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

2015-04-22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

亚太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个体

文/邓嘉超 李焕玲 邓雪梅 程丽红 刘武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

文/邓嘉超1李焕玲2邓雪梅1程丽红1刘武钢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高校对之重视度也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日益普及,亦诣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人格为核心内容,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1]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关注其潜能开发,即挖掘大学生的优势和美德,从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实现自我成长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樊富珉、李卓宝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有效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2]卢爱新则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为内容的专门课程[3]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涵盖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与调适、情绪纷扰与调控、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就业心理与调适、心理障碍与调适、生命观教育等方面内容。

(二)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兴起后,“积极心理品质”便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到底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呢?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4]“积极品质”Seligman在2002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其核心是美德与力量,在个体生命活动中具有缓冲作用,有助于战胜心理疾病,而他所指的积极品质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刘翔平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5]因此,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积极品质的集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系

1.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诸多途径,如开设专门课程、专题报告、心理行为训练活动等等,而开设专门课程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水平,以及提高承受挫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改变自己,培养自己乐观、宽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2.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即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该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为增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对人对事的应对能力。目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中,都含有激发被治疗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功效,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被治疗者心理疾病的好转。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认知层面:健全认知结构,完善自我观念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认知是以一个立体动态的形式来实现。因而教师须充分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能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传授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进而做到积极地看待、应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二)情感层面:体验积极心理,培养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堂教学及课堂延伸有效整合,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较单一,习惯于使用单向性的灌输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单乏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实现。因此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改进,强化实践教学,把学生上升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学习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享和收获,并迁移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行为层面:促进行为改变,养成积极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除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行为实践、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如开展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并在真切体验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处事原则。通过体验加深感受,进而提升情感和心灵感,这是遵循“体验+感悟=内化”的原则,以活动体验促进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最终达到人格和谐发展的目的,促成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实现自主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应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1.在课程目标上

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是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性,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个体价值和人文关怀,培养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努力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从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2.在课程内容上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如何获得幸福、发展、快乐和满意的科学。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积极合理地构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并充分而有效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在教学方法上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外,还可以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以行动体验为主,具有“发现”的功能,即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6]如开展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穿越电网等。经过训练,可使学生更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增强学生经受考验、克服困难、随挫折的能力。[7]

(二)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实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素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素质品质越高,才能带领学生走得越远。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品质,培养教师的积极力量,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更加注重该课程的开展,并不断充实该领域师资队伍的实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冯正直 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2]樊富眠 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7):21-24.

[3]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尚丽丽.在素质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2003(11):27.

[5]刘翔平 主编.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6]何昭红 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7]邓嘉超 刘少锋等.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

邓嘉超(1984-),男,汉,广西桂平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学工处干部,硕士。

B

A

2095-9214(2015)02-0227-02

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百色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个体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