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系统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15-04-23李春浩张向前

关键词:福建省绿色经济

李春浩,张向前

(国立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引言

21世纪,全球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不足、能源危机,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绿色经济也由此而生。皮尔斯于1989年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指以生态资本为基础、知识资本为主导、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保障而形成的以循环经济为表现形式的经济体系,体现在生产、消费、管理等环节中,市场为导向,传统产业经济是基础,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1年发表了《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2012年6月召开了“里约+20”峰会,主要以“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为主题进行南北争锋[2]。胡锦涛于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3]。“十二五规划”强调“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0年底,我国四川遂宁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4]。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如农业成本高、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为主,自主创新不足;服务业则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经济附加值低,缺乏有效的循环利用等等。据显示,2010年福建省环保产业产值近400 亿元,2011年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5年将达750 亿元,绿色经济市场巨大[5]。孙福明、卿松、陈旻(2012)认为,福建省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优势,但经济发展速度慢、区域政策不均衡、技术落后,因此要在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政策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6];郑晶、张春霞(2011)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经济、社会的三赢,建议福建省在能源结构、技术及其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森林资源等方面努力[7];张帆、金铁平、全毅(2011)认为,福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重化工业阶段,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产业生态文明[8]。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福建省绿色经济—社会—环境系统(Green economy-Social-Environment system,简称GSE)系统,以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具有重大意义。

一、GSE 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一)GSE 系统简介

GSE 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网络性、多样性、非线性、动态性、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等。其中,经济子系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主要包括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服务业系统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社会子系统是有人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组织起来,通过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对系统发展具有调节作用,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是GSE 系统协调发展实现的关键;环境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水、土地、森林、矿产、空气等资源要素,但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其承载力,将使GSE 系统不可持续[9]。国外Pearl 、Read Grossman(1920)通过对逻辑斯蒂方程重新推导,得出人口S 型增长曲线,验证了有关资源限制人口增长的观点[10];Grossman 、Krueger(1991)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倒“U”型关系[11];Hefner(1996)强调政府的干预,认为通过政府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就可以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2]。国内程开明(2010)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3],吕金兴等(2011)运用TOPSIS 法研究了陕西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14],柴莎莎等(2011)运用耦合协调测定模型研究了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15]。由此可见,GSE 系统是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的,同时也是可调控的,图1 是GSE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图。

(二)GSE 系统功能及运行机制

GSE 系统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其中物质循环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将自然物质转变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分为生态学上、经济过程中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伴随着物质循环,分为自然流和经济能流,人类将生物能流、矿物化石能流等自然流转化为电流、生产资料等经济能流;信息传递是以物质、能量为载体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相当于GSE系统的神经系统。如果忽视环境、资源信息的变化,将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系统稳定。GSE 系统运行机制有两方面,一是系统内的协同作用,它是各个子系统及元素耦合联系的中介,决定了系统状态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保证系统结构稳定有序,而且能够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反之亦然。二是系统外的“负熵流”,是其发展的外在条件。GSE 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与外界有着多种流的传输和相互作用。若要保证GSE系统有序稳定则需从外界吸收“负熵流”,保持“耗散结构”状态。从图2 中可以知道,以人类为主体,可以通过物质、能量循环实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获取,但也产生了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会通过信息流传递给人类相关决策部门,以形成政策、法令来保证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发展[16]。因此,通过反馈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共同发展,因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17]。

图1 GES 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二、福建省GSE 系统发展的现状

(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现状

福建省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 701.78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2 763 元,比2011年增长10.5%;公共财政总收入达3 008.91 亿元,增长15.9%;全省国税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 919.5 亿元,增长14.5%;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 821.61 亿元,增长15.7%。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 007.18 亿元,增长4.3%。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 801.7 万亩,产量为659.3 万吨,下降2.0%;肉蛋奶总产量241.59 万吨,增长7.9%;水产品总产量为82.08 万吨,增长5.8%。同时,298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品销售额达1 619.67亿元,增长7.5%,带动365.87 万户。工业方面,工业增加值为8 644.19 亿元,增长14.2%,是2008年的两倍略少,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 856.29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的38个行业大类中有27 个增加值增长率在两位数,包括化学纤维、家具、纺织业等等;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为2 669.70 亿元,增长14.6%,机械装备业、电子信息业、石油化工业分别增长10.4%、19.0%、17.3%,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737.63 亿元,增长率17.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1 779.15 亿元,增长9.7%。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为1 644.4 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为12 709.66 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2 824.12 亿元,增长17.4%[18]。表1 为福建2012年三产业发展情况。

表1 2012年福建省三产业发展比较

(二)福建省社会发展的现状

2012年,福建省年末常住人口有3 74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9.6%,15 岁~64 岁人口占76.2%。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967 元,增长13.5%,是2007年的1.82 倍;人均可生活消费支出7 402 元,增长13.2%;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0.8 平方米,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055 元,增长12.6%,是2007年的1.81倍;人均消费支出18 593 元,增长11.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5 平方米,增长0.8%。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中,农村居民为46.0%,城镇39.4%。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0 507.39 亿元,增长15.9%。就业保障方面,福建省年末从业人员2 568.93 万人,增长4.4%,就业产业结构比为25.0∶38.8∶36.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14.55 万人,降低0.6%;失业率为3.63%,降低0.0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4 979 元,增长15.4%。城镇新增就业65.38万人,有13.91 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省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756.46 万人、1262.92 万人和459.12 万人;纳入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16.89 万人(73.68 万人),减少1.2万人(增加0.73 万人),“五保”供养对象9.14 万人。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9.37 万张,各种社会社区服务设施2 014 个等等。教育方面,全省在校全日制研究生3.60 万人,增加0.39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70.14 万人,增加0.5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在校生58.3 万人,增加1.0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1.86万人,增加1.49 万人;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幼儿园在校生分别为69.05 万人、112.04万人、252.73 万人、2.73 万人和139.98 万人。

(三)福建省环境发展的现状

福建省2012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331.22万亩,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 556.25 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21.53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1%,高于全国水平。福建省有国家级生态镇(街道)100 个,省级生态县(市、区)27 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807 个,省级生态村1 963 个;风景名胜区51 处,总面积为22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自然保护区13 个,面积22.64 万公顷。福建省水质符合和优于水III 类的河长2 925 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2.2%;“五江一溪”和12 条主要水系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 类标准要求的分别占81.4%、95.2%;9 个设区城市的31 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人均水资源量为4 032.69 立方米/人。福建省23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区域环境质量好的城市有13 个,道路交通环境达到“好”、“较好”标准的分别为10 个和12 个。设市城市、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5.8%和92%,污水处理率分别为85.8%、83.9%。福建省2012年共投资284.63亿元,包括燃气、排水、园林绿化、废水治理等等,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达122.28亿元。

三、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中的问题

(一)福建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内外需增长失衡

投资、消费、净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就投资而言,自2007年以来,其增长率由2007年的38.7%降到25.5%;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落后于江西、浙江、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GDP 中的比重远低于江西和全国水平,略高于浙江、广东(GDP 较高),投资增长率则低于江西。就消费而言,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7年的11 055 元增加到2012年的18 593 元,平均增长率为10.9%;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7年的4 053.47 元增加到2012年的7 401.92 元,平均增长率12.7%,分别比相同年限内GDP年均增长率低5.4 个百分点和3.6 个百分点。福建省2012年占全省59.6%的人口实现了社会消费总额为6 563.57 亿元,占全省的91.8%;城乡消费水平比由2000年的2.3∶1 增加到2012年的2.5∶1,而且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就出口而言,福建省属于外向型经济,主要依赖出口。2012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为1 559.27 亿美元,增长8.6%;2008—2012年,五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6.4%,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7 个百分点;2008年五省出口依存度为36.6%,2012年依然高达31.3%。这种高度依赖出口经济增长的模式必然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下而难以稳定发展[19]。

2.产业水平低

一是产业结构较低。由2008年的10.7∶49.1∶40.2 转变为2012年的9.0∶51.7∶39.3,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1.7 个百分点,但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与天津1.3%、广东5.0%、山东8.6%、江苏6.3%、浙江4.8%等相比较高,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二是自主品牌少。福建省民营企业较多,大多加工贸易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以劳动力优势取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产业。如作为机电产品的全省七百多家的生产企业几乎都做过贴牌生产,而电子信息业大部分还处于“订单加工”、“贴牌生产”的制造加工阶段[20]。三是产业结构雷同。一方面福建省产业结构水平和垂直分工的不足,区域分工不明显,仍然存在结构雷同的现象,产业链不连贯,核心竞争力较低,片面注重高速度、高产出,整体缺乏协调;另一方面福建在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等主导产业与两三角洲产业互补性弱而竞争性强,而产业实力较后者弱。四是产业集群有待发展。福建虽然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石化、汽车、服饰等产业集群,但其产业档次和产业链条中的地位都比较低,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协作程度低,缺乏产品关联,难以发挥集聚效应[21]。五是研发投入少。福建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持由2008年的99.84 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56 亿元;2008—2012年间,省R&D 经费在GDP 中的比重分别为0.92%、1.06%、1.16%、1.26%、1.38%。同期全国R&D 经费年均增长22.3%,占GDP 的比重由1.52%增加到1.97%。R&D 经费投入的不足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限制,对产业发展不利。

3.城市水平较低

据2010年底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整报告》显示,福建省城市化率为33.35%,其中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大核心城市化率分别为41.34%、68.28%、28.74%和28.84%,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区中的北京77.31%、天津60.5%、上海85.71%、江苏47.26%、广东51.99%等省市[22]。三大经济区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以及城市群,在吸纳集聚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以台商对陆投资为例,2011年,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总件数为575件,总投资金额约为131 亿美元。而福建省仅为9.23 亿美元,占第五位,不仅远低于中部地区的江苏(44.26 亿美元)和沿海地区(22.05 亿美元)、上海(21.76 亿美元),还低于西部地区的四川(9.27 亿美元)[23]。福建省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为核心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不足,面积较小,难以形成区域联动效应。同时,福建省基础建设不足,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仍然存在,主要存在大型港口筹建滞缓,海上航运开拓缓慢,铁路规模小,部分像漳州等主要城市仍无民用机场,公路网向外辐射低,通讯网络不足等问题。

表2 福建省与全国及临近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二)福建省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据资料显示,2010年福建省高中(含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22.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有8.4%,文盲、半文盲率仍有3.2%。第二,社会问题趋多。社会劳动人口总负担系数由2010年的30.5%上升到2012年的31.6%,负担老年系数由2000年的9.5%上升到2012年的10.8%,老龄化突出,社会抚养压力加大;男女比例失衡为106∶1,离婚率由2000年的0.7%上升到1.1%;居民生活压力大,消费价格指数由2005年的480.6 增加到582.4,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指数由489.0 增加到570.8,居住消费指数由624.1 增加到776.7;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 519起,其中各类较大以上事故53 起,直接经济损失14 187 万元。第三,就业问题。一方面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就业结构有待优化,2012年以25%的人口就业比重只产生3.2%的经济贡献,而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大却缺少人才。另一方面供需不平衡,福建省初级劳动力人口较多,但技术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缺乏。据《福建省2013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显示,福建紧缺急需人才涉及27 个重点产业或行业,80 个领域、192 个岗位和760 个专业[24]。同时,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核心城市对人才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并产生马太效应,而内陆山区的人才较少,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25]。2012年,福建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高于广东2.5%、浙江3.01%等省市。第四,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00年为2.3∶1 变为2012年2.8∶1,人均消费比由2000年2.9∶1 变为3.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4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在46%以上。第五,基础教育有待继续提高。福建省基础教育存在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主要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资源不合理分配,如优秀教师、教育经费、仪器设备、校舍建筑等等,从而导致“择班”、“择校”等现象严重。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受教育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六,医疗保健有待加强。2012年福建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39 张,医生数18 人,难以满足人们健康保障。因此,存在医疗设备不足、医师水平不高、医药费昂贵等问题。

(三)福建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发展,福建省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设备三大主导产业,但这种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产生很多问题。一是资源承载力不足。土地方面,福建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为主要特征,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4 公顷。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增长加快,土地供需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工业化进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无节制排放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林木、矿产的掠夺性开发等,造成福建省土地质量下降,土壤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等。水资源方面,福建省虽然水资源充足,但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省内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资源性、常年性缺水状况。能源方面,福建省基本没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人均煤炭存储量为31 吨,是全国人均煤炭存储量的1%[26]。因此,第二产业发展的能源主要以外购为主,受到限制。二是污染严重。2012年,福建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高达14 739.28亿标立方米,比2008年多5 589.31 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在37 万吨以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95% 左右;氨氮化物排放量是46.72万吨;烟(粉)尘排放量达25.26 万吨,比2008年多13.59 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92.6%。福建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5.63 亿吨,比2008年增加了两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1.5%。2008—2012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 719.54万吨,是2008年的1.44 倍;危险废物产生量达10.36 万吨,比2009年多2.32 万吨。三是自然灾害仍然多。全省2010—2012年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72 亿元、1949.2 万元、310 万元。2012年,全省森林火灾92 起,较大火灾达86 起,占93.5%,受害面积0.07 万公顷。2010—2012年因海洋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约为33.1 亿元、5.38 亿元、22.75 亿元;2012年发生海洋赤潮17 次,增加12 次,累计赤潮面积为396.8 平方公里,增加170.8 平方公里。

(四)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以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为界,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27]。经济方面,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位于沿海且多平原,或因改革开放早,或因是侨乡,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水平高;与外省接壤的闽南、闽北、闽西及闽中地区,由于山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部分闽中地区与闽东相连、政策上的倾斜,经济略高。社会方面,福建东部、东南部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障、科学教育等水平较高,经济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漳州市、龙岩市、南平市等地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闽清县等闽中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由于科学教育等原因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漳平市、福安市、武夷山市等北部、西部、南部占福建一半以上的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武夷山市、漳平市、长安市、三明市、福安市等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人均资源、环境质量比较高,约占全省的2/3 的面积,但大部分地区环境状况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福建东南一带环境状况较差,由此可见沿海地区的经济粗放式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危害;部分地区如永泰县、华安县、福安县等经济与环境相互融洽。整体而言,福建省GSE 系统中仅有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等地GSE 系统发展较为融洽,福建东部、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生态环境较差,西北地区环境质量较高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而闽中、闽南部分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各有优劣,但不协调。

四、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面临的机遇

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28]。首先,全球绿色发展的要求。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通过,开启了人类环境保护史;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通过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和《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2012年,全球召开“里约+20”峰会。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标。其次,政府的意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辉煌发展,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无法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全面部署。2011年,福建省分别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努力打造“生态经济”、“生态福建”。再次,出口消费倒逼。一方面,近年来福建省农产品、电子、纺织、五金等28 类行业遭到反倾销,贸易摩擦不断,影响福建在各贸易地区的形象;另一方面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等事件增强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的认识,倒逼企业商品、服务供给绿色化,政府监管全面化。最后,国内外实践的支持。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发展都提供了成功案例,如美国的汽车节能、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政府绿色采购等;墨西哥实施的将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等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实行绿色GDP 等;四川遂宁获得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这都为福建GSE 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二)福建省GSE 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

福建省面临的挑战主要有[29]:一是经济过快发展的“后遗症”。福建本身资源匮乏、平原较少,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事实已经形成,而且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还将持续。二是政府体制机制的缺陷。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较为突出,以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为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带来偏差,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仍是当前政府的主流思想,以及财税体制、环境产权与价格机制等都存在问题。三是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有关绿色经济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广泛性以及财政投入、税收体系、社会融资机制、环境责任保险、生态补偿等尚未完全建立;而且环境保护部门处于弱势,决策受到限制;四是科技创新能力略低。福建省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 500 家,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而拥有绿色技术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且普遍存在技术引进多而自主创新不足问题,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五是认识不足。社会公众尚未形成绿色价值观念,绿色经济意识淡薄,政府对绿色经济缺乏清晰的认识,管理方式、认证制度不完善。六是绿色贸易壁垒。福建省是产品出口大省,外贸依存较高,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技术含量低,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以环境保护的名义实行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影响福建出口贸易的发展。

图3 福建省GSE 系统协调发展四大机制

五、福建省GSE 系统协调发展的实现

福建省GSE 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要四种机制共同促进,见图3。一是系统机制。系统具有外部的开放性和内部的协同作用,能够与外界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输和相互作用,保证系统结构稳定有序。二是政府机制。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需要完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一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民主、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完善执法、审批、制衡等程序。三是市场机制。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经济繁荣的重要机制,需要构建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供给市场体系,如排污许可、废物利用等等。四是道德机制。这是非强制性而又有约束性的机制,主要是激起企业、社会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企业主动承担“三废”的处理和回收责任,社会公众产生自律行为,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参与环保活动等。五是生态机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如果超过其承受能力就会带来灾难;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利益相关者由于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承受一定的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如退耕换来的经济补助政策、耕地占用补偿等等。总体而言,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市场机制是系统机制的细化和实现途径,具体思路如下:

(一)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提供绿色保障

政府在GSE 系统建设中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根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标准,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企业、社会、公众三方满意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健全政府市场监管职能体系、绿色市场准入机制、绿色融资体系、环境资源产权、资源价格机制、环境风险防范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公众监督机制等,构建新的社会经济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定期组织对相关政策和机制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其薄弱环节和问题加以完善,从而鼓励绿色企业的发展,避免政府错位、越位、失位。三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一方面建立绿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和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共同投入的机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完善采购预算管理方式。四是引导绿色科技创新,设立严格的环境指标,迫使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等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其走循环发展的道路;搭建技术研发协作、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等平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与福建企业的对接,以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五是构建绿色人才体系,搭建分地区、分行业的人才网络,实行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引导国内外绿色创新人才来闽创业或工作;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所为主,大力培养绿色人才,研究绿色技术。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绿色生产消费

道德机制体现的是一种非正式约束,要实现其效能,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联合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以及各大高校,制作有关绿色经济的宣传手册、专题视频、专题讲座,开发相声、动漫、电视剧等大众文化产品,搭建网络绿色经济宣传平台,开展有关绿色经济的企业家学者论坛和活动,将绿色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去;以身作则,以一定的法规形式积极推动有关办公设备、轻型汽车、办公家具等具有环境标志产品的使用,并扩大产品类别和定期公开绿色采购的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完善节能减排、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投资融资等政策,实施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构建绿色市场监管体系,以此引导和规范企业绿色生产消费意识。对企业而言,特别是鞋业、陶瓷建材业、纺织服装业等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自律意识,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集约式发展,探索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治理、废物利用等技术,走循环利用、低碳生产之路,为公众提供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公众而言,树立废物利用意识,进行垃圾分类;运用太阳能、沼气等再生能源;进行低碳生活,采用电动车、自行车、公交车等交通方式;绿色消费,减少塑料袋等不易分解的产品,使用环保节能灯等绿色标准的产品等。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企业要做到:一是发展绿色产业。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导向,分别在厦门、漳州、泉州、福州、南平、宁德等地建立环保产业基地或环保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搭建国内外信息沟通平台;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目标,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石化、电子、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附加值,培育自身品牌,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绿色处理,并提高“三高”产品的资源环境成本;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高端产业。二是调整三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与台湾地区联合开发研究,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加工率和加工层次,注重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的“一园一特色”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在核心软件制造等方面加强自我研发、联合开发,扩展国内增值链条,合理开发和规划电子、纺织、石材、陶瓷等产业园区,尤其现代海洋业的开发,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绿色交通运输业、绿色物流业、绿色金融业、绿色信息业等的发展,促进绿色商贸、绿色房地产、绿色旅游业、社区服务、文化创意等的发展,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三是促进产业转移。一方面是积极承接台湾、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确定福建省主导优势产业,转移高能耗、高污染、本地区优势丧失的产业,积极促进与周边省市的项目对接,与之形成区域联动。

(四)全面统筹规划,共同协调发展

福建省GSE 系统形成以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为分界的二元结构特征,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共同发展。

首先统筹山海、城乡关系,一是适当控制东部沿海市辖区规模、调整城市定位,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产业;先试先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加强体制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二是推动福建东部沿海与东北、东南、闽中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协作,积极发挥闽中地区“承东带西”的纽带作用,既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又挖掘自身资源、地缘优势,增强造血功能,还带动闽西、闽北的社会经济发展。三是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对内陆山区、乡村的有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相关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的倾斜,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下,推动其城镇化,提高其经济社会水平。

其次统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沿海地区,则需以绿色、节能、环保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并举发展。对于内部山区,以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为标准,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承接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同时要以自身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情况有选择地发展农林牧渔业、旅游业等。如闽西北地区可以发展绿色农业,促进食用菌、果、茶、花、中药材等发展,创立自主品牌,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五)优化“三驾马车”,推动城市群建设

德Oliveira 等认为需要从循环(运输);生产、消费与社会;知识与生态系统服务来改造城市,才能推动世界走向绿色经济[30]。

对此,首先要优化“三驾马车”,一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要突出对台的港口资源优势,实现与台良好对接;对内要以铁路、高速公路联通广东、江西、浙江等地,加上航空、管道等,构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强省内信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流动。二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降低失业率,全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问题,提供消费保障;大力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城市零售批发业下乡等方式促进消费;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销售;推动城镇化,转变新城市人口消费观念和方式。三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以稳定性、效益性、质量性为原则,出口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加强城市群建设,要突出闽南金三角和福州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消除行政管制障碍,合理扩展其行政区域,提高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扩大城市规模。同时,以“对外开放、对台交流、对接两洲、拓展中西部”为指导构建交通信息网络,以四大城市为核心、以若干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其他中小城市及城镇为基础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从而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结语

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了复杂的系统,并发挥系统机制,使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福建早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导致福建省GSE 系统出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福建省要从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生态机制着手,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全面统筹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引导绿色生产消费,优化“三驾马车”,加强城市群建设,从而提高福建省经济、社会、环境的水平,促进福建省GSE 系统协调发展。

[1]彭 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C]//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C].2010,(10):1068-1070.

[2]Barbier.The Green Economy Post Rio + 20[J].SCIENCE,2012,(11):887-888.

[3]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2009-09-23.

[4]推进绿色发展创造美好生活2012 绿色经济遂宁会议综述[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11/14472303_1.shtml,2012-05-11.

[5]绿色经济将成福建新引擎[EB/OL].http://roll.sohu.com/20121125/n358585834.shtml,2012-11-25.

[6]孙福明,卿 松,陈 旻.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研究[J].东南学术,2012,(5):97-105.

[7]郑 晶,张春霞.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3-28.

[8]民进福建省委经济专委会课题组,张 帆,金铁平,等.加快福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8):113-120.

[9]李秀娟.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Pearl,R.and L.J.Reed.On the Rate of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 and its Mathematical Represent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20(6):275-288

[11]Grossman G.,Krueger,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NBER Working Paper,3914,1991

[12]Robert A.Hefner.Towar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the Age of Energy C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1996,20(12):945-948

[13]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85-91.

[14]吕金兴,周忠学.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4):16-21.

[15]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山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协调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130-134.

[16]白 华,韩文秀.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的一般理论[J].运筹与管理,2000,(3):1-7.

[17]Norgaard R.R.Economic Indivators of Resources Scarity:a Critical Essay[M].New York: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

[18]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fj.gov.cn/xxgk/tjgb/201302/t20130225_35931.htm,2013-02-19.

[19]柳国祥.福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7,(7):22-24.

[20]斯 玮.浅析福建省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3,(4):30-31.

[21]吴尤可.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福建产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7-12.

[22]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y,2010-11.

[23]台湾当局2011年核准台商投资大陆131 亿美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1/20/c_111455132.htm,2012-01-20.

[24]福建省发布2013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4/11/content_2375253.htm,2013-04-11.

[25]林昌华.福建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2,(16):32-33.

[26]叶 勇,金维祎.后金融危机时代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90-94.

[27]刘维纳.福建省县域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8]俞 海.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与障碍[J].环境保护,2010,(13):10-12.

[29]姜 妮.创新绿色经济中国模式——访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曹东[J].环境经济,2012,(5):10-20.

[30]Oliveiraeec,etc.Green Economy and Governance in Cities:Assessing Good Governance in key urban Economic Processes[J].Journal of C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11),138-152.

猜你喜欢

福建省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