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
2015-04-22王娇
文/王娇
浅谈汉语中植物词的隐喻
文/王娇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认识方式、思维方式。隐喻中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中,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植物上,通过植物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情感认知,植物成为人们文化输出的载体。因此本文就隐喻的角度来浅析汉语中植物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探究人们对植物独特的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
隐喻;植物词;文化内涵
一、 隐喻概说
隐喻作为一种比喻修辞,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但隐喻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而且也指通过一类事物的暗示,让人们去想象、感受、认识另外一类事物特点的行为。这里的隐喻指的是后者,它是一种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方法,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人们都通过隐喻来形象阐明道理,如《诗经》、《庄子》、《韩非子》、《伊索寓言》等,这种手法的运用在古人那里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简而言之,隐喻就是人们通过具体的或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认识抽象的、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完成隐喻这种工作机制的基础就是相似性,早在2000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2003)在论及隐喻时就曾指出,善于驾驭隐喻就意味着能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似性。①但相似性并不是构成隐喻的唯一要素,相似性是两种事物建立关系的基础,而想象、联想、类比等方式是建立关系的认知手段。
隐喻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结构隐喻,即将用于某种概念的结构模式通过相似性嫁接到另一种概念上,使得两种概念所搭配的词语可以互相通用。如“时间就是金钱”、“爱就是一次旅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如金钱一般贵重。因此,一些最初只能与金钱搭配的词语后来也经常用于时间,如“节省”、“花”、“浪费”等。第二,方位隐喻,是指人们通过利用空间方位与一些事物的相似性而建立的隐喻概念。我们常见的一些表达,如“心情低落”、“上层社会的人”、“边缘人”等,其中的低、上、边缘都是表示方位的词语,人们借助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将这些方位概念投射到人们的情绪、社会地位、身体状况等抽象概念上。第三,本体隐喻,即人们将一些抽象、模糊的活动,如思想、情感等看作是具体的实物,通过有形的东西去表达无形的东西。像出、入、里、外等词语的运用,最初是针对房子、身体、森林等有形的东西而言的,后来人们将这些词语投射到一些抽象的事物上,如“汽车渐渐进入我的视线”、“他成功入围决赛”、“请在两分钟内写出答案”等。
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艺术作品,我们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隐喻常常可以起到弥补词位空缺的作用,而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交际、文本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二、 植物词的隐喻
花草植物因为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于美的思考,进而引发人们对情感、思维、认知等的想象与联想。
(一)隐喻女性形象
由于花草植物本身具有美的意象特征,因此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美的想象,而其中女性美是最容易、最直接可以让人联想到的。用花草来隐喻女性美的传统从汉文字创始之初就有,在《诗经》、《楚辞》中就屡见不鲜,它们都是隐喻这种表现手法运用的鼻祖。据统计,在《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种类多达154种,由此可见,植物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华民族的农耕传统有着密切关系。诗中通过植物与女性美的相似性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用植物隐喻女性形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经》中,存在大量以植物起兴的诗歌,其中植物多隐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的是男子的心仪对象,有的是被歌颂的对象,也有的是诗人的情感体验。《诗经》中这类诗歌,多用蒹葭、桃花、女萝等植物来暗示女性形象。这些植物有的用来起兴,有的被用作喻体,成为人们表现女性美、抒发情感必不可少的依托。例如《诗经·秦风·蒹葭》,诗歌中描写了一名男子对于心上人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愁苦之情。“蒹”指未曾秀穗的芦荻,“葭”指初生的芦苇。作者在诗歌中将两种不同的植物合用,用来起兴,进而来象征美丽的女性形象。窈窕淑女是每个男士都想追求的,但是却很不容易。接着诗人又用“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来表现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艰难追求,进而表现出男子的执着与求而不得的苦痛心理。
经过社会漫长的发展,人们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都有所改变,因此用来隐喻女性美的花草日益丰富起来,如:桃花、梅花、兰花、荷花、等。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准,因此人们用来隐喻女性美的植物都各有其时代的特点。用草属类植物隐喻女性是古人的传统,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更乐于用一些娇艳欲滴的花朵来隐喻女性美,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中徐志摩用一朵水莲花来比喻温柔多情,楚楚动人的日本女郎,表现出对女郎的真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隐喻繁殖能力
由于古代战乱、疾病等原因,人的存活率较低,因此古人都渴望人口旺盛。而植物普遍都有“春风吹又生”这般旺盛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因此古人极其渴望拥有植物一般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去延续自己的生命,去壮大自己的家族。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植物被当作是繁殖能力的象征。在《诗经·周南·苤苡》中,作者描绘了妇女们集体采苤苡的盛况。“苤苡”是一种药材,叫车前草,在古医书中记载,车前草可以治不孕不育。妇女集体采摘苤苡的盛况就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于多子多孙的向往。在《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瓜瓞”是指“匏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葫芦”。诗歌的意思是繁盛的葫芦是华夏民族的诞生之地,像这样的认知在我国很多民族的传说中都存在。因为葫芦茂盛且多籽,因此人们用葫芦来隐喻旺盛的繁殖能力。我们现在婚礼中的交杯酒仪式在古代叫合卺礼,喝酒不是用的杯子而是匏瓜。将匏瓜分成两半,新娘新郎各执一半绕过脖子来互饮,这样的习俗也是源于匏瓜超强繁殖能力的含义。另外,像石榴、花生、桂圆、莲子等也有多子多孙的寓意。
(三)隐喻道德品质
用花草植物来隐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历代文人对此都不惜笔墨,为植物赋予了人性的真、善、美。人们将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赋予“兰”深刻的文化内涵,兰花表达着诸如清高、孤傲、高雅、淡泊、飘逸等内涵。 “梅花”被人们用来隐喻凌寒不凋、坚毅、高洁的高尚道德品质,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再如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荷花因为出污泥而不染尘埃,自古就被用来隐喻清正廉明,而“莲”与“廉”谐音,后来人们也将荷花称为“莲花”。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莲花都颇为喜爱,不惜笔墨的赞美其高贵的品质。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后世人所称道。这些花草植物被用来隐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四)隐喻情感体验
花草植物由于色彩绚烂、形态各异,再加上观赏者的情感、心境不同,因此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联想与情感体验。有的花草一看便让人感觉舒畅、兴奋、高兴,让人们对生活不禁感到无限向往与憧憬。如唐代诗人赵嘏的“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诗中作者以杏花满园来表现自己无法言说的激动、喜悦之情。而同样是花,由于观赏者所处的时代与心境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与赵嘏所写的就截然不同。就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此句中的“花”上我们完全看不到一点喜悦之情,有的只是作者对于民不聊生的忧患。用植物词来隐喻情感体验,主要建立在观赏者的心境、情感之上。不同的花草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情感体验,花草成为人们复杂心境的承载体。人们通过花草将自己或难过或喜悦的心境表达出来。
(五)隐喻爱情
诸多的植物因其形状和特质也常常用来隐喻爱情,被作为爱情相许的信物。其中红豆最为出名,在古代医书中将之称为“相思子”,红豆自古被用来隐喻爱情、相思。其中以唐代王维的《相思》最为著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另外还有清代朱彝尊的《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意思是自己日日睡在相思树下,思念远方友人汪进士。除红豆以外,历代文人墨客也喜用连理枝来隐喻爱情、恩爱夫妻,且一般都与比翼鸟一起使用。相传,宋康王见官员韩凭的妻子貌美如花,因此就将其据为己有,并将韩凭关押在监牢里面。韩凭不忍折磨与屈辱而自杀,其妻知道后,在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而死。她生前写下遗书,希望能将她与韩凭葬在一起,而宋康王因嫉妒故意将他们分开。不久之后,韩凭与妻子的墓上各长起一棵树,两棵树交织长在一起。并且飞来一对比翼鸟,日日相对鸣叫。因此传说,后人将连理枝视作爱情的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千古绝句,作者借连理枝与比翼鸟来比喻李与杨感天动地的坚贞爱情。类似此类的植物词汇还有“并蒂莲”、“凌霄花”等。
(六)隐喻美好心愿
植物词汇中也有许多是用来隐喻人们的某些美好愿望,如: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文人墨客经常借 “柳”来委婉的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文化认同很早就形成了,此表达习惯始于《诗经》,其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朽佳句。到后来,古人就逐渐产生了折柳送别的习惯,希望远离之人能留下来,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折柳送别的习俗起于汉代,汉代有《折杨柳》乐曲,人们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借杨柳两类植物来抒发对别人的惜别之情。到了唐代,这一习俗真正流行开来。今天西安的灞桥,是唐朝时期长安人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且灞桥两边长满了杨柳,因此人们就在这里折柳送别。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因而后来出现了“灞桥折柳”的典故。后来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又写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表达习惯一直为后来文人沿用,宋代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佳句。这类植物还有桂花,因“桂”和“贵”谐音,喝桂花酒祈求富贵,中状元则被喻为“蟾宫折桂”。这些都表达着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小结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在漫长而丰富的汉文化中,人们常常借植物词来咏物抒怀,表达内心的情感。利用花草植物来隐喻情感、思维、认知,体现出我们汉民族对与植物的别样认知方式,表现出我们的独特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通过对汉语中植物词汇隐喻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1]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 颜一和、崔延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丽娟、郭春燕. 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 2005(4).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5]王静. 隐喻探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杨洋.“草”词群的语义范畴化与隐喻认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吴尧瑜.汉语植物词联想义考察[J].文学界(理论版),2012.
[8]容桂香.浅析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9]李琨. 《诗经》植物意象与女性关系管窥[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2) .
注解:
①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 颜一和、崔延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43.
H043
A
2095-9214(2015)02-0097-02
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