设备上,触摸屏既是人机交互的输入设备,同时也是输出设备,它将二者有效地集成在了一起,当然融合之后人机交互的紧密性和高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特别是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过人类手指之间的滑动,就能将人脑中的信息传递给机器,这一方式体现了人类视觉与双手之间的紧密配合。

而且当前的触摸显示屏技术随着商业化运作的推动,人机友好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输入环节上,这一发展过程中苹果公司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它所创造的指尖滑动识别技术,使以前古板的屏幕触摸键盘式输入方式得以极大地提升,再加上手写文字的识别,这样一来,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触摸按键方式来输入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的文字书写,并加上各种手指的动作识别,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到电脑上,从而人们在使用设备时无需重新学习一种新的方式,只需要遵循已有的行为习惯并稍加扩展就可以完成人机交互过程,所以这一人机交互方式获得了商业市场上的极大成功。

除此之外,在语音与听觉方面的人机交互进展也不可忽略。机器通过喇叭播放出来的语音、音乐和各种具有一定含义的声音,通过人耳进入大脑,从而完成信息从机器向人的传递过程。而反过来,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中的输入技术手段也进一步提高了一个层次。

因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口与耳是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最主要的器官,一个人讲话,另一个人聆听,信息便从一个人传递到了另一个人,反过来也是一样。对于人和机器之间,人向机器讲话,机器通过语音识别而得到该话语中所包含的信息,这样就完成了人向机器的信息传递过程。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应用于手机上的语音自动拨号,语音指令控制等方面。随着后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更强的语音输入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

除了上述典型的人机交互新方式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些方式。例如基于数字摄像机的体态识别和情感交互、基于触觉传感器的数字手套、虚拟现实设备等都可以成为一种人对机器的信息输入设备,人们用手、脚、姿态、表情或身体的动作等向机器设备输入参数,下达指令。反过来,机器不仅通过音视频设备,还可以通过压力和气味等途径向人们提供可以理解的信息。将上述这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和技术应用于电子对抗领域也是顺理成章和指日可待的。

近两三年来“可穿戴设备”这一新概念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是指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物或配件中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在互联网上可以感受到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势头,主要品牌包括了谷歌、苹果、三星、索尼、耐克、爱普生等各大厂商。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囊括了娱乐、医疗、健康、运动、户外、养老、母婴、宠物、生活、安保等各个方面。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主流产品形态对于人体来说从头到脚几乎全部覆盖:以头颈部为支撑的头盔、头带、眼镜、耳机、项链、项圈;以手部为支撑的手套、手表、手环、腕带、戒指;以脚部为支撑的鞋袜和其它佩戴饰品;除此之外还包括服装、背包、钱夹、拐杖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Google Project Glass谷歌眼镜、爱普生智能手表等。实际上“可穿戴设备”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机交互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更加人性化、微型化、智能化。人与机器之间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手段也不断得到拓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可穿戴的电子信息对抗设备”将会诞生并会得到广泛的应用[4]。

3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的本质与驱动因素分析

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看,人机交互中的“机”一般特指计算机[5];但从广义上讲,人机交互中“机”的范畴更大,泛指能够执行一定功能的机器设备。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才诞生的,从前面的历史回顾可知,在计算机用于电子对抗之前,电子对抗中人机交互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在人机双方的信息交换过程中,通常将人向机器传输信息的过程称为输入过程,对应的设备称为输入设备,输入设备传递信息主要是通过人身体四肢的运动来产生的,还有人的语音与体态的变化;反之,将机器向人传输信息的过程称为输出过程,对应的设备称为输出设备,输出设备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各种刺激来传递信息,人能够直接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感知途径是视觉和听觉,除此之外还有触觉、嗅觉和味觉。当然上述情况都是在人脑的统一支配下来与外界交换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已,例如语音如果离开了语言这一要素的支撑,人所发出的声音中的信息量则会大大降低;符号如果离开了文字这一要素的支撑,则书写本身这一动作也不再具有更多的意义。由此可见,人机交互更关注的是人与机器设备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发人员不断开发人机交互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使电子对抗设备更加好用,而“好用”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下面就从人机交互的信息传递架构及其本质谈起。

3.1 人机交互的信息传递架构及其本质

如前所叙,人机交互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一种信息交互过程,输入过程是人向机器传递有效的信息;而输出过程是机器向人传递有效的信息。如果仅停留在信息传递与交换这一表层上,那么我们自然会去研究人类如何有效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去感知外界,并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时特别注意:用户应能不费力地区分图标或其它图形表示的不同含义;界面上的文字应清晰易读,且不受背景的干扰;声音应该足够响亮且可辩识;应使用户能够容易理解输出的语音及其含义;使用触觉反馈时,反馈可辩识,以便用户能够识别各种触觉所表示的含义等[5-6]。上述内容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机交互技术学科本身所需要研究和关注的,但是对于电子对抗应用来说,人机交互除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之外,更重要的是“让电子对抗设备好用”和“用好电子对抗设备”,从而提高电子对抗活动的效能,而高效能的体现是需要人和机器设备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实现的。

在电子对抗活动中,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战场整体态势的把控,对语义信息的融合判断,对多项实施途径的综合决策等方面;而机器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量数据的采集存储,高速的计算处理,按照既定的设计程序准确执行等方面。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对抗设备好用”,这个“好用”如果仅仅从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上去理解,主要体现为界面友好且具有吸引力、操作方便易学习、具有一定的容错特性,操作高效简洁,交互效率高等。但是仅局限于这些要点是不够的,因为在这些特性都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机器设备所具有的优势,我们依然会觉得“该设备不好用”。所以“好用”一词不仅包含了电子对抗设备人机界面的因素,更重要的体现为该型电子对抗设备的优势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设备操作人员提供了应有的、详尽的、准确的电子对抗信息,为操作员的决策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电子对抗任务中机器设备对人的辅助作用。反过来,我们要“用好电子对抗设备”,即要发挥人的优势,将人的优势与机器设备的优势充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即在电子对抗任务中人工反过来辅助机器,处理人类所善于处理的信息和判断决策。这样一来人和机器设备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电子对抗活动的效能才能达到最优化,而二者结合的基础与重要实现手段就是高效的人机交互,这一相互的信息传递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对抗人机交互信息传递架构图

由图1可见,电子对抗人机交互中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信息处理上的机器对人的辅助与人工对机器的辅助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电子对抗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3.2 电子对抗任务中机器对人工的辅助

顾名思义,电子对抗是电磁空间中的一种对抗活动,虽然人眼能够感知的可见光也属于电磁频谱的一部分,但目前条件下更多的电磁空间的斗争还主要集中在射频与微波频段,除此之外还包括红外和紫外等。对于这一部分的频谱感知主要还是依靠机器设备来完成,由传感器采集的信号经过机器按照预先设计的算法处理之后,提炼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将此部分信息以情报的形式提供给操作员,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情报分析、情报加工、情报生产和情报服务的过程。从采集到的信号到呈现出信息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机器设备的自动处理,处理的结果通过人机交互接口高效充分地展现给操作员。

在电子对抗行动中,从截获的信号到有用信息的加工提炼,对于人来说,机器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存储容量大;计算速度快;计算准确度高;计算精度高;可重复性好;一致性强;不会出现人工所固有的工作疲劳,以及由于疲劳所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等缺陷。而且机器程序具有良好的执行流程复制性,一旦开发出一种数据处理算法,后续这种算法的使用就可长期持续下去,而算法是人类智慧物化到机器设备上的一种表现。正是基于此,模仿人类进行智能化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所运行的智能程序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人类自身。于是在这些方面就有了充分发挥机器智能的作用,利用其优势来弥补人类在此方面的缺陷,所以也就有了机器辅助人工的必要。

在实施电子对抗活动时,在如下一些典型应用中机器执行的信息处理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需要快速反应的应答式干扰;信号从时域到频域的转换;信号的滤波、相关、匹配等固有操作;在大型数据库中对相似信号的匹配、比对与查找;电子对抗大数据的存储、检索与挖掘等。除此之外,还有当前开发的一些智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算法,而这些方面都是人工所无法达到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机器设备进行辅助,这样才能使电子对抗的效能更加优化。

3.3 电子对抗任务中人工对机器的辅助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诞生之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计算机的智能还远不及人类中小孩的层次,也就是说在近期,甚至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智能只能在部分应用中获得较好的使用效果,对于人工智能所不能完全解决的领域,人的参与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人的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能力,来解决那些利用机器智能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人工辅助可以扩展应用于电子对抗中的多个方面,以弥补当前机器智能处理在某些方面还无法完全超越人类智能的问题,用人类的智能来辅助机器而发挥更大的效能。典型的人工辅助应用包括:基于人工辅助的雷达脉冲分选;基于人工辅助的辐射源目标个体识别;基于人工辅助的干扰资源调度与分配;基于人工辅助的干扰信号参数优化;基于人工辅助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基于人工辅助的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等。

所以“电子对抗设备好用”以及“用好电子对抗设备”,不仅要研究友好高效的人机交互接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机交互背后在信息处理上的机器与人工相互辅助的方法与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将人类的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的智能信息处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将电子对抗的效能达到最优化。

4 人机合一的电子对抗发展趋势

目前人机交互已经发展到了“人机自然交互”的阶段,人机自然交互可以理解为利用人类的日常交流方式与机器设备进行交互。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人类可以利用语音、肢体、手势、眼神等方式实现交互。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采用上述方式与机器设备进行交流并协同工作将逐步成为现实。典型的人机自然交互方式包括:语音交互,普适计算交互,体感交互,基于视线追踪的交互,第六感交互,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等。

当前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人机情感交互”,与人类之间交流的情况一致,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机器具有“情感”的能力。人类不仅具有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具有情感能力。而计算机具有高效的运算能力,极高的计算精度,超强的记忆能力,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按事先设计的程序自动工作的能力,即计算机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为了实现“人机情感交互”,就要求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的情感、感觉和感情,使计算机具有富于感情的“心”。神经生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决策时掺杂太多的情感因素固然不好,但是缺少了情感因素,好的决策同样难以实现,当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通道缺损时,人会由于缺乏情感而导致决策能力下降,所以人类智能中的情感能力是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相辅相成的。“人机情感交互”就是要赋予机器类似于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最终使机器能够像人一样与人类进行自然、亲切、生动和富有情感的交互[7]。当机器在此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时,则机器的智能化决策判断能力也随之提升。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与技术的融合,人与技术的融合也会逐渐降临,人类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正在超越工具使用的范畴,技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影响正在加速。在外部世界,技术不再只是单向地处理人类的指令,相反它越来越多地给出智能的反馈。在人类的内心世界中,将超越利用技术主宰自然的阶段,将自身作为技术的模板,使技术与人类的思想合二为一。

谈到此,不禁想到“机械有机体”这一概念。“机械有机体”是指混合了有机体与机械部件的生物。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航天医学空军学校进行合作研究的2位学者:曼弗雷德·克莱恩斯与内森·克莱恩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在未来的星际旅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即为了克服人类在生理机能上的不足,两位学者提出:向人类身体移植辅助的机器控制装置,以增强人类适应外部空间的生存能力[8]。实际上近年来的现代医学中,在人体内植入微机电芯片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这实际上就是“机械有机体”的开端与雏形。

虽然现在似乎还不敢大胆想象电子对抗设备中的一部分与人类身体进行有机的融合,但是电子对抗设备中的一部分通过高效的人机交互接口,与人类的思想进行融合则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诞生了各种“计算机辅助某某技术”,这实际上是发挥了计算机的长处,辅助人类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而现在也出现了人工辅助条件下的信息处理,用人类的智能来辅助机器以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2类辅助(一类是机器辅助,另一类则是人工辅助),这2类辅助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机合一的理念。在未来的电子对抗应用中,既离不开“机器辅助”,也离不开“人工辅助”,只有有机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电子对抗效能的最优化,这也就体现了人机合一的电子对抗的必然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让电子对抗设备更加好用”是设计人员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用好电子对抗设备”是操作人员设想的重要愿景之一,而高效的人机交互是实现这一目标和愿景的必经之路,通过对电子对抗发展历史的回顾,从中挖掘出不同时期电子对抗设备人机交互的不同物理形态,通过对这些形态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人机交互手段的发展与进步。在对当今最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与技术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电子对抗中人机交互的信息传递架构,揭示了隐藏在人机信息交互背后的智能互补协作这一潜在过程,自然展现出未来电子对抗应用中人机合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可以预见:“让电子对抗设备更加好用”和“用好电子对抗设备”将不再遥远。

[1] 艾尔弗雷德·普赖斯.美国电子战史——创新的年代(第1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2] 艾尔弗雷德·普赖斯.美国电子战史——复兴的年代(第2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3] 艾尔弗雷德·普赖斯.美国电子战史——响彻盟军的滚滚雷声(第3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4] 石荣.可穿戴电子信息对抗设备的概念及其应用浅析[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5,30(1):26-32.

[5] 孟祥旭,李学庆,杨承磊.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Johnson Jeff.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M].第2版.张一宁,王军锋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7] 毛峡,薛雨丽.人机情感交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李婷.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Analysis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Mode Evolvement and Driving Factors in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SHI Rong1,LIU Chang1,LU Jun2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ntrol Laboratory,Chengdu 610036,China;2.The Fourth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Artillery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5,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new man-machine interaction method,analyzes the framework and essenc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and discusse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mode evolvement:except for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on technique development,there are two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s:one is the decision-making aided by machine for man,the other is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ided by man for machine in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missions,opens out the lat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concealed from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on,exhibit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n-machine amalgamation in futur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applications,whi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man-machine interaction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s in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man-machine interaction;man-machine interface;machine-aided;human-aided;intelligence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2014-11-28

TN97

A

CN32-1413(2015)01-0001-06

10.16426/j.cnki.jcdzdk.2015.01.001

猜你喜欢

机器设备电子对抗人机
人机“翻译员”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航天电子对抗》编辑部召开第九届编委会成立会
《航天电子对抗》欢迎来稿
机修钳工在设备保养中的工作
浅析成本法在机器设备评估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对抗情报系统中的应用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电子对抗协同使用在要地防御作战中的应用研究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