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山水与文人情怀
2015-04-21董江华
董江华
常常向往一窗明月半床书、夜夜枕书眠的阅读境界,却从未真正地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过。所以,当一脚踏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立刻感觉自己像极了刘姥姥,一不小心误入了一座文化的大观园,仿佛立在一面镜子面前,自惭形秽的同时,连忙小心的收拾自己的不妥之处,然后,以一种虔诚的态度步入美轮美奂的天地。不由自主地随同作者一起去奔赴一次不用乘坐任何交通工具的既辛苦又缤纷绚丽的文化旅程,去领略这片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尽情地饱览一个文明古国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进行一次精神上的饕餮大餐。
《文化苦旅》收录了作者37篇散文。这些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文史类和回忆类。文史类的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风雨天一阁》等;回忆类的有:《30年的重量》《庙宇》《夜航船》《酒公祭》等。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山水乃大地之文章,文章乃案头之山水。”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能真切的感受到“文章是写在纸上的山水”的比喻精妙。另一位余姓诗人曾经这样评价过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翩然的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读《文化苦旅》,就是跟随一篇篇美文去饱览那些曾经在梦里向往过无数次却未曾谋面的青山秀水。
读他的《莫高窟》,我们会通过作者心灵的长廊深切地体会到,莫高窟是一座千年的生命殿堂。在细腻的语言天地里,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与忧伤,愤怒着他的愤怒,哀伤着他的哀伤。读他的《白发苏州》,一定要在宁静的夜晚,拂去白日里满身的浮躁,端坐在灯下,在作者的引领下,去感受与欣赏苏州作为“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雍容厚重的气韵与容颜,让苏州古老的历史定一定自己的情怀。读他的《柳侯祠》,便会觉得柳侯祠是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一种象征:傲然疏朗的胸襟与殿阙高墙的对峙,满腹经纶与嘈杂官场的抗争,闪亮成岁月长河中的熠熠星光。由柳宗元的被贬,不由得会思及书中提到的其他被贬文人,像屈原、苏东坡、王维、刘禹锡、陆游、范仲淹等人。这会让我们想到贬官文化这个文学话题。从屈原开始,中国古代的被贬文人,他们的忧患意识,在贬谪之地,与静山秀水相映衬、相融合,显得更加坚韧、更加坦荡。贬谪之地,是他们悲情与灵魂的收容地。他们的思想与诗文一起,成为独具特色的贬官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遥相呼应,一脉相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洪流中一缕烨然的永恒波光。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帝王们的龙颜大怒,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御笔一挥,才使得那么多被贬文人的脚步,放达于神州的山山水水,他们如椽巨笔下的词采华章,因而具有了无限的张力,给后世的我们带来了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桃花源总在心灵的最深处。读他的《三峡》,你会在浩荡碧江的奔泻里、重峦叠嶂的迂回里看到一张又一张斑驳而又异常的清晰容颜:从白帝城解缆潇洒出发的李白、战败托孤的刘备、远嫁匈奴的昭君、一身傲骨的屈原。他们,以丛山为屏,以湍流为台,肆意地瑰丽着、张扬着、叛逆着。这一段笔墨的流淌震撼着捧读它的人。尽管作者盛赞郦道元对三峡的精彩描绘令“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却依然能以洋洋洒洒的三千多字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血肉丰满、生命灵动的纸上山水。
读《文化苦旅》会让我们想到,文人与山水是缠络不清的永恒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泽披后人,它的影响力是惊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不计其数的学子对滕王阁有了一份莫名的向往;崔颢的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赐予黄鹤楼以众多的心灵朝拜者;一首小小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的钟声响彻在无数人的梦乡;而范老夫子的先忧后乐,让八百里洞庭的湖光曾经荡漾起多少人的忧国情怀……
读《文化苦旅》,常常会羞愧于自己的无知与无能——你常常会无端而又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描绘它的精妙。因为它所展示的别样天地常常会附着一种魔力:一经踏入,便会被“裹卷着,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至被历史文化的洪流消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人情怀,促使我经常会捧起来读一读。之所以特别钟爱这本书的另一个缘由是,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书中的许多篇章,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材料加以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座丰厚的课程资源宝库,不去开发运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笔者曾做过统计,除了《道士塔》和《信客》两文已被选入教科书之外,仅初中教科书中就有十多篇古诗文,都可以用《文化苦旅》中的相应篇章作为补充材料,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读《文化苦旅》里的篇章,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手中的魔笔携卷着,时而心潮澎湃,时而肃然冷静,在史学者理性的睿智与文人细腻的感性里,去感受历史长河中诸多生命无极的刚强,去喟叹人生的温馨与寒霜,去体味岁月的匆迫与幽长,走进《文化苦旅》,会让我们的思想与情怀经历一次至诚与至善的武装!
(责任编辑 刘新蕊)