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重力管饲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
2015-04-22郭燕萍谢彩璇
郭燕萍 谢彩璇
郭燕萍: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早产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各种神经反射未臻完善,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功能障碍,吸吮-吞咽-呼吸失调[1],没有完整的胃肠运动,常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决定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需要注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和方法。而近年来重力管饲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得到推广,本文探究在重力管饲喂养时采取不同体位和方法对早产儿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7 月在我院NICU 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100 例,入选标准:胎龄<37 周,体重<2500 g,出生后48 h 内转入NICU,排除有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男57 例,女43 例。胎龄28 ~35 周。日龄0.5 h ~2 d。出生体重1100 ~2010 g。Apgar评分6 ~10 分。合并症:颅内出血5 例,高胆红素血症79 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年龄、出生体重、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选择同样材质的6 号胃管,经口插入胃管[2],由通过培训的一组护士操作,使用同一品牌的早产儿特别配方奶(温度38 ~40 ℃),喂养前抽取胃内容物检测胃管位置,摆好所需体位开始重力喂养,各组均间隔3 h 喂养1 次,实施重力管饲喂养时奶量小于10 ml 的选择10 ml 注射器,奶量大于10 ml 的选择20 ml 注射器,注射器去活塞后连接已确认的胃管,将早产儿特别配方奶倒入连接好的注射器内,前2/3 奶抬高15 ~20 cm,后1/3 奶抬高20 ~25 cm,使外露胃管垂直弧度,依靠奶汁的重力作用自然注入胃内,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3],切忌加压推入。对照组常规采用仰卧位重力管饲喂养,颈部垫小毛巾,双手自然摆放。治疗组采用俯卧位重力管饲喂养,喂养时和喂养后取俯卧位,俯卧位时早产儿的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两腿伸直,腹部悬空、胸髋部四肢紧贴在床上,四肢呈蛙状,左右45°侧俯卧两边交替,2 ~3 h 更换1 次体位,每天俯卧位时间14 ~15 h。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早产儿不同体位实施重力管饲喂养过程中和喂养后发生呼吸暂停、呕吐、腹胀、腹泻、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例数。(2)记录两组早产儿出生当天及出生后第14 天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情况。体重均在清晨空腹下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早产儿均未发生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症。治疗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呕吐、腹胀的情况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情况比较
两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及头围测量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不同体位的重力管饲喂养14 d 后治疗组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情况比较
注:两组早产儿不同时间点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情况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别 例数 出生当天体 重出(生g)后第14 天 出生当天身 长出(生c m后)第14 天 出生当天头 围出(生c m后)第14 天对照组 50 1664±241 1732±221 42.54±4.52 42.95±4.64 29.39±3.24 29.54±3.50治疗组 50 1660±245 1767±269 42.23±4.69 43.18±5.12 29.32±3.35 30.29±3.64
3 讨 论
重力管饲喂养是利用重力作用将奶液缓慢均匀注入胃内的方法,能够避免奶量过快注入引起胃的迅速过度扩张,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同时每日奶量增加,有利于过渡到经口喂养。早产儿解剖生理特点,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早产儿出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导致肠道血流减少,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而肺功能不良时,血氧含量低也会加重胃肠道缺氧从而影响早产儿的胃肠功能。由此可见早产儿即使食物进入胃肠道也会由于耐受不良而发生呕吐、腹胀、腹泻、胃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相关并发症。俯卧位时肺泡有效通气量大于仰卧位,肠道血流增加,胃肠道血氧含量提高,从而减少因耐受不良发生相关并发症。有学者通过分组实验发现[4],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体位干预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明显减少,在俯卧位时无论是胃食管反流的数量还是持续时间均较仰卧位显著减少。传统的仰卧位重力管饲喂养时胸廓的顺应性较大,吸气时肋弓内陷幅度大,影响肺的扩张,同时腹内容物压迫膈肌,阻碍了肺容量的增加,使呼吸效率降低。而俯卧位重力管饲喂养时,胸廓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吸气时肋弓内陷程度减小,气道不易塌陷,降低了气道阻力,膈肌运动受腹内容物影响减少,肺通气、血流分布也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早产儿在产后裸露安置在婴儿暖箱内,提早脱离了母体特定环境的保护和安抚,其缺乏安全感。而早产儿俯卧位时,腹部和四肢贴在床单位上,如同在宫内体位,因此更能使早产儿身心舒适和情绪安静,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俯卧位重力管饲喂养后不需更换体位,减少喂养后的搬动,而且俯卧位时早产儿肢体活动少,能量消耗低,不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同时也能促进其肠道内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肠道功能的完善,有利于营养的吸收,从而生长速度可以稳步增长。有研究描述早产儿因活动少,颈部肌肉张力较弱,俯卧头侧位时睡眠期间很少转动头部,很少表现为口鼻俯于床面,不存在导致窒息等风险发生[5]。总之,俯卧位重力管饲喂养不仅能减少早产儿喂养的相关并发症发生,还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体格生长状况,适合临床应用。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20-421.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6-290.
[3] 叶 红,蒋玉华.重力口饲胃管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4):46-47.
[4] 汤 琼.不同体位对预防早产儿呕吐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12):123-124.
[5] 李神美,韦 琴.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64-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