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东北地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015-04-23赵英霞

关键词:东北地区物流业物流

赵英霞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

一、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东北地区物流业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支持大物流量运输的能力。截至2012年,东北三省的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的15.8%,公路里程占8.4%,货物周转量占8.7%[1]。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把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作为今后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2011年发改委出台了《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这为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必将带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一)东北地区物流产业规模情况

2004—2012年期间,东北地区物流产业增长迅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从918.8 亿元提高到2 358.09 亿元,年均增长率12.5%,如图1所示。

图1 东北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及占GDP 比重情况

图2 东北地区货运量情况

东北地区全社会货运量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货运量为341 174.8 万吨,是2003年的2 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如图2所示。与货运量的持续增长相呼应,货物周转量也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从2003—2012年,货物周转量由3 907.6 亿吨公里增长到15 368.3 亿吨公里,增长了293%,如图3所示。东北地区不断增长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表明其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图3 东北地区货物周转量情况

(二)东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东北地区在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和航道等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01—2012年,东北地区铁路营业里程从1.29万公里增加到1.54 万公里,年均增长1.62%;公路通车里程从14.93 万公里增加到35.79 万公里,年均增长8.27%;内河航道里程保持稳定,达0.7万公里。物流交通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东北物流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运行基础。伴随着东北地区物流产业的成长,民用汽车拥有量和民用机动运输船数有了显著的增长。从2001—2012年,东北地区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85.38 万辆增长至884.24 万辆,增长了3.8 倍,年增长15.32%;民用机动运输船数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 734 艘增长至2012年的2 679 艘,增长了54.5%,年均增长率达4.03%。

(三)东北地区物流节点初具规模

东北地区主要货物运输品种是粮食、木材、机电设备、钢材、原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等大宗物资,2012年货运周转量达15 368.3 亿吨公里。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保税中心已投入运营或加紧建设。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沈阳保税物流中心、营口港保税物流中心、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等已建成运营;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沈北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吉林石化物流中心等已初具规模[2];东北地区最大物流园区——哈尔滨普洛斯现代工业物流园一期工程建设面积约为9.7 万平方米,包括沃尔玛、中粮集团、京东、淘宝等多家企业入驻该物流园区。这些物流节点将在促进东北地区物流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东北地区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东北地区重点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粮食、钢铁与冶金、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专业物流体系发展较快。服务于装备制造、原料加工、大宗货物运输等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与生产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2012年全年可完成社会商品批发零售总额332.7 亿元,同比增长37.2%,完成全年任务的100.2%,其中煤炭园区完成交易量3 500 万吨,实现交易额280 亿元,建材园区完成交易额25 亿元,汽贸园区完成交易额15.5 亿元,农资、农机等其他社会商品完成交易额12.2 亿元[3]。以石油化工为主要特色的大庆物流城,依托石化工业及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心位置不断增强其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目前内陆港、第三方物流、生产和生活物资、公路货运站互补发展的繁荣局面。

(五)东北地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11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物流业,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 号)要求和全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到目前为止,两业联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发改委公布了131 家首批“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东北地区有8 家企业入选,涵盖汽车、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既有制造企业,又有物流企业,见表1。目前,东北地区两业联动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行业,这些行业的两业联动程度较高。

表1 东北地区首批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企业

二、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高于全国增长速度。“十二五”时期是东北地区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物流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商企业释放的物流需求严重不足

大多数工商企业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企业物流管理仍处于分散状态。在与物流企业合作中也主要是将产成品的运输业务外包,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方面仍倾向于自营,与物流企业合作的迫切性和自觉性还不够。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进行物流资源整合,加大物流外包的力度,但从整体来看,工商企业物流外包的开放度仍然不高。虽然工商企业存在物流社会化的动机,但由于政府政策在物流外包上缺乏扶持和引导,缺乏出台行之有效的主辅分离政策,导致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很难从原有的系统中剥离出来。工商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物流运营人员和设施,其改革过程必然会涉及资产重组、利益分配、人员安置、税收等一系列问题,工商企业的物流要素缺乏顺畅的退出机制,退出成本较高,这也是阻碍工商企业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

(二)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认识还不够成熟

自2009年物流业正式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来,东北地区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不断升温,制造和商贸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东北地区工商企业长期以来受“大而全,小而全”观念的影响,在物流运作方式上仍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外包以及企业间的物流联盟发展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工商企业仅是将运输与仓储等基本物流活动外包,而像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服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实施与控制等高端物流需求较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工商企业提高效率,也严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而物流业不了解工商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现象,由于缺乏联动,导致工商企业与物流业难以相互借力。我国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使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难以认识到现代物流发展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作用,对物流资源失去控制和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心也使得工商企业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社会化的物流运作方式。东北地区工商企业也不例外,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对与物流企业合作存在认识偏差。

(三)管理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涉及面广。东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需要政府部门之间进行积极协调。以税收为例,一项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环节,最后到东北地区税务部门报批时可能由于有关部门不理解物流业或者对物流税收认识程度不足,而导致该税收政策的“流产”。此外,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是一个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的过程。目前,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的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协调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尽管东北地区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取得较快发展,但同发达地区物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相比较,东北地区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弱,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状态,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东北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服务,同质化竞争严重。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如物流金融、一体化物流服务、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等,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较少,而这些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正是大多数工商企业迫切需要的。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在分散的物流功能上过度竞争,把精力主要放在成本降低和价格竞争方面,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给工商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不能满足工商业物流需求社会化的需要。虽然东北地区物流市场结构正逐步完善,但第三方物流整体的服务能力仍然不足,东北地区很多大型的工商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物流合作伙伴。

(五)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政策引导下,东北三省加强了区域间物流的合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东北地区在物流规划管理和实际运作上,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功能定位趋同、恶性竞争等现象,这些都制约了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水平,物流行业的一些关键指标,例如反应速度、成本控制、服务水平、满意度等,都取决于信息化能力。目前,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信息采集和交换技术水平较低,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东北地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东北地区专业物流市场缺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两业联动健康发展。

(六)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缺少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东北地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截至2011年底,全国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已达到382 所,其中东北地区为43 所,占开设物流专业院校数的11.3%。而东部地区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达是177所,是东北地区的4.1 倍,东北地区在物流人才培养数量上远远滞后于东部地区[1]。目前在东北地区的物流企业中,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现代物流。

三、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东北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创新物流模式是推动东北地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这对东北地区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

为实现东北地区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应该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工商企业加强物流管理,或者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同时,通过制度的完善,在引入国际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的同时,加快扶植区域内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发展。为此,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促使物流业向专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应积极推动工商企业剥离物流服务环节,对企业物流相关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土地置换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物流企业承接或者租赁制造企业剥离的物流设备设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第二,开展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成功企业作为示范典型,总结经验,实行“以点带面”的推广;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的重点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作为联动发展的重点项目,通过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第三,各级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物流服务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各种专业物流市场对接的交易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物流业务供需会议,为各类物流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物流业发展协调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由其统一负责规划、领导、组织和协调促进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各地物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统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力度。物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做好物流信息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发布、协调应对行业发展重大事项等工作,鼓励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的考核指标等。物流行业协会要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物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出台促进物流业的政策提供参考。物流行业协会要引导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双方企业的联动搭建硬件和软件平台,形成示范,取得成果后积极推广经验。

(三)健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

首先,做好东北地区物流发展总体规划。东北地区各城市的物流发展目标普遍缺乏对其在整个经济区内的发展目标以及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目标的定位。要按照《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东北地区各个城市的统一规划和协作,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物流合作,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其次,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物流企业在承接工商企业的外包业务时,涉及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管理等多个物流环节,但各环节使用的增值税税率不统一,这不利于工商企业对物流需求的释放,影响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对接。税收政策的重点是要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长效税收政策。统一物流业各环节增值税税率;允许物流企业集团统一纳税,给予物流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环节进行配套税制改革以降低物流企业的负担。再次,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的投融资、物流园区的土地使用以及物流企业工商登记和物流企业资质管理等方面,出台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加快东北地区各城市在内的物流业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高效快捷、配套齐全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例如以申报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组织开展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两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工作,选择不同行业(如制药、汽车、机械、轴承)的品牌企业(如哈药、长春一汽、北方重工、瓦轴等)通过开展联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

(四)加强物流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提高其物流服务能力

随着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企业用地、扶持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有潜力的物流企业发展和壮大,提高其物流服务的能力,增强其服务工商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要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和快递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提倡大型工商企业内部物流机构,进行社会化重组改造,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精做细,推动各类物流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从东北来看,一些长期从事装备制造原料和零部件的销售、配送业务的龙头物流企业,应立足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规模优势,逐步发展成为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应该给予龙头物流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大发展的经济环境,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五)加快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

结合东北通道的建设,在东北地区建立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盟,推进物流一体化的进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通多条腹地与港口连通、内陆与口岸互通的物流大通道,从而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快速流通,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借助物流联盟平台,把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关键的物流节点和集散地建立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来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物流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进程,增加物流服务的透明度,支持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的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规范,实时采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物流企业应按结合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条码、RFID、EDI、GPS、GIS、WMS、ERP 等企业信息化工具,建立满足物流服务需求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本企业的运作效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推动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和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物流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生产及流通的效率。

(六)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职业技能,优化企业物流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实现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地加强各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加强对认证培训机构的监管,确保职业培训质量,积极采取技能培训、在岗培训和定向培训等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非学历教育,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人才队伍。采取正规教育与在职培训、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本地区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通过吸引发达经济省份和外国的物流人才的方式来弥补本地区物流人才的不足。东北地区高级物流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建立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通过教育、培训、引进等方式来弥补高级物流人才的缺失,以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的机制保障[3]。

[1]张年.我国区域物流人才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6):48.

[2]龚 鹏,阎 黎.西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2,(1):56.

[3]刘梅康.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96-9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物流业物流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